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T基因rs4680多态性与农村自杀未遂关系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3年
COMT基因rs4680多态性与农村自杀未遂关系的研究
胡霞
【摘要】:1研究背景 自杀在国内外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杀是一种以个体蓄意或自愿为特征,采取任何手段或方式结束个体自身生命的行为。全球年自杀率(WHO)约为16.7/10万人,在总体死亡原因中排14位,世界上大约每40秒钟就会有一个人自杀。就中国来说,由于总人口多,自杀人数在世界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早在2002年费立鹏等就得出了中国的自杀死亡率为23/10万人。农村与城市自杀率的比值大于3:1,自杀行为中估计有90%发生于农村地区。自杀未遂是指个体采取过伤害自己的手段,但该手段并没有导致死亡。自杀未遂是自杀死亡重要的危险因素,曾经有Meta分析证明采取过自杀未遂行为的人发生自杀死亡的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30-40倍。因而,进行自杀未遂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有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决定某个体是否自杀,其中遗传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曾有研究表明自杀行为可能具有遗传素质或与某些基因有关。人类的情绪与几茶酚胺、多巴胺有关,几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是几茶酚胺的主要代谢酶,也是多巴胺的主要降解酶,在此类神经递质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编码几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的基因成为研究自杀未遂的重要基因。人类COMT基因位于22q11.2,并已经获得cDNA的全长克隆。此基因在它4号外显子上存在1个置换点突变(G突变为A,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由缬氨酸突变为甲硫氨酸),导致酶有3-4倍活性变化。之前已有研究证明COMT丛因型中GG基因型为自杀未遂的高危基因型。以上郁是从医院收集的资料,缺乏在人群中的研究,本研究从山东省疾病监测点上选取6个县(市)收集资料,用来探讨COMT丛因多态性与农村自杀未遂的关系。 2研究目的 2.1探讨COMT捧因GG基因型是否为农村自杀未遂的高危基因型,COMT基因在自杀未遂组以及对照组中基因型以及基因频率分布,对不同基因型的自杀未遂者进行自杀行为特征以及心理特征分析,并对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进行遗传流行病学分析; 2.2用分类树分析,分别对不同丛因型人群自杀未遂高危人群特征进行探究; 2.3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基因型、生活满意度、绝望、抑郁与自杀未遂的路径关系。 2.4探讨随访过程中不同基因型人群自杀未遂发生情况,以及随访不同基因型自杀未遂组及对照组心理特征转归情况。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在山东省疾病监测点上选取发生于2009年10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6个县(市)的自杀未遂病例,同时可以同性别、年龄(±3岁)、同地区为条件,1:1匹配选取正常对照。 3.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跟目标人本人签订知情同意书后开始一对一访谈。访谈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人口学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独居、宗教信仰、躯躯体疾病、精神疾病、自杀家族史、负性生活事件、家庭经济状况、一级亲属的情况。所用的量表包括:(1)自杀意图量表(SIS,Suicide Intent Scale)、(2)生活满意度指数量表(LSIA,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3)生活事件量:农(IRLE,Interview for Recent Life Events)、(4)自尊量表(SES,Self-Esteem Scale)、(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DSSI,Duke Social Support Index)、(6)冲动量表(DH, Dickman Impulsivity Inventory)、(7)特质焦虑量表(TAI,Trait Anxiety Inventory)(8)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Depression Scale)、(9)绝望量表(BHS, Beck Hopelessness Scale)、(10) DSM-Ⅳ轴I诊断临床定式访谈问卷(SCID)。 3.3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SPSS16.0软件,lisre18.7软件进行统计。通过X2检验,,检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等对COMT基因与自杀未遂关系进行探究。Penrose法估计遗传模式,Falconer回归法估算遗传度。用分类树分析分别探讨不同COMT基因型的两组人群的高危特征。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COMT基因型与自杀未遂关系的路径图。 4研究结果 4.1量表信度分析和调查员间一致性检验 所使用的所有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范围为0.525~0.954,绝大部分大于0.7;调查员间一致性检验采用配对t检验和相关,两名调查员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组内相关系数(ICC)均在0.800以上。 4.2自杀未遂危险因素分析,不同基因型自杀未遂行为特征及心理特征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COMT基因型GG与自杀未遂相关(OR值1.962,CI为1.046~3.679),不同基因型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特征及心理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大于0.05)。 4.3关于遗传的分析 自杀未遂组一级亲属自杀行为发生率高于其对照组(22例vs.6例,x2=9.597,P0.002), OR值为3.67;自杀未遂组二级亲属自杀行为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7例vs.4例),但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54,P=0.329);自杀未遂组人群的一级亲属中自杀行为的发生率高于二级亲属(22例vs.7例,x2=15.520,P=0.000), OR为4.73。Penrose法对遗传模式估计得出:s/q两者均与q1/2最接近。用Falconer回归法得到自杀未遂组一级亲属的遗传度为28.8%±4.98%,二级亲属的遗传度为21.2%±14.84%。一级亲属的遗传度大于二级亲属的遗传度。不同特征一级亲属遗传度大小不一。 4.4自杀未遂组与对照组的COMT基因型与基因频率分布比较 COMT基因在自杀未遂者中的拭闪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X=6.376,P=0.041),基因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X=1.181,P=0.277)。 4.5不同基因型人群自杀未遂高危人群特征 GG基因型自杀未遂的高危人群组:(1)抑郁+无社会支持;(2)抑郁+有社会支持;(3)无抑郁+有负性生活事件;(4)无抑郁+无负性生活事件+无社会支持。通过观察Gain曲线、Index曲线,分类树的风险度估值位为0.258,符合率为77.9%,灵敏度为93.1%,提示该分类树模型良好。10-fold交叉验证分析后的结果显示,通过训练样本建立的最终模丛的风险度(即错分率)为0.258,用建立的多个模型对随机产生的多个样本进行验证的错分率的平均值为0.263,可见用此方法进行分类效果还可以。 AA和AG基因型自杀未遂的高危人群组:(1)抑郁+有精神疾病;(2)抑郁+无精神疾病;(3)无抑郁+有负性生活事件。通过观察Gain曲线、Index曲线,分类树的风险度估计值[为0.287,符合率为74.0%,灵敏度为94.0%,提示该分类树模型良好。10-fold交义验证分析后的结果显示,通过训练样本建立的最终模型的风险度(即错分率)为0.287,用所建立的多个模型对随机产生的多个样本进行验证的错分率的平均仇为0.315,,可见用此方法进行分类效果还可以。 4.6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COMT基因不直接对自杀未遂起作用,主要通过抑郁对睚杀未遂起作用,也可通过抑郁、绝望对自杀未遂起作用,COMT基因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呈现相关关系。 4.7随访结果 不同基因组自杀未遂组的心理特征经过随访都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后的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心理特征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初访的目标人按基因型不同分别观察其结局。结果显示,两组人群有无再次发生自杀行为情况颁布无统计学差异。 5结论 (1) COMT基因GG基因型为自杀未遂的高危基因型,COMT基因在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一级亲属的遗传度大于二级亲属的遗传度,提示自杀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2)按照基因型分组,分别得到的自杀未遂的高危人群的特征不同; (3) COMT基因不直接对自杀未遂起作用,主要通过抑郁对自杀未遂起作用,也可通过抑郁、绝望对自杀未遂起作用。 (4)不同基因型自杀未遂组随访后,其心理特征都有好的转归。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6;R341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新学;况利;;自杀的基因学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9年07期
2 虎晓岷,尹晓涛,王家同;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6期
3 曹莉萍;自杀的遗传学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年01期
4 张玉琦;袁国桢;张明廉;刘亮;周政和;;自杀的心理、神经生物和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年01期
5 张玉琦,李克,李桂林,成义仁;“自杀”的分子遗传学研究[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4年02期
6 贾存显,赵仲堂,潘永峰,赵书英,贾桂英;220例自杀未遂者流行病学特点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5年01期
7 范引光;叶冬青;;自杀现象及干预研究的现状[J];疾病控制杂志;2006年01期
8 赵梅,季建林;自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04期
9 翟书涛;21世纪自杀及其预防研究展望[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10 肖水源,周亮,徐慧兰;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二)自杀行为的概念与分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洪波;谭毅;王振华;罗玉梅;;劳务工精神情志疾病调查及干预[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5期
2 杨景红;宣州、泾县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3 蔡华英;马鞍山市市区2000~2002年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4 赵红,刘峰;蚌埠医学院新生HBsAg携带者的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5 吴金贵,冯青,邓国支,方大春,高峰,陈凯;风疹爆发应急接种的预防效果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6 陈生文;;太湖县一起菌痢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及控制措施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7 杨积朋;张莹;;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8 蒋江徽;;2003~2008年歙县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9 张思华;董静;陈振华;;淮北市人民医院伤害就诊病例监测报告[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10 汪金生;汪丽莉;毛云霞;;安庆市市区居民2003~2008年恶性肿瘤死亡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毅;;对我国自杀危机事件的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献云;费立鹏;张亚利;牛雅娟;童永胜;杨少杰;;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的修订和信效度[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一)[C];2011年
3 张艳萍;;加强农药管理有效预防自杀[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一)[C];2011年
4 傅卓华;冯珊珊;周亮;唐勇;肖水源;;浏阳市农村居民对自杀意念的自我归因[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5 马喜亭;蔡晓懋;蔺桂瑞;;心理解剖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启示[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6 李洋;李芳;;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7 李娜;伍亚舟;易东;;基于疾病风险指数的重庆市社区居民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方法[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8 孙殿军;;中国地方病病情、防治与对策[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9 ;建立中国国家自杀预防计划[A];中国大陆妇女危机干预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程茅伟;宋毅;易国勤;许四元;郭本元;;2002年湖北省城乡居民糖尿病流行状况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公共营养分会第八次会议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营养改善与膳食相关慢性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波;沈阳市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患者干预的一年随访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林琳;新疆部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3 吴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方乐;心理解剖在农村青年自杀身亡者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陈伟娜;企业员工职场欺负内容结构及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梁瑛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其花;中国小蜂螨自然种系构成、流行病学调查及寄生生物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于晓波;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心理弹性问题、相关因素及其干预对策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10 高琦;扭力与农村青年自杀的关系及其理论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云;估计人群日本血吸虫感染状态的数学模型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娄清涛;河南省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趋势面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王大江;许昌市城乡居民自杀态度及相关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陈振光;刑法疫学因果关系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5 李雪江;试题具有理想点反应特征的自尊量表的编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玮;基于用户特征的顾客感知价值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柴永宏;脑卒中的遗传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7年
8 王如德;山东省东平县食管癌高发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7年
9 沈小春;梅州市支气管哮喘儿童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依从性的调查[D];暨南大学;2010年
10 毕普民;安徽省皖南某山区城乡居民慢性病流行现况及特征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利,钱铭怡;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中国大学生常模修订[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2 沈岩;况利;;自杀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6年17期
3 倪晓慧,王家同,谭庆荣;抑郁症共病因素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与回归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虎晓岷,尹晓涛,王家同;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6期
5 杨云滨,刘筱娴,陈辉,石俊新,胡静;湖北麻城农村妇女自杀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6 周良鹏,王波;314例自杀分析[J];法医学杂志;1996年02期
7 钟继荣;于都县209例自杀死亡案例统计分析[J];法医学杂志;1997年01期
8 郭起浩;王祖承;巽信夫;;亚洲九个国家与地区的自杀行为比较[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3年04期
9 曹莉萍;自杀的遗传学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年01期
10 张玉琦;袁国桢;张明廉;刘亮;周政和;;自杀的心理、神经生物和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月珍,励佩君,李勤学;精神病自杀未遂者的自杀因素及防范[J];现代实用医学;2003年04期
2 李彩霞,樊爱英,王新礼;双相情感障碍自杀未遂与相关因素关系的探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年04期
3 李芳健,陈薇,范雪云,秦复康;口服农药自杀未遂者自杀特点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5期
4 董汉振!255120,路英智!255120,蔡大庆!255120;农村女性自杀未遂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年05期
5 兰利明,叶绿芝,赖根祥;自杀未遂者社会心理因素调查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6 舒笛;;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87年04期
7 孙长友;36例康复期精神病人自杀未遂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02期
8 赵青,伍仕兰;20例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刘华清,梁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未遂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年02期
10 景璐石,冯军,王绪伦,张晓,王军;自杀未遂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燕;秦晓霞;侯璟琳;陈伟;贾晓菊;谭善勇;魏胜男;;综合医院自杀未遂患者不同群体间家庭功能比较[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马文军;严青华;聂少萍;徐浩锋;许燕君;宋秀玲;许晓君;蔡秋茂;;青少年体重认知偏移与自杀未遂的关系研究[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3 李婷;禹顺英;杜江;江海峰;陈晗辉;孙海明;赵敏;;冲动人格、COMT基因与海洛因依赖患者首次吸毒年龄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高树贵;胡珍玉;徐永明;刘艳;程芳;谢曙光;刘世燕;李再忠;黄敏芳;董建义;成佳;龚朝辉;;COMT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朱宇清;魏育林;王辰;韩标;刘伟;;综合医院急诊自杀未遂患者人格特征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木生;张进金;;复杂自杀未遂1例[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李幼东;;对一例投河自杀未遂女性的干预体会[A];中国大陆妇女危机干预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东;王丽敏;;心理干预疗法对自杀未遂患者负性情绪效果的影响[A];全国第13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李幼东;;对一例投河自杀未遂女性的干预体会[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小泉;袁勇贵;吴岩峰;侯正华;刘阳;;COMT和MTHFR基因及其交互作用与晚发性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关联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人民邮电;2009年
2 闻新;[N];医药经济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任超然 何苗;[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4 东莞心理辅导师 蔡燕妮;[N];东莞日报;2010年
5 记者 刘畅 通讯员 张繁新、刘奋;[N];广州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贾书哲;[N];中国质量报;2003年
7 ;[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8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N];医药经济报;2003年
9 王政清;[N];健康报;2006年
10 康淼 陈志峰;[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波;沈阳市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患者干预的一年随访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吴文铭;COMT和CHCHD3在胰腺癌及其它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3 陈忠坚;COMT在木犀草素处置中的作用及甲基化代谢区域选择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张力;雌激素受体及雌激素合成和代谢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相关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何朝晖;COMT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6 李文君;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的遗传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柳娜;家庭暴力中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袭:从心理—社会—精神病理—遗传学角度探讨[D];中南大学;2011年
8 杨波;1,5-二咖啡酰奎宁酸的体内外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9 李雷雷;重庆市中学生亚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10 赵华燕;利用反义RNA技术进行木质素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霞;COMT基因rs4680多态性与农村自杀未遂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尹晔;广西某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家庭因素与自杀未遂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陈世艺;广西罗城县自杀未遂者特点及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刘婉婷;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与自杀未遂家系的传递不平衡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5 陈韵;佛山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自杀未遂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1年
6 韩梅;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范勇;病例对照研究青少年自杀与心理社会危险因素[D];苏州大学;2010年
8 王琳琳;BDNFrs6265基因多态性与农村自杀未遂行为的关联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许美振;广东省HIV抗体阳性吸毒者自杀未遂及精神障碍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0年
10 廉颖;5-HT2A受体T102C基因多态性与农村自杀未遂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0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240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