改良“S”型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02-13 21:35
目的探讨改良"S"型切口在腮腺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本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61例腮腺肿瘤患者,予以改良"S"型切口切除腮腺区肿瘤,观察术后并发症及美容效果。结果予以改良"S"型切口切除腮腺肿瘤及部分腺体,手术时间1~2.5 h,术中出血量约20 mL,Frey’s综合征、术后暂时性面瘫以及涎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改良"S"型切口隐蔽,术后瘢痕小,患者满意度高。结论腮腺良性肿瘤切除采用改良"S"型切口适用范围广,可行性高,能彻底切除肿瘤,且美容效果好,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文章来源】:当代医学. 2020,26(11)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右侧腮腺深叶混合瘤
61例均采用改良“S”型切口切除腮腺肿瘤,均行部分腮腺切除术,并完整切除肿瘤,切缘干净,所有患者均将面神经及耳大神经游离解剖出并成功保留,手术时间为1.0~1.5 h,术中出血量为10~20 mL,平均(13±4.12)mL。61例患者术后伤口均为一期缝合,面侧部无明显塌陷;3例患者因面神经牵拉引起暂时性面瘫,2周~2个月后恢复,均未出现永久性面瘫;10例患者因耳大神经术中受牵拉引起暂时性耳垂麻木,均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仅1例Frey"s综合征,无涎漏发生。患者术后随访切口甲级愈合,满意度评分9.5分。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无复发患者。范例治疗过程见图1、图2。图2 右侧腮腺深叶混合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C形小切口治疗腮腺后下极良性肿瘤48例临床分析[J]. 高振然,马松波,张国琴. 上海口腔医学. 2017(06)
[2]改良耳周切口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J]. 吴平安,梁伟英,陆钊群,梁秀妮,曾敬贤.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13)
[3]改良面部除皱切口在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 徐志坚,陈良嗣,罗小宁,张思毅,宋新汉,詹建东,卢仲明.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10)
[4]V形切口在腮腺区肿物切除术中的应用[J]. 赵小朋,潘朝斌,焦九阳,叶华山,王建广,郁鑫.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1(05)
[5]内镜辅助耳后发际入路上颈良性肿物切除术[J]. 陈良嗣,张思毅,黄晓明,詹建东,罗小宁,宋新汉. 中国内镜杂志. 2011(04)
本文编号:3623959
【文章来源】:当代医学. 2020,26(11)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右侧腮腺深叶混合瘤
61例均采用改良“S”型切口切除腮腺肿瘤,均行部分腮腺切除术,并完整切除肿瘤,切缘干净,所有患者均将面神经及耳大神经游离解剖出并成功保留,手术时间为1.0~1.5 h,术中出血量为10~20 mL,平均(13±4.12)mL。61例患者术后伤口均为一期缝合,面侧部无明显塌陷;3例患者因面神经牵拉引起暂时性面瘫,2周~2个月后恢复,均未出现永久性面瘫;10例患者因耳大神经术中受牵拉引起暂时性耳垂麻木,均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仅1例Frey"s综合征,无涎漏发生。患者术后随访切口甲级愈合,满意度评分9.5分。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无复发患者。范例治疗过程见图1、图2。图2 右侧腮腺深叶混合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C形小切口治疗腮腺后下极良性肿瘤48例临床分析[J]. 高振然,马松波,张国琴. 上海口腔医学. 2017(06)
[2]改良耳周切口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J]. 吴平安,梁伟英,陆钊群,梁秀妮,曾敬贤.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13)
[3]改良面部除皱切口在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 徐志坚,陈良嗣,罗小宁,张思毅,宋新汉,詹建东,卢仲明.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10)
[4]V形切口在腮腺区肿物切除术中的应用[J]. 赵小朋,潘朝斌,焦九阳,叶华山,王建广,郁鑫.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1(05)
[5]内镜辅助耳后发际入路上颈良性肿物切除术[J]. 陈良嗣,张思毅,黄晓明,詹建东,罗小宁,宋新汉. 中国内镜杂志. 2011(04)
本文编号:3623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3623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