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本文关键词: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2年
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韩梅
【摘要】:研究背景 自杀未遂是指采取了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但该行动没有直接导致死亡的结局。世界上每年大约有100万人自杀死亡,至少1000万人自杀未遂。据中国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未遂是自杀成功最可靠的预测指标,30%-60%的自杀成功者有自杀未遂史,10%-14%的自杀未遂者最终自杀身亡,自杀未遂者的自杀危险性超过一般人群的100倍。因此研究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对自杀行为的干预有重要意义。 自杀未遂是社会、生物、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中国的自杀未遂多是冲动性行为,与负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精神疾病导致的自杀未遂所占比例较低。但负性生活事件我们一般很难进行早期干预或预防。另外,面对同样的生活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应激-易感模型认为自杀是以急性应激事件为导火索,与某些个人易感因素结合而发生的行为,易感因素包括疾病、心理、性格、家庭、社区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人格特质作为长期稳定性的因素,对自杀行为产生重大的调节作用。关于人格特质与自杀未遂的关系,冲动性人格容易导致自杀未遂已经得到了证实。但是自尊与自杀未遂的关系,焦虑与自杀未遂的关系目前国内研究较少,得出的结果也多有不同。另外,人格特质是如何影响自杀未遂的,在负性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未遂的连锁反应中发挥了何种作用目前尚不明朗。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构建负性生活事件、自尊、焦虑、抑郁与自杀未遂的关系,探索不同人格特质对自杀未遂的调节作用,并应用分类树分析发现自杀未遂的高危人群,为自杀未遂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有效参考。 研究目的 1.探讨山东省农村自杀未遂人群的行为特征。 2.构建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相互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寻找人格特质在负性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未遂的连锁反应中所发挥的作用,为自杀的应激一易感理论提供新的依据。 3.探索山东省农村自杀未遂的高危特征群,为自杀预防和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山东省慢病监测点上选取邹城、滕州、利津、莒南、宁阳和蓬莱6个县(市)为调查点。采用序贯抽样的方法抽取2009年10月1日~2011年3月31日期间的自杀未遂的15-70周岁农村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1:1配对的方法选取对照组,对照的选择标准为与自杀未遂者同性别、同年龄(±3岁)、同地区且无自杀未遂史。 2.内容与调查工具 本研究通过调查员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获取资料,采用Beck自杀意图量表(Suicide Intent Scale, SIS)、 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Self-Esteem Scale, SES)、 Spielberger编制的特质焦虑量表(Trait Anxiety Inventory, TAI)、 Paykel生活事件量表(Interview for Recent Life Events, IRLE)、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 DSM-IV轴I临床定式检查诊断量表研究版(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 Axis I Disorders,2001, Research Version)。 3.统计分析方法 联合运用SPSS16.0, SAS9.1, AMOS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卡方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以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研究自尊、焦虑对自杀未遂的影响;构建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人格特质在负性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未遂中发挥的作用;运用CART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分类树分析,探讨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 主要结果 1.农村自杀未遂特征 本研究共收集到自杀未遂病例409例,其中男性132例(32.3%),女性277例(67.7%),男女自杀未遂者比例为1:2.1。自杀未遂组平均年龄为43.90+13.32岁。自杀未遂主要集中在夏季(33.1%)和春季(29.5%),70.4%的自杀未遂发生在白天(8:00-20:00)。男女在自杀未遂的季节(χ2=1.781,P=0.619)与时间(,=3.114,P=0.374)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354例(86.6%)自杀未遂者选择在自己家中实施自杀行为,334例(84.1%)服用农药自杀,36例(8.8%)有既往自杀史。男女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地点选择(χ2=1.735,P=0.188)、自杀方式(χ2=8.528,P=0.227)和既往自杀未遂史(χ2=4.748,P=0.157)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自杀意图方面,自杀未遂者的自杀意图较低,SIS量表(去掉条目4、8)为2.81±2.34分,男女在自杀意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1,P=0.342)。人际冲突,生活压力大和躯体疾病累计占所有自杀未遂直接原因的83.1%,男女间自杀未遂直接原因有统计学差异(χ2=33.535,P0.001)。与男性相比,人际冲突造成的自杀未遂在女性中所占比例较大,而因为生活压力大而造成自杀未遂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 2.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的关系 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除了条目5外,整个量表的信度较高(病例组Cronbach'sα系数为0.885,对照组的为0.839),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除了条目3与条目8的归属与原量表不同外,其他条目归属与原量表设计相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自尊与自杀未遂呈负相关(OR=0.302,95%CI=0.223-0.409),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高自尊与低自尊水平相比,自杀未遂危险性为0.697(95%CI=0.418-0.970),显示自尊是自杀未遂的保护因素。 Spielberger所编制的特质焦虑量表除了条目18外,整个量表的信度较为理想(病例组Cronbach's a系数为0.903,对照组的为0.852),探索性因子分析病例组提取了3个公因子,对照组提取了5个公因子,与原量表设计不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发现焦虑与自杀未遂呈正相关(OR=4.567,95%CI=3.200-6.518),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焦虑与低焦虑相比,自杀未遂的危险性为2.454(95%CI=1.5273.944),显示特质焦虑是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负性生活事件、自尊、焦虑、抑郁和自杀未遂的结构方程模型中,自尊与焦虑负相关,两者并不是直接对自杀未遂起作用,而是通过抑郁的中介效应对自杀未遂起作用。自尊、焦虑在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未遂的作用中起调节作用,自尊水平越高,焦虑水平越低,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未遂的效应越小。 3.自杀未遂高危特征群 山东省农村自杀未遂的高危特征群主要为:①抑郁+有负性生活事件。②抑郁+无负性生活事件。③无抑郁+有负性生活事件。④无抑郁+无负性生活事件+低自尊水平+高焦虑水平。该自杀未遂分类树训练样本的灵敏度=77.13%,特异度=87.32%;检验样本的灵敏度=72.85%,特异度=83.33%。可见该自杀未遂分类树判别效果较好。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山东省农村自杀未遂在夏、春季节高发,而且多发生在自己家中和白天,人际冲突是主要的自杀未遂原因,自杀意图比较低,服用农药是主要的自杀未遂方式。 (2)自尊是自杀未遂的保护因素,特质焦虑是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自尊与焦虑负相关,两者并不是直接对自杀未遂起作用,而是通过抑郁的中介效应对自杀未遂起作用。自尊、焦虑在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未遂的作用中起调节作用,自尊水平越高,焦虑水平越低,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未遂的效应越小。 (3)山东省农村自杀未遂的高危特征群主要为:①抑郁+有负性生活事件。②抑郁+无负性生活事件。③无抑郁+有负性生活事件。④无抑郁+无负性生活事件+低自尊水平+高焦虑水平。 2.建议 (1)服用农药是山东省农村自杀未遂的主要方式,农药的可及性为其提供了可能。因此限制剧毒农药的使用,控制农药的易获取性将可能极大降低中国的自杀率。 (2)自杀并不是不可预防的,自尊、焦虑作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可以对自杀未遂产生调节效应,因此我们应该关注那些低自尊,高焦虑的人群,给以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社会支持。 (3)在今后的自杀预防干预中,应加强对自杀未遂高危特征群的识别,并研制相应的筛查工具和自杀风险综合评估工具,以期更好更准确的识别自杀未遂高危个体,为自杀干预提供较为准确的靶人群。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6;R18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引光;叶冬青;;自杀现象及干预研究的现状[J];疾病控制杂志;2006年01期
2 惠小平;方伟敏;单怀海;徐媛;邱于飞;;急诊科153例自杀未遂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3 常保瑞;方建东;;大学生完美主义、自尊、自我和谐和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6期
4 赵梅,季建林;自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04期
5 刘连忠,肖水源;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自杀未遂[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6 景军;吴学雅;张杰;;农村女性的迁移与中国自杀率的下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王萍,高华,许家玉,黄金菊,王成江;自尊量表信度效度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1998年04期
8 王东芳;贾存显;徐爱强;张吉玉;路长飞;王欣欣;;特质焦虑量表在农村自杀死亡及其对照组中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1期
9 王欣欣;贾存显;庄茂强;高琦;刘丽媛;刘慧;韩梅;;在农村自尊量表评价以及自尊与自杀死亡的病例对照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7期
10 田录梅;;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J];心理学探新;200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欣欣;山东省农村地区老年人自杀危险因素探讨[D];山东大学;2011年
2 王东芳;山东农村地区女性自杀死亡危险因素及高危评分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刘桥生;高中生自尊、人格及应对方式与抑郁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蕴;杨晓辉;安哲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员的自尊感及其培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2 郭洪波;谭毅;王振华;罗玉梅;;劳务工精神情志疾病调查及干预[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5期
3 张思华;董静;陈振华;;淮北市人民医院伤害就诊病例监测报告[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4 王元元;王万荣;;领悟社会支持在高职高专生自杀意念中的作用机制探讨[J];安徽医学;2011年11期
5 马化祥;秦博;吴昊;谢晓非;;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心理影响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6 王歆;陈仁吉;穆月;杨增杰;;唇腭裂患者心理干预影响的初步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11年06期
7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刘世瑞;凌璨;;流浪乞讨人员自尊心理探讨[J];才智;2009年34期
10 张杰;王聿聿;刘莎莎;;大学生的完美性格与抑郁情绪[J];创新;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萍;;加强农药管理有效预防自杀[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一)[C];2011年
2 肖水源;胡宓;;对企业员工自杀预防工作的若干建议[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一)[C];2011年
3 ;Suicide study and suicide prevention in mainland China[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4 肖水源;胡宓;;对企业员工自杀预防工作的若干建议[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5 傅卓华;冯珊珊;周亮;唐勇;肖水源;;浏阳市农村居民对自杀意念的自我归因[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6 马喜亭;蔡晓懋;蔺桂瑞;;心理解剖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启示[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7 李洋;李芳;;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8 王丁;张芳芳;高文斌;;流动儿童自尊、应对方式与情绪的相关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9 ;建立中国国家自杀预防计划[A];中国大陆妇女危机干预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宋振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及其教育策略[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波;沈阳市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患者干预的一年随访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吴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方乐;心理解剖在农村青年自杀身亡者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陈伟娜;企业员工职场欺负内容结构及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梁瑛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于晓波;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心理弹性问题、相关因素及其干预对策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7 高琦;扭力与农村青年自杀的关系及其理论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文臣;知识型员工可就业能力对职业成功的作用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叶旭军;城市外来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江;许昌市城乡居民自杀态度及相关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李雪江;试题具有理想点反应特征的自尊量表的编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韩雪芬;初中生自尊、自我表露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雪冰;小学生羞怯与自尊、社会适应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丽萍;小学教师压力源、完美主义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敏;自我和谐和时间维度上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我评价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1年
7 申彦丽;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朱丽君;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的认知心理干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颜西平;自尊与员工敬业度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展羽;社会比较信息对人际初始信任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美兰;叶冬青;范引光;潘发明;;15~39岁农村女性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的关联研究[J];安徽医药;2007年07期
2 李文利,钱铭怡;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中国大学生常模修订[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3 刘溪;梁宝勇;;心算应激与特质焦虑、应对风格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1期
4 陈晓霞;彭鹏;;自杀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J];重庆医学;2010年01期
5 虎晓岷,尹晓涛,王家同;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6期
6 吴飞;无言的游魂——“理解自杀”札记之一[J];读书;2005年07期
7 杨云滨,刘筱娴,陈辉,石俊新,胡静;湖北麻城农村妇女自杀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8 李双;;大学生的自尊、抑郁特点及其关系[J];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时作林,田亚华;某县农村人群13年服农药自杀流行病学研究[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10 段成荣;张斐;卢雪和;;中国女性流动人口状况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孔媛媛;农村青年自杀死亡行为特征和危险因素的性别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莉;心理解剖信度与效度的中国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2 安静;冲动性人格特征与自杀意念关系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3 管琳;Dickman冲动量表中文版在农村使用的信度、效度检验[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彩霞,樊爱英,王新礼;双相情感障碍自杀未遂与相关因素关系的探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年04期
2 李芳健,陈薇,范雪云,秦复康;口服农药自杀未遂者自杀特点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5期
3 董汉振!255120,路英智!255120,蔡大庆!255120;农村女性自杀未遂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年05期
4 兰利明,叶绿芝,赖根祥;自杀未遂者社会心理因素调查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5 舒笛;;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87年04期
6 孙长友;36例康复期精神病人自杀未遂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02期
7 赵青,伍仕兰;20例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8 张惠实 ,肖水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行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4期
9 刘华清,梁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未遂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年02期
10 景璐石,冯军,王绪伦,张晓,王军;自杀未遂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燕;秦晓霞;侯璟琳;陈伟;贾晓菊;谭善勇;魏胜男;;综合医院自杀未遂患者不同群体间家庭功能比较[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马文军;严青华;聂少萍;徐浩锋;许燕君;宋秀玲;许晓君;蔡秋茂;;青少年体重认知偏移与自杀未遂的关系研究[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3 朱宇清;魏育林;王辰;韩标;刘伟;;综合医院急诊自杀未遂患者人格特征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木生;张进金;;复杂自杀未遂1例[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李幼东;;对一例投河自杀未遂女性的干预体会[A];中国大陆妇女危机干预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东;王丽敏;;心理干预疗法对自杀未遂患者负性情绪效果的影响[A];全国第13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李幼东;;对一例投河自杀未遂女性的干预体会[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晶晶;林崇光;;一例自杀未遂的综合干预过程[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徐瑞芳;蔡振林;刘梅;程德山;;综合性医院自杀与自杀未遂患者的急救与预后临床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桂立辉;肖水源;;浏阳市农村重性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及影响因素分析[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人民邮电;2009年
2 本报记者 任超然 何苗;[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3 东莞心理辅导师 蔡燕妮;[N];东莞日报;2010年
4 记者 刘畅 通讯员 张繁新、刘奋;[N];广州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贾书哲;[N];中国质量报;2003年
6 ;[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7 王政清;[N];健康报;2006年
8 康淼 陈志峰;[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李卫芹;[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陆成钢;[N];嘉兴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波;沈阳市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患者干预的一年随访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孔媛媛;农村青年自杀死亡行为特征和危险因素的性别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雷雷;重庆市中学生亚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4 桂立辉;浏阳市农村居民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胡宓;社会联系、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情绪问题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庾泳;长沙市区男同性恋人群生存状况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马静;长沙市中学生抑郁伴/不伴焦虑的调查及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特定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罗英姿;冗思在青少年抑郁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吴枫;首发、未用药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脑磁共振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梅;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尹晔;广西某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家庭因素与自杀未遂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陈韵;佛山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自杀未遂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1年
4 邓园;某大型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患者自杀行为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5 陈世艺;广西罗城县自杀未遂者特点及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刘婉婷;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与自杀未遂家系的传递不平衡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7 范勇;病例对照研究青少年自杀与心理社会危险因素[D];苏州大学;2010年
8 廉颖;5-HT2A受体T102C基因多态性与农村自杀未遂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王琳琳;BDNFrs6265基因多态性与农村自杀未遂行为的关联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胡霞;COMT基因rs4680多态性与农村自杀未遂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0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240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