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生物骨在体内和体外的微血管化能力

发布时间:2017-09-28 19:04

  本文关键词: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生物骨在体内和体外的微血管化能力


  更多相关文章: 种子细胞 共培养体系 微血管化 生物骨


【摘要】:目的:探讨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直接共培养构建生物骨在体内、外的微血管化能力。方法:将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共培养组,单独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和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构建体内外同时监测系统,体外7、14、21 d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共培养系统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Ⅰ型胶原蛋白m RNA的表达;并在7、14、21 d时在体内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缺损部位生物骨CD34和CD105的表达。结果:共培养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Ⅰ型胶原蛋白m 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示共培养组CD34和CD105染色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CD34和CD105的表达具有时间依赖性;体内外血管化趋势吻合。结论:体内外同时监测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的血管化能力可证实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具有促进生物骨微血管化的能力,在构建生物骨时可作为有潜力的种子细胞来源。
【作者单位】: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
【关键词】种子细胞 共培养体系 微血管化 生物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460298)
【分类号】:R782.4
【正文快照】: 颌面部骨缺损和形态异常是整形外科常见疾病。目前通过组织工程构建生物骨进行临床修复尚处于初级阶段。组织工程骨因支架材料上黏附干细胞数量本身过少,或机体的免疫反应都会造成局部组织血供受限,引起植入物缺血坏死。所以组织的血供及新生血管化问题已成为再生医学构筑三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生物骨制品简介[J];医用生物力学;2003年04期

2 李青;钛合金表面涂层应用于生物骨的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4年03期

3 李彦林,杨浩,韩睿,李世和,李林芝,赵晓霞;三种生物骨衍生材料移植早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年10期

4 朱晓松;李彦林;郭洪涛;杨浩;王永年;;双相陶瓷样生物骨修复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08期

5 花奇凯;赵劲民;;异种生物骨衍生材料与大鼠骨髓基质细胞黏附的体外实验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6 尹玉霞;施燕平;侯丽;盖潇潇;李海心;;某生物骨对小鼠体液免疫影响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3年03期

7 臧继传;修晓光;曹斌;刘永辉;;两种仿生双相陶瓷生物骨的异位成骨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01期

8 连芩,李涤尘,张永睿,卢秉恒,王臻;基于快速成型技术制造生物骨方法的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5年05期

9 李彦林;韩睿;钟玲;李康;肖林;王永年;;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的生物相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45期

10 张守平;修晓光;孙莉莉;;两种仿生双相陶瓷生物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花奇凯;赵劲民;;异种生物骨衍生材料与大鼠骨髓基质细胞黏附的体外实验研究[A];2005'中国修复重建外科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2 刘萌;胡菁颖;;MTA和生物骨应用于根尖周手术的护理配合[A];全国口腔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刘流;王福科;赵德萍;何晓光;代晓明;李逸松;;联合培养VECs与ADSCs与部分脱蛋白生物骨的体外构建[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建萍;浙江大学推出新型仿生复合弹性材料[N];中国建材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方芳;生物骨圆柱壳的蠕变屈曲分析[D];暨南大学;2009年

2 花奇凯;异种生物骨衍生材料与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粘附的体外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4年

3 修晓光;双相陶瓷生物骨的研制及成骨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5年

4 郭洪涛;组织工程化双相陶瓷生物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7年

5 杨浩;三种生物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937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937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7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