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T-Scan应用于牙根纵裂患者咬合特征分析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7 12:32

  本文关键词:T-Scan应用于牙根纵裂患者咬合特征分析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牙根纵裂 T-Scan 咬合特征


【摘要】:目的1.观察牙根纵裂(vertical root fractures,VRF)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其发病原因与规律。2.分析VRF患者的咬合力分布特征,探讨VRF发生的牙合因素,为明确牙根纵裂的病因学基础、诊断及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为VRF的98例患者103颗患牙的病历资料,统计VRF患者的年龄、性别、牙位和牙根分布、临床症状和体征、X线表现等观察指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VRF患者的年龄、性别、牙位分布及其临床特征,分析其发病原因及规律。2.筛选8例VRF患者作为实验组,随机选择8例与实验组条件相似的个别正常牙合者与其配对作为对照组,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对2组受试者进行正中及侧方咬合记录,所得定量数据患牙牙合力百分比值(tooth occlusal force percentages,T-FP)、双侧牙合力分布百分比值(two sides force percentages,TS-FP)、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闭合时间(occlusion time,OT)、侧方牙合分离时间(disclusion time,DT)采用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分析,定性数据牙合干扰(laterotrusive interference,LI)、早接触(premature contact,PC)及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enter of force,COF)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VRF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下颌磨牙的近中根和上颌磨牙的近中颊根(57.3%),其中5颗患牙(均为根管治疗后牙齿)有2根或多个牙根同时发VRF,13(13.3%)例患者18(17.5%)颗患牙对称或多个牙位发生VRF。103颗VRF患牙中:根管治疗(root canal therapy,RCT)后VRF患牙45颗(占43.69%),多见于36~45岁患者,男女之比为1:1,95.6%的患牙牙冠为非天然形态,伴有不同程度牙体组织缺损及不同类型的修复体;未行RCT的VRF患牙58颗(占56.31%),多见于46~55岁患者,男性多于女性,74.1%的患牙为天然牙冠形态,其牙合面伴有不同程度磨损呈工作尖磨平、非工作尖高陡、深牙合面凹等异常改变。发生在下颌磨牙近中根的VRF患牙中,RCT组患牙多于未行RCT组患牙;而发生在下颌磨牙远中根的VRF患牙中,未行RCT组患牙多于RCT组患牙。VRF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表现为牙髓病、牙周病和持续性咬合疼痛不适类似的症状,典型X线检查可见:根管中下段管腔异常增宽或折裂线性透射影或折裂片移位可辅助诊断。2.VRF组的T-FP、AOF、OT、DT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RF组的TS-FP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F组的COF有5例位于灰色椭圆外,对照组均位于灰色椭圆内,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2组间COF位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F偏移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F组的LI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RF组与正常对照组的PC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VRF患者的全口牙合力分布不均衡,患牙多为牙合力分布较大的磨牙;患者双侧牙合力分布不对称,患侧牙合力大于健侧牙合力,牙合接触稳定性差。2.牙合面形态异常、深覆牙合、牙尖交错位异常等咬合因素异常是VRF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牙根纵裂 T-Scan 咬合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8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英文缩略词表10-11
  • 前言11-17
  • 第一章 牙根纵裂的临床研究及病因分析17-34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17-19
  • 2 实验结果19-25
  • 3 实验讨论25-34
  • 第二章T-ScanⅢ咬合分析仪对牙根纵裂患者的咬合特征分析34-52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34-38
  • 2 实验结果38-42
  • 3 实验讨论42-50
  • 4 结论50-51
  • 5 实验总结与展望51-52
  • 参考文献52-56
  • 附录56-64
  • 综述64-83
  • 牙体硬组织非龋性慢性损伤性疾病的生物力学特征64-77
  • 参考文献74-77
  • T-Scan咬合分析仪用于牙体硬组织非龋性慢性损伤性疾病的研究 · 67个人简历77-83
  • 参考文献81-83
  • 个人简历83-84
  • 致谢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牙根纵裂140例临床分析[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任常群,马威,李远贵;咀嚼硬物与牙根纵裂发病关系的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S1期

3 池学谦,王喜俊,陈惠珍,廉云敏;牙根纵裂18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张国鹏;3例牙根纵裂的治疗报告[J];西南国防医药;2004年06期

5 黎远皋;;牙根纵裂的临床观察及病因分析[J];口腔医学;2006年01期

6 王倩;黄定明;;牙根纵裂诊治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2007年S2期

7 宗娟娟;黄美贞;黄晓贤;;牙根纵裂27例临床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王青;苏林旺;;牙根纵裂的临床研究及病因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3期

9 冯强;;32例牙根纵裂的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01期

10 裴立红;;牙根纵裂的4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虞红;孙敦方;王益骏;;37颗后牙根纵裂的病因分析[A];2007年第七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姜慧;潘涛华;黄萍;;牙根纵裂的手术治疗初探[A];第十次全国牙周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4年

3 曾艳;王嘉德;周书敏;;牙根纵裂患者的咬鉭应力分析[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4 邹晓英;岳林;;锥线束CT用于牙根纵裂临床诊断两例[A];全国第三次牙体牙髓病学临床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薛媛;倪龙兴;王捍国;郭翠红;尤苏霞;;锥形束CT与根尖X线片对牙根纵裂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A];全国第八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张平;;两种根尖定位仪用于诊断牙根纵裂的体外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暨第四届全国老年口腔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栾毅君;牙根纵裂的诊治进展与临床诊治病例报道[D];山东大学;2009年

2 常晓荣;T-Scan应用于牙根纵裂患者咬合特征分析的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葛兵;两种根管充填方法与牙根纵裂关系的相关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4 张宋晶;牙根纵裂临床相关研究(附25例临床病例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5 李静静;上颌第二前磨牙早期牙根纵裂根管充填不同材料后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郑州大学;2014年

6 魏婷;牙根纵裂的锥形束CT诊断试验及危险因素的临床调查[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09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809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c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