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CT评价下颌第三磨牙对下颌第二磨牙病变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CBCT评价下颌第三磨牙对下颌第二磨牙病变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下颌第三磨牙 下颌第二磨牙 骨吸收 龋齿 计算机锥形束CT
【摘要】:目的应用锥束计算机断层摄影(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下颌第三磨牙(mandibular third molar,MTM)不同的萌出状态对邻近下颌第二磨牙(mandibular second molar,MSM)包括远中牙槽骨吸收(distal alveolar bone resorption,DBR)及其远中邻面龋(distal proximal caries,DPC)在内的牙体牙周病变的影响,为临床判断MTM对邻牙的威胁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两年间500例患者的锥束计算机断层摄影(CBCT)资料,按年龄分为5组: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岁,每组均为100例。利用CBCT自带Kavo eXam Vision软件测量左侧MSM近中、远中釉牙骨质界至牙根处骨缺损底部(cemento-enamel junction-the bottom of the bony defect,CEJ-BD)的距离、MSM牙根长度、MTM近中釉牙骨质界与MSM远中釉牙骨质界(MTM mesial CEJMSM distal CEJ,TMCEJ-DCEJ)的距离、MSM咬合平面与MTM的咬合平面夹角(angle of occlusal plane,AOP)、统计MTM垂直向阻生类型、患者年龄、MSM有无DPC和MTM有无龋坏。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比较近远中牙槽骨吸收程度的差异,分析aop、tmcej-dcej、mtm垂直向阻生类型和患者年龄对msmdbr及msmdpc的影响,最后分析年龄对mtm龋坏发生的影响。结果1、msm近远中牙槽骨吸收程度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近远中牙槽骨吸收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之前可以认为dbr显著大于近中牙槽骨吸收程度,而且差距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小。但65岁以后近远中牙槽骨吸收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sm近远中牙槽骨吸收均随年龄增大严重程度增加(p0.05),但近远中牙槽骨吸收程度的变化模式不同,近中牙槽骨呈递增状态,远中牙槽骨相邻年龄段有时无差异。3、mtm萌出状态及患者年龄对msmdbr的影响:1)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aop、tmcej-dcej距离、mtm垂直向阻生类型和患者年龄对msmdbr的影响存在差异(p0.05);2)采用单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op、tmcej-dcej和mtm垂直向阻生类型与dbr存在相关性。3)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op和垂直向阻生类型是msmdbr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以认为年龄越大msmdbr越严重,但到55岁以后吸收程度无差异。aop在11o~79o范围内dbr最严重,低位阻生较高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致病危险性小,尚不能认为tmcej-dcej是msmdbr的独立影响因素。4、mtm萌出状态及患者年龄对msmdpc的影响:1)卡方检验分析结果为不同aop、mtm垂直向阻生类型及年龄对msmdpc的影响存在差异(p0.05),不同tmcej-dcej的msmdpc的发生率不存在差异(p0.05)。2)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可以认为年龄越大,msmdpc发生可能性越大。aop在-10o~10o及11o~79o范围内msmdpc发生可能性比其他的范围都高,从比值比可以看出aop为11o~79o时msmdpc发生可能性高于aop为-10o~10o时。不同tmcej-dcej和mtm垂直向阻生类型对msmdpc的影响无差异。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op和年龄是msmdpc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5、不同年龄组mtm龋坏发生情况:不同年龄组mtm龋坏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认为年龄越大龋坏发生率越高。两两比较发现55岁以后龋坏发生变化不显著。结论1、aop在11o~79o范围内时mtm对msm远中牙体牙周的威胁很大。2、年龄可作为msm远中牙体牙周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越大病变越严重,但65岁以后msmdbr和mtm龋坏发生情况的变化不显著,所以对于65岁以后的患者非必要情况下不支持拔除mtm治疗。3、tmcej-dcej不能作为msm远中牙体牙周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或者是不能根据tmcej-dcej判断msm远中牙体牙周的情况。4、cbct可较准确地评价mtm萌出状态对邻近msm远中牙体牙周病变的影响,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下颌第三磨牙 下颌第二磨牙 骨吸收 龋齿 计算机锥形束CT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83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4-6
- 中文摘要6-10
- 英文摘要10-14
- 前言14-15
- 1 材料与方法15-22
- 1.1 研究对象15-16
- 1.2 设备及使用方法16
- 1.3 图像分析方法16-17
- 1.4 各指标测量方法17-22
- 1.5 测量方法重复性检测22
- 1.6 统计学分析方法22
- 2 研究结果22-30
- 2.1 测量方法重复性检测结果22-23
- 2.2 MSM近远中牙槽骨吸收程度的比较结果23-24
- 2.3 AOP、TMCEJ-DCEJ、阻生类型及年龄对MSMDBR程度的影响24-26
- 2.4 AOP、TMCEJ-DCEJ、MTM阻生类型、年龄各因素对MSMDPC发生率的影响26-28
- 2.5 年龄对MTM龋坏发生的影响28-30
- 3 讨论30-34
- 3.1 关于CBCT的使用优势30
- 3.2 MSM近远中牙槽骨吸收程度的比较30-31
- 3.3 影响MSMDBR的各因素分析31-32
- 3.4 影响MSMDPC发生的各因素分析32-33
- 3.5 MTM龋坏增龄性的变化33-34
- 4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40
- 文献综述40-47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4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霞;下颌第三磨牙移植32例报告[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6年01期
2 娄新田,王凌,吴俊,周艳明;11例下颌第三磨牙拔除过程中断根进入邻近间隙的处理[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郝凤德;;下颌第三磨牙移植20例分析[J];人民军医;2007年04期
4 郭士强;;下颌第三磨牙拔除860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2008年06期
5 胡勇;李子坤;康红玉;张志青;;西宁地区人群下颌第三磨牙形态的测量与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2010年04期
6 胡勇;李子坤;康红玉;张志青;;青海地区人群下颌第三磨牙的形态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1年09期
7 罗茂璇;肖遥;罗传富;;下颌第三磨牙的外形特征及临床意义探讨[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曹华瑛;;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并发症的预测[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7年01期
9 梁伟;谢桂成;延飞;;下颌第三磨牙畸形埋伏阻生并发头痛1例报告[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88年03期
10 张泽陵;下颌第三磨牙X线片观察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兰海;李志来;;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引起相关口腔疾病临床分析[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2 张慧敏;杨建军;;下颌第三磨牙前倾阻生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咬合力计分析[A];第八届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温小萌;不同拔牙模式对高角型青少年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趋势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伟龙;下颌第三磨牙对下颌角及髁突骨折作用的Meta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3 范雅儒;下颌第三磨牙发育阶段与磨牙后间隙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4 曹祥莉;CBCT评价下颌第三磨牙对下颌第二磨牙病变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5 周丽娟;单侧下颌第三磨牙伸长患者(牙合)接触特征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武倩倩;水平埋伏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和直立移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与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7 石涛涛;山西籍大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流行病学调查[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8 秦旭;曲面断层片预测下颌第三磨牙拔除致下颌角骨折风险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杨擎天;微创技术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相关临床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55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855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