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流行病论文 >

IL-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4 10:24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rs1800796)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易感性。方法选取SLE患者666例作为病例组,年龄、性别匹配的569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检测rs1800796基因型频率。结果 Rs1800796 SNP的基因型(CC,CG和GG)频率和等位基因(C和G)频率在SLE患者和对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Rs1800796与SLE临床表现的关联性分析发现,C等位基因频率在伴有浆膜炎的SLE患者中低于不伴有浆膜炎的SLE患者(P=0.019)。但C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在是否表现有颧部红斑、盘状红斑、光敏感、口腔溃疡、关节炎及狼疮肾炎的SLE病人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尚未发现IL-6rs1800796在中国汉族人群与SLE遗传易感性有关。Rs1800796 C等位基因可能对SLE病人并发浆膜炎起保护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sceptibility of interleukin 6 (IL 6)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rs1800796) to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Methods 666 patients with SLE were selected as case group and 569 normal subjects matched with age and sex as control group. TaqMan genotyping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ct the frequency of rs1800796 genotypes. Results the frequency of genotype (CCG and GG) and allele (C and G) of Rs1800796 SNP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LE patients and controls (P0.05) .Rs1800796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LE. The incidence of SLE was lower in SLE patients than in SLE patients without serositis (P0. 019). But the distribution of C allele frequency in whether there were zygomatic erythema, disc erythema, light sensitivity, oral ulcer, arthritis and lupus nephritis among SLE pati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the allele Rs1800796C related to the genetic susceptibility of IL-6rs1800796 in Chinese Han population may play a protective role in serositis in SLE patients.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2764)
【分类号】:R593.241;R18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曹秀菁,叶冬青,李向培,厉小梅;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性激素变化[J];疾病控制杂志;2004年05期

2 李若洁;叶冬青;;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年07期

3 董光富,叶任高,史伟,刘双信,汪涛,阳晓,杨念生,余学清;IL-17 induces autoantibody overproduction an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overexpression of IL-6 in lupus nephritis patients[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蓉;李向培;;环磷酰胺与霉酚酸酯治疗狼疮肾炎的进展[J];安徽医学;2010年06期

2 陈月燕;胡波;王潭枫;;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IL-6和sIL-2R水平变化的检测[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7年12期

3 郭欣;徐兆珍;李晓光;王丽艳;于永光;;抗核抗体、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联合检测对狼疮性肾炎的诊断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14期

4 徐兆珍;宋丽婷;郭欣;韩丽;杜柏延;关秀茹;;联合检测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在狼疮性肾炎诊断中的作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年03期

5 承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年08期

6 叶国强;曾东良;程美玲;;四种抗体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15期

7 黎伟;罗林海;廖蕴华;杨桢华;;狼疮性肾炎并急性肾损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8 张泷;徐志泉;;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浅表性血管黏液瘤1例报告[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年10期

9 荀新菊;赵勇;荀春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双链DNA抗体检测及其与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23期

10 周雯怡;苏励;;中医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的回顾分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潘海峰;叶冬青;;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流行病学研究[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2 潘海峰;叶冬青;;Th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3 朱立炜;叶冬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少然;T辅助细胞亚群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评估价值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邹延峰;安徽省农村人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病率及其环境相关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3 范晔;中国汉族人群P2X7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4 刘莉莉;Th17/Treg免疫平衡在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环孢素A对其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5 谢伦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性与影响因素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任丽娅;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T细胞克隆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吴欧;TLR9-T-bet通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8 欧阳杰;滋阴清热方对SLE模型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程婉滢;FcγR-IIIA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赵丽丹;BAFF、CD200、调节T细胞与Th17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初探[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华;长春新碱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及对Th17、Treg细胞影响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苏美华;系统性红斑狼疮与骨质疏松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庞湛韵;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抑郁症状与心肝脾脏的关系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王超;人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5 陈日新;汉族人抗核小体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征及其活动性的相关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陈丽丽;FCRL3表达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7 李若洁;基因CD247在亚洲人群中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易感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8 王冲;PLNPK对实验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作用及其影响B淋巴细胞活化的机理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9 牛国栋;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0年

10 罗敏;Th17细胞和Treg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广州医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谢尚葵;性激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4年02期

2 高春芳;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模型的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5年04期

3 张晓,陈顺乐;性激素雌激素受体与红斑狼疮的免疫失调[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1年03期

4 陆伟,李向培,施小明,徐元勇,胡以松,杨仕贵,叶冬青;HLA-DM基因遗传多态性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的影响[J];疾病控制杂志;2002年02期

5 王茜,叶冬青;CD137与系统性红斑狼疮[J];疾病控制杂志;2005年06期

6 杨雅骊;王培光;杜文辉;张学军;杨森;;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8年03期

7 卢文,董家麟;SLE患者血清性激素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容中生;;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肺部表现[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6年11期

2 陈顺东;;抗核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9年02期

3 沈大为;;发生多发性神经炎和皮肤坏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82年Z1期

4 赵桂华;刘复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溶血性贫血一例报告[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5 黄荣魁;惠艳;潘生贵;;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对红斑狼疮等皮肤病的临床意义[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6 李森华;田鲁谦;许顺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心脏损害(附69例X线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84年02期

7 秦万章;;补肾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年03期

8 张凤山,任潞雪,邹树明;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的探讨(附471例SLE临床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9 周其林;林f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肺胸病变50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1986年05期

10 毕小利;王灵合;;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J];宁夏医学杂志;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锡孟;李艳芬;;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骨瘤1例[A];玉溪市第十二届内科学术年会讲义[C];2008年

2 黄卫华;;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何远梅;;一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健康教育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健康教育研讨会暨讲习班论文集[C];2000年

4 林冰;吴东海;王丽英;曹慧颍;张政新;刘艳秋;;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分析比较[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王玉华;吴庆军;郑文洁;曾小峰;唐福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奴卡菌病二例[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刘平;周涛;马海涛;李晓绿;邱文淼;;以肢端坏死为首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临床病例报道[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曾皓琛;;激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曾伟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小腿巨大溃疡皮瓣转移成功一例[A];第十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刘钢;;类风湿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辅助检查路径分析与临床诊治[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许蓓;林进;徐立勤;徐丹怡;曹恒;孙德本;;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肾功能损伤的早期检测指标[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4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5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7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8 ;系统性红斑狼疮能够根治吗?[N];工人日报;2001年

9 ;系统性红斑狼疮该怎么用药[N];家庭医生报;2004年

10 邵建国;B细胞药物:靶向系统性红斑狼疮[N];医药经济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细凤;调节免疫中成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D];山东大学;2014年

2 陈焕;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学标记物[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3 王彦博;血必净注射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4 王斌;白细胞介素-10基因5'端侧翼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5 张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6 冯金保;中国汉族人群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家系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7 王林纤;iTRAQ多重标记技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8 李荣良;系统性红斑狼疮OAZ基因通路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孙崇玲;LL-3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安湘杰;RasGRP3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腊月;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2 张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补体H因子水平及其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3 李慧;EB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4 朱立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护理的相关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5 石玉;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弥散性肺泡出血病例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6 朱青青;3种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7 吴玲艳;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及其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杜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其一级亲属血清IFN-γ、IL-10水平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3年

9 黄金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鼠机制及疗效评价[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10 成姣梅;抗β_2GPⅠ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的临床意义[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63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2163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c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