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患者中短根异常的患病特点及矫治后牙根吸收风险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正畸患者中短根异常的患病特点及矫治后牙根吸收风险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短根异常 患病特点 正畸治疗 上颌中切牙 牙根吸收
【摘要】:[目的]通过大样本调查恒牙列正畸患者中短根异常(Short Root Anomaly,SRA)的患病率及分布等情况,归纳总结其患病特点,弥补国内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研究SRA的上颌中切牙矫治前后根冠比(Root-Crown Ratio,R/C)的变化,探讨SRA是否为上颌中切正畸相关牙根吸收的风险因素,为SRA患者的正畸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和指导。[方法]第一部分: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就诊的患者中选取2,855例恒牙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其全颌曲面断层片(Panoramic Radiographs,PRGs)和头颅侧位片(Cephalogram,Ceph),结合ApaJalahti的标准诊断出SRA的患者。对其R/C、患病率、性别、受累牙位、伴随牙齿发育异常、骨面型及前牙咬合关系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第二部分: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008年_至2012年间所完成病例中,根据纳入标准选出上颌中切牙为SRA的患者34例,按照匹配条件选取上颌中切牙牙根正常的患者34例进行配对。以SRA患者的上颌中切牙作为实验组,牙根正常患者的上颌中切牙和SRA患者的上颌侧切牙作为对照组。根据改良的Lind方法测量各个组中矫治前后的R/C,通过Fritz的方法计算相对根冠比(Relative Root-Crown Ratio, rRCR)和相对牙根吸收量(Relative Root Resorption,rRR)。统计分析各个组矫治后牙根吸收的情况,按照研究分组设计,对比组间牙根吸收发生率和rRR的差异。[结果]1.本研究所选人群中SRA的患病率为2.8%,男女比例为1:2.3,性别之间无差异;SRA患牙的平均R/C为0.84±0.88,主要累及上颌中切牙和第二前磨牙,多伴随其它牙位异位萌出;SRA在Ⅲ类骨面型患者中较为常见,且前牙咬合关系多为反牙合。2.(1)本研究中每例患者均至少有1颗上颌中切牙发生了牙根吸收,SRA组多为双侧同时受累;无论拔牙与否,SRA组中牙根吸收的发生率相似(87%),对照组中也十分接近(73%);SRA组与对照组牙根吸收发生率无差异。(2)本研究只在SRA拔牙组有2颗上颌中切牙(同一患者)的rRR高于1/3,出现严重的牙根吸收,其余各组rRR均低于15%;SRA组的rRR多数大于5%,对照组的rRR主要集中在0-5%之间,整体牙根吸收程度不大。(3)矫治后SRA组中rRR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拔牙组尤为明显。[结论]1.本研究所选人群中SRA的患病率为2.8%,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SRA患牙的平均R/C为0.84±0.88,主要累及上颌中切牙和第二前磨牙;异位萌出、Ⅲ类骨面型及前牙反牙合与SRA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正畸术前应对这几类患者的R/C和根形进行评估。2.矫治后SRA的上颌中切牙较对照组牙根吸收发生率无差异,但吸收程度较为严重,拔牙患者尤为明显,SRA是上颌中切牙正畸相关牙根吸收的风险因素;然而除个别患者外,整体牙根吸收程度不大,SRA并非正畸治疗的绝对禁忌症。3.对于SRA患者的正畸治疗需细致谨慎,制定合理的矫治计划,定期影像学监测,出现牙根严重吸收时应重新评估治疗计划并作出适当调整。
【关键词】:短根异常 患病特点 正畸治疗 上颌中切牙 牙根吸收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83.5
【目录】:
- 缩略词表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前言11-13
- 第一部分 恒牙列正畸患者中短根异常患病特点的调查研究13-24
- 材料与方法13-16
- 结果16-19
- 讨论19-23
- 结论23-24
- 第二部分 短根异常的上颌中切牙矫治后牙根吸收风险的研究24-33
- 材料与方法24-25
- 结果25-29
- 讨论29-32
- 结论32-33
- 参考文献33-38
- 全文总结38-39
- 综述39-44
- 参考文献42-44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44-45
- 致谢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家礼,邓小芳;正畸治疗中牙根发育对牙根吸收影响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4年06期
2 彭玲燕;鄢雪川;宿玉成;;牙根吸收的临床分类[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12期
3 方志欣;;正畸治疗与牙根吸收研究进展[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4 王蕾;段银钟;;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7年07期
5 王晴竹;陈文静;;正畸治疗术后牙根吸收诊断方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年07期
6 林凤燕;孔卫东;;正畸所致牙根吸收的病因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12期
7 王旭;张晓明;;正畸炎性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涂伶俐;;正畸过程中的牙根吸收及其生物力学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07期
9 王文光;;不同牙根发育阶段与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28期
10 姚国栋;江银华;;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J];口腔医学;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潘昱;;青少年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与正畸治疗移动方向关系的临床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志强;王俊环;孙喜岩;;成年人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病例分析[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3 李长霞;吴莉萍;朱双林;王大为;;正畸治疗中不同治疗时间对支抗牙根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可燕;;颌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38例临床及病理分析[A];第一届全国口腔颌面部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 姜若萍;张丁;傅民魁;;固定正畸前后牙根吸收的部分影响因素分析[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樊林峰;;CBCT在评价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吸收中的应用价值[A];第10次全国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专题研讨会暨国家级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亚军;重组人生长激素对正畸诱导的炎症性牙根吸收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2 张月兰;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大鼠行为反应与牙根吸收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静;伴发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近中向上颌阻生尖牙的三维空间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2 崔跃;局部注射熊果酸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距离和牙根吸收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6年
3 徐小淋;釉基质蛋白对大鼠移动性牙根吸收后修复作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4 罗军;正畸患者中短根异常的患病特点及矫治后牙根吸收风险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5 张子川;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根吸收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自行修复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6 刘志峰;超声促进大鼠正畸性牙根吸收的修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7 王孟武;异常吞咽对牙根吸收及口呼吸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8 王智;固定矫治致切牙牙根吸收的相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王玉;氯化锂减小正畸性牙齿移动中牙根吸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刘永召;超声对大鼠正畸性牙根吸收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918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918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