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循证治疗与动物实验模型建立
发布时间:2025-03-30 06:38
研究背景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s, BPs)药物是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一类新型骨吸收抑制剂,现被广泛用于治疗破骨细胞介导的多种骨疾病,包括骨质疏松症、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等。该药的应用可以说是治疗肿瘤相关骨疾病及骨质疏松的里程碑,但在多年的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不良反应事件。自2003年首次报道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BONJ)后,每年大量的病例报道在国际上引起关注。有专家预测其将会是21世纪新的磷毒性颌骨坏死。 目前BONJ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有流行病学证据表明两者之间有时间和剂量上的相关性。如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较未使用者颌骨坏死发生率明显增加;颌骨坏死发生在给予双膦酸盐之后,有时间和剂量上的关系;有生物学实验表明双膦酸盐可诱导骨病变发生等。鉴于发病机制不确定,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也未统一。英、法、美、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总结文献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相继制订了临床指南。目前文献中主要参照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协会2007年制定的诊断标准,包括三个要件,即颌面部有暴露的骨至少8周未愈合,近期或...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致病机制和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引言
第一部分 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临床循证诊治
1 病例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循证过程
1.3 治疗方案
2 结果
3 讨论
3.1 BONJ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3.2 BONJ的治疗
3.3 BONJ的放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
3.4 BONJ预防和停药
4 诊疗体会
第二部分 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动物模型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拔牙和牙槽骨修整手术
1.3 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观察
2.2 放射学观察
2.3 Micro-CT扫描
2.4 组织学观察
3 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动物类型选择
3.3 实验方法设计
3.4 动物模型特点
4 结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1 (第一部分)
附图2 (第二部分)
缩略语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
致谢
本文编号:4038348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致病机制和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引言
第一部分 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临床循证诊治
1 病例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循证过程
1.3 治疗方案
2 结果
3 讨论
3.1 BONJ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3.2 BONJ的治疗
3.3 BONJ的放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
3.4 BONJ预防和停药
4 诊疗体会
第二部分 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动物模型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拔牙和牙槽骨修整手术
1.3 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观察
2.2 放射学观察
2.3 Micro-CT扫描
2.4 组织学观察
3 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动物类型选择
3.3 实验方法设计
3.4 动物模型特点
4 结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1 (第一部分)
附图2 (第二部分)
缩略语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
致谢
本文编号:4038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4038348.html
上一篇:12~14岁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拔牙矫治前、后髁突位置与上气道结构变化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