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腮腺多形性腺瘤常规MR征象与病理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4-02-14 06:58
  目的 :对照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常规MR影像与病理切片,总结诊断PA的MRI征象。方法:回顾分析63例PA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具备T1WI和T2WI,52例具备双期增强扫描序列,观察瘤体位置、形态、包膜、囊变和T2WI"镶边征"等征象在PA中的分布,计算T2WI瘤体和正常腮腺信号强度值比值(T2-SIR),以及增强二期和一期的信号强度值比值(T1-e-SIR),并与病理切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3例PA中,61.9%(39/63)的瘤体位于腮腺浅叶,58.7%(37/63)的瘤体形态不规则,92.1%(58/63)的瘤体有包膜征,54%(34/63)的瘤体有囊性变,46%(29/63)的瘤体有"镶边征";T2-SIR为0.32~2.13(1.09±0.363),其中55.6%(35/63)的SIR超过1.0;T1-e-SIR为1.0~1.85(1.21±0.1...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2左侧腮腺PA。图2a:T2WI示瘤体形态不规则,呈浅分叶状,其内呈等、稍高混杂信号,瘤体边缘散在结节状高信号区(白箭);图2b,2c:HE,肿瘤包膜完整,外周以黏液基质为主(黑*),中央以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纤维胶原为主(白*)。

图2左侧腮腺PA。图2a:T2WI示瘤体形态不规则,呈浅分叶状,其内呈等、稍高混杂信号,瘤体边缘散在结节状高信号区(白箭);图2b,2c:HE,肿瘤包膜完整,外周以黏液基质为主(黑*),中央以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纤维胶原为主(白*)。

腮腺浅叶是良、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本组资料中,61.9%(39/63)的瘤体位于腮腺浅叶,腮腺肿瘤好发于浅叶的病理学基础尚不明确,毕竟腮腺浅叶和深叶在组织学构成方面并无差异,笔者认为可能与影像学划分深、浅叶的标准存在一定关系: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以下颌后静脉和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为界[....


图3腮腺左叶PA。图3a:T2WI示瘤体边缘细带状高信号区,超过同层瘤体周长3/4(黑箭),中央区呈混杂信号,低信号包膜征可见(白箭)。图3b,3c:HE,肿瘤包膜较完整,边缘区黏液样基质丰富,被纤维及上皮肌上皮成分分隔(黑*),中央区以纤维胶原为主(白*)。

图3腮腺左叶PA。图3a:T2WI示瘤体边缘细带状高信号区,超过同层瘤体周长3/4(黑箭),中央区呈混杂信号,低信号包膜征可见(白箭)。图3b,3c:HE,肿瘤包膜较完整,边缘区黏液样基质丰富,被纤维及上皮肌上皮成分分隔(黑*),中央区以纤维胶原为主(白*)。

图2左侧腮腺PA。图2a:T2WI示瘤体形态不规则,呈浅分叶状,其内呈等、稍高混杂信号,瘤体边缘散在结节状高信号区(白箭);图2b,2c:HE,肿瘤包膜完整,外周以黏液基质为主(黑*),中央以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纤维胶原为主(白*)。图4左侧腮腺PA。图4a:T2WI示右侧腮腺....


图4左侧腮腺PA。图4a:T2WI示右侧腮腺浅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灶,内见囊状高信号区(白箭),其轮廓较模糊,低信号包膜征象明显(黑箭);图4b,4c:HE,多囊样区内见黏液样基质(黑*),间质纤维化、鳞状上皮化生(△)。

图4左侧腮腺PA。图4a:T2WI示右侧腮腺浅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灶,内见囊状高信号区(白箭),其轮廓较模糊,低信号包膜征象明显(黑箭);图4b,4c:HE,多囊样区内见黏液样基质(黑*),间质纤维化、鳞状上皮化生(△)。

图3腮腺左叶PA。图3a:T2WI示瘤体边缘细带状高信号区,超过同层瘤体周长3/4(黑箭),中央区呈混杂信号,低信号包膜征可见(白箭)。图3b,3c:HE,肿瘤包膜较完整,边缘区黏液样基质丰富,被纤维及上皮肌上皮成分分隔(黑*),中央区以纤维胶原为主(白*)。图5右侧腮腺PA....


图1右侧腮腺PA的T1-e-SIR测量示意图。图1a:T1WI脂肪抑制增强一期信号强度值为716.10。图1b:二期信号强度值为862.71,T1-e-SIR=862.71/716.10=1.20。

图1右侧腮腺PA的T1-e-SIR测量示意图。图1a:T1WI脂肪抑制增强一期信号强度值为716.10。图1b:二期信号强度值为862.71,T1-e-SIR=862.71/716.10=1.20。

病理分析方法:影像结果分析测量完毕后,由1名放射科医生与1名工作5年的病理科医生共同对病理切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裸眼观察和显微镜下观察,前者通过对比瘤体在切片和MRI上的轮廓,以及较大囊变区、富含软骨区或细胞区等的轮廓和位置,对瘤体在切片和MRI上层面的一致性进行判断,....



本文编号:3897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3897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6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