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正畸相关性牙根吸收Micro-CT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3 19:08
本文关键词:大鼠正畸相关性牙根吸收Micro-CT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作为正畸治疗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牙根吸收如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目前,实验研究中观察牙根形态常用的手段为电镜扫描标本后采用激光间接测量牙根吸收,方法较为复杂。Micro-CT在口腔医学研究方面已展现出较多优势,包括清楚地显示牙齿、牙槽骨的立体结构,为临床应用基础研究提供手段。利用高分辨的Micro-CT率使得在根吸收确诊之前就检测到微小的吸收陷窝成为可能。本研究通过对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施加不同的正畸力值,建立大鼠正畸相关性牙根吸收的模型,对不同阶段的上颌第一磨牙离体标本运用Micro-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其牙根解剖形态特点和牙槽骨变化,以便更深入准确地了解正畸牙齿移动时,力值和时间变化与牙根吸收、牙槽骨吸收以及其修复情况的关系。实验材料和方法:1.将80只6周龄的SD(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轻力组和重力组,分别对两组大鼠左上第一磨牙施加30g(轻力)和100g(重力)的近中拉力,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均作为对照。2.轻、重力组大鼠分别于加力1天、4天、7天、14天、21天、28天及加力14天后去除加力装置继续饲养1周、2周后处死。3.将上述离体标本包埋好放置于固定器内,使用Micro-CT对标本进行扫描,扫描数据导入计算机中,运用Mimics 10.01软件分割出左上第一磨牙并三维重建,获得其三维重建图像。4.测量项目包括牙齿移动距离、牙根表面吸收陷窝体积和深度、牙槽骨体积分数BVF、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间隙Tb.Sp以及构造模型指数SMI等指标,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5.离体标本进行脱水包埋后,切片行HE染色。实验结果:1、轻、重力组大鼠牙齿移动量随加力时间延长都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1天为第一个快速移动期(即刻位移),4~14天为缓慢移动期,14~28天为第二个快速移动期。轻力组在14、21、28天牙齿移动量低于重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Micro-CT显示对照组未见牙根吸收。轻力组早期无显著的牙根吸收,1、4、7天吸收陷窝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天近中根中1/3和根尖1/3处出现小而浅的吸收陷窝,21天吸收陷窝体积达最大值(P0.01);重力组4天根尖1/3处出现浅凹状的吸收陷窝,吸收陷窝体积与1天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1天根尖出现锯齿状的吸收陷窝联合区,根尖形态遭到破坏,28天陷窝体积达最大值(P0.01)。两组在加力周期内同一时间点,轻力组牙根吸收程度较重力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上正畸相关性牙根吸收的Micro-CT影像学表现与组织学一致。3、轻、重力组在牙槽骨吸收的各项Micro-CT测量指标中,压力侧和张力侧分别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压力侧BVF、Tb.Th明显减小,Tb.Sp和SMI明显增大;张力侧BVF、Tb.Th缓慢增大,Tb.Sp和SMI有一定程度减小。重力组在持续加力(21天)后出现潜掘性骨吸收。轻、重力组相同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正畸相关性牙根吸收牙槽骨的Micro-CT影像学表现与组织学一致。4、牙根吸收再修复期,轻、重力组的牙根吸收陷窝均有明显的修复现象(P0.01),随修复时间的增加,牙根吸收陷窝体积减小。轻力组在加力停止2周时,牙根吸收陷窝修复程度较重力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重力组牙槽骨骨小梁结构在牙根吸收再修复期有明显的修复现象(P0.01)。正畸相关性牙根吸收修复期牙根与牙槽骨的Micro-CT影像与组织学表现一致。实验结论:1、正畸相关性牙根吸收牙根的表现:轻力组早期无显著牙根吸收表现,在加力中期(14天)发生轻度牙根吸收。重力组早期(4天)发生轻度牙根吸收,根尖1/3处出现浅凹状的吸收陷窝,中期(14天)发生中度牙根吸收,吸收陷窝呈口大底小的V型,加力后期(21天)发生重度牙根吸收,根尖区出现锯齿状的吸收联合区,根形态遭到破坏。轻、重力组牙根吸收部位由早期的近中面根中1/3向根尖1/3发展。重力导致牙根吸收较轻力更易在根尖处观察到。2、正畸相关性牙根吸收牙槽骨的表现轻、重力组牙槽骨吸收在压力侧和张力侧的骨小梁变化趋势分别相同,压力侧牙槽骨密度减小,张力侧牙槽骨密度增大。轻、重力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重力组在持续加力(21天)后出现潜掘性骨吸收。3、修复过程中牙根与牙槽骨的表现Micro-CT显示牙根吸收再修复期轻、重力组牙根发生了明显的修复,轻力组基本恢复原有形态,重力组未能恢复到原有形态。经过一段时间(14天)的修复,轻、重力组骨小梁结构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关键词】:Micro-CT 牙根吸收 牙槽骨 再修复 正畸力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83.5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2
- 缩略语/符号说明12-13
- 前言13-16
- 研究现状、成果13-14
- 研究目的、方法14-16
- 1 实验对象和方法16-24
- 1.1 大鼠模型16-17
- 1.1.1 材料和试剂16
- 1.1.2 实验动物16-17
- 1.1.3 标本采集17
- 1.2 研究方法17-24
- 1.2.1Micro-CT17-18
- 1.2.2 Mimcs和三维重建18-19
- 1.2.3 测量方法与项目19-23
- 1.2.4 统计学分析23-24
- 2 实验结果24-38
- 2.1 大鼠正畸相关性牙根吸收牙齿移动距离测量24-26
- 2.2 大鼠正畸相关性牙根吸牙根的表现及吸收陷窝测量26-31
- 2.3 大鼠正畸相关性牙根吸牙槽骨测量31-35
- 2.4 大鼠正畸正畸相关性牙根吸组织学表现35-38
- 3 讨论38-44
- 3.1 Micro-CT在牙根测量的优势和准确性研究38
- 3.2 样本选择和影响因素控制38-39
- 3.3 大鼠正畸相关性牙根吸收牙齿移动距离39-40
- 3.4 大鼠正畸相关性牙根吸收牙根的表现40-41
- 3.5 大鼠正畸相关性牙根吸收牙槽骨的表现41-42
- 3.6 修复期大鼠牙根和牙槽骨的表现42-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51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51-52
- 综述52-64
- 综述参考文献58-64
- 致谢64-65
【引证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范兵;谢恩志;吴昊;;下颌第一前磨牙C形根管的三维形态分析[A];全国第八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黄芳;钟婉金;何宏文;;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横截面形态的显微CT研究[A];全国第三次牙体牙髓病学临床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樊林峰;;CBCT在评价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吸收中的应用价值[A];第10次全国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专题研讨会暨国家级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本文关键词:大鼠正畸相关性牙根吸收Micro-CT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8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41897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