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处理方法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粘接强度及粘接界面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17:35
本文关键词:不同处理方法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粘接强度及粘接界面影响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硬化牙本质 粘接强度 EDTA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摘要】:楔状缺损是口腔临床常见病之一,缺损部位牙本质表面高度矿化,称为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cervical sclerotic dentin,CSD)。由于硬化牙本质表面矿化程度高,牙本质小管中大量矿物盐沉积,造成其渗透性差,临床上常出现树脂充填修复后充填体脱落、边缘微渗漏甚至继发龋等情况。本实验旨在使用不同方法分别处理硬化牙本质及正常牙本质表面,对其抗剪切力和粘接界面做比较研究,以期能对临床硬化牙本质的树脂粘接修复提供帮助。目的:实验一:不同处理方法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和正常牙本质抗剪切强度影响的对比研究方法:收集40颗因牙周病新鲜拔除的具有典型楔状缺损的无龋前磨牙,随机分为4组(C1、C2、C3、C4)作为实验组,每组10颗;收集40颗因正畸新鲜拔除的无龋前磨牙,磨除冠部牙釉质暴露牙本质,随机分为4组(N1、N2、N3、N4)作为对照组,每组10颗。分别用不同方法处理:C1、N1组用自酸蚀粘接剂Easy One直接粘接;C2、N2组用15%EDTA处理60s后Easy One粘接;C3、N3组用35%磷酸处理30s后Easy One粘接;C4、N4组用35%磷酸处理30s后全酸蚀粘接剂Single Bond 2粘接。处理后的各组标本经复合树脂充填光照,置于冷热循环仪中冷热循环5000次,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各组粘接界面的抗剪切强度,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各组断裂面。结果:1、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牙本质类型与处理方法的不同对抗剪切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2、CSD组中C1组抗剪切强度最小(P0.05),C2、C3、C4组抗剪切强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㧐0.05);3、ND组中4组抗剪切强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㧐0.05)。4、经相同方法处理的牙本质表面,ND组抗剪切强度均大于CSD组;5、不同牙本质类型及不同处理方法所产生的粘接界面断裂模式发生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硬化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弱于正常牙本质;2、在使用自酸蚀粘接系统粘接时,EDTA预处理硬化牙本质表面能提高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其效果与磷酸处理组相似;3、不同牙本质类型、不同牙本质表面处理方法对硬化牙本质粘接界面断裂模式无明显影响。实验二: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和正常牙本质粘接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收集40颗因牙周病新鲜拔除的具有典型楔状缺损的无龋前磨牙,随机分为4组(C5、C6、C7、C8)作为实验组,每组10颗;收集40颗因正畸新鲜拔除的无龋前磨牙并人工制备楔状缺损,随机分为4组(N5、N6、N7、N8)作为对照组,每组10颗。分别用不同方法(同实验一)处理后复合树脂充填光照,以罗丹明B为荧光剂,用CLSM(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比较各组粘接界面的超微结构。结果:1、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牙本质类型与处理方法的不同对树脂突长度及混合层厚度有显著影响(P0.05)。2、CSD组中C6组树脂突长度及混合层厚度显著大于C5组(P0.05),C6组与C7组树脂突长度及混合层厚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㧐0.05),C8组树脂突长度、混合层厚度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ND组中N8组混合层最厚(P0.05),N5、N6、N7组混合层厚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㧐0.05);4、经相同方法处理的牙本质表面,ND组树脂突长度及混合层厚度均分别大于CSD组(P0.05);5、全酸蚀粘接剂分别处理CSD组及ND组所产生的树脂突长度及混合层厚度均大于自酸蚀粘接剂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使用相同的处理方法处理牙本质表面,硬化牙本质的混合层厚度和树脂突长度均小于正常牙本质,粘接效果较差;2、在使用自酸蚀粘接系统粘接时,EDTA预处理硬化牙本质表面能增加混合层厚度与树脂突长度,从而提升粘接强度,其效果与磷酸处理组相似。实验三:应用CLSM观察不同处理方法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和正常牙本质粘接界面纳米渗漏的影响方法:收集40颗因牙周病新鲜拔除的具有典型楔状缺损的无龋前磨牙,随机分为4组(C9、C10、C11、C12)作为实验组,每组10颗;收集40颗因正畸新鲜拔除的无龋前磨牙,人工制备楔状缺损,随机分为4组(N9、N10、N11、N12)作为对照组,每组10颗。分别用不同方法(同实验一)处理后复合树脂充填光照;处理后的各组样本用自凝塑料封闭根尖孔,分别浸泡于1wt%的罗丹明B酒精溶液中24h,并放置于冷热循环仪中冷热循环5000次,硬组织切片机切片后用CLSM观察比较各组粘接界面的纳米渗漏情况。结果:1、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牙本质的类型、处理方法的不同对纳米渗漏长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2、CSD组中C10组纳米渗漏长度显著短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2组纳米渗漏长度最大,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9、C11组纳米渗漏长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㧐0.05);3、ND组中,N12纳米渗漏长度最长,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9、N10、N11组纳米渗漏长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㧐0.05);4、经相同方法处理的牙本质表面,ND组纳米渗漏长度均大于C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全酸蚀粘接系统分别处理CSD组及ND组所产生的纳米渗漏长度均大于自酸蚀粘接系统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使用相同的处理方法处理牙本质表面,硬化牙本质的纳米渗漏长度均小于正常牙本质;2、与全酸蚀粘接系统相比,自酸蚀粘接系统能够减少牙本质粘接所产生的纳米渗漏;3、在使用自酸蚀粘接系统粘接时,EDTA预处理硬化牙本质表面能减小纳米渗漏的长度,其效果优于磷酸处理组。
【关键词】:硬化牙本质 粘接强度 EDTA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81.2
【目录】:
- 中文摘要5-8
- 英文摘要8-12
- 中英文缩略语表12-13
- 前言13-15
- 第一部分:不同处理方法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和正常牙本质抗剪切强度影响的对比研究15-23
- 1.1 实验材料和设备15
- 1.2 实验方法15-16
- 1.3 结果16-20
- 1.4 讨论20-23
- 第二部分: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和正常牙本质粘接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23-33
-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23
- 2.2 实验方法23-24
- 2.3 CLSM观察24
- 2.4 统计学分析24
- 2.5 结果24-28
- 2.6 讨论28-33
- 第三部分: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和正常牙本质粘接界面纳米渗漏情况的影响33-40
- 3.1 实验材料和备33
- 3.2 实验方法33-34
- 3.3 CLSM观察34
- 3.4 统计学分析34
- 3.5 结果34-38
- 3.6 讨论38-40
- 第四部分: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7
- 综述47-55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管志江,张学云,朱雪华,孙强,谭成柱;Nd:YAG激光照射龋洞壁的扫描电镜观察[J];口腔医学;2001年03期
2 刘芳;何惠明;赵信义;;4种粘接剂对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实验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3 侯晓利;张琳;韩晶莹;刘泓;;两种处理方法对牙本质剪切强度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年11期
4 师保江;张琛;侯本祥;;自酸蚀和全酸蚀粘接系统粘接界面的形态学观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于e,
本文编号:931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93103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