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流行病论文 >

志贺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0 11:41
【摘要】: 志贺菌属(shigellae)细菌是胃肠道感染主要病原菌之一,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了痢疾杆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世界范围内每年发病人数约为1.647亿,死亡约110.6万,其中69%为5岁以下的儿童。在我国引起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为散发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也经常引起食物中毒暴发。许多研究发现,近些年临床上分离的志贺菌对以往临床常用的抗生素逐渐耐药,有的菌株甚至多重耐药。以往的一线药物被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取代,作为90年代以后治疗志贺菌感染的经验性用药。然而,1999年Ahamed等在印度首次发现了志贺菌中存在SHV-1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以来,世界各地均有志贺菌中ESBL的报道,并且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志贺菌对超广谱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受,给临床治疗带来新的问题。而且,这些酶的耐药基因往往编码在质粒上,使这些耐药基因可在同种甚至不同种的细菌之间传播,极易造成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是临床防治非常棘手的问题。 本研究收集了萧山妇幼保健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和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8月到12月临床分离的志贺菌42株。细菌经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鉴定,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42株细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接合试验分析耐药基因是否位于可接合质粒上;采用等电聚焦电泳(Isoelectric Focusing Electrophoresis IEF)测定临床分离的菌株及接合子β-内酰胺酶等电点;设计包括SHV-1、TEM-1、CTX-M-1组、CTX-M-2组、CTX-M-8组和CTX-M-9组的特异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临床分离菌株及其相应接合子的耐药基因,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确定β-内酰胺酶基因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生物学分型,用抗血清对志贺菌进行血清学分型。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2株志贺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敏感率分别为100%和95.2%。对氨曲南、超广谱β-内酰胺类和含酶抑制剂的抗生素敏感性次之。对庆大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90.5%和80.5%。11株志贺菌检测到具有ESBL,并且都能够接合,接合子耐药谱与原始菌相似。等电聚焦电泳结果显示接合子均有一条等电点条带,为9.0或7.9。PCR扩增和测序证实等电点为9.0和7.9的β-内酰胺酶分别为CTX-M-15和CTX-M-14。福氏志贺菌中检测到Fla、F2a、F2b、Fx、F4和F4c六种血清型。42株志贺菌中来自萧山妇幼保健医院的11株福氏志贺菌及绍兴市人民医院的13株宋内志贺菌的PFGE条带及位置分别一致。 以上研究表明,26.2%(11/42)的菌株携带可接合的ESBL的耐药基因,包括CTX-M-15和CTX-M-14。F4型福氏志贺菌,在萧山地区优势流行,来自萧山妇幼保健医院的福氏志贺菌及绍兴市人民医院的宋内志贺菌分别来源于同一类型菌株。
【图文】:

接合菌,质粒电泳,接合子


图3接合菌质粒电泳图宋内志贺菌:12,13,14,15,16,17,20,邪福氏志贺菌:42,l,日标准分子量质粒菌株VS17分子量:54.2,7.3,5.6,5.2,3.9,3.0,竺.了,,2.1肋6.2PCR检测结果尸C尺筛选11株原始菌及其接合子超广谱日一内酸胺酶基因,包括T巨M一组、SllV-组、CTX一劝一l组、CTX一M一三组、C下X一功一8组和CTX一M一9组。尸CR阳性扩增结果有CTX一M--l组和CTX一M一9组,分别为5株原始菌及其接合子和6株原始菌及其接合子。它们的长度分别为944bp和877匕p(图4,5)。

接合子


原始菌及其接合子CTX一M一l组巨SBL扩增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181.3;R45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符健;贾杰;蔡笃运;;白色念珠菌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6期

2 周晓红;徐佩华;倪春苗;;海盐县志贺菌菌型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年08期

3 夏菲;张青;李克诚;钱定良;;1例阴沟肠杆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研究[J];疾病监测;2011年07期

4 王辉;杨崇广;牛辰;;细菌的群体性行为与耐药[J];微生物与感染;2011年02期

5 马春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17期

6 张涛;马筱玲;戴媛媛;鲁怀伟;陈多炎;;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高硕;张红梅;蒋若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8 郑敏巧;王焰兵;朱林;丁玎;陈剑锋;黄恩佩;曾爱平;;2006-2010年62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率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15期

9 郭小慧;张莉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09期

10 范晓萍;张文宏;;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及其疾病诊断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与感染;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丽;朱明利;;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型与L型耐药机制及茜草素作用的研究进展[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林弘睿;沈叙庄;杨永弘;郑耀杰;符州;;中国儿童A族链球菌临床分离株emm分型、耐药性及耐药机制变迁[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3 郝志宏;于力;王丽娜;陈蓉燕;;儿童肾病综合征激素耐药型和敏感型CLNSIA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4 郭庆兰;宋诗铎;祁伟;王瑜;郭文学;;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KP9941耐药机制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 李栋博;王季石;孙海燕;李伟达;;MGMT在BCNU诱导骨髓瘤细胞耐药机制中作用的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刘志远;许淑珍;马纪平;张正;王贺;王清涛;杜小玲;董云秋;赵敏;;肠球菌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机制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李丽;;MRSA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A];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许宏涛;梁玉珍;陶凤容;宣天芝;王国新;邹艳玲;胡云建;张秀珍;;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陈公琰;;人肺腺癌Anip973/NVB耐药机制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李艳华;姜成刚;蔡雪辉;童光志;佟恒敏;;猪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表型及耐药机制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庄生;耐药机制何在[N];医药经济报;2001年

2 王乐 沈基飞;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有新说[N];健康报;2011年

3 晓谭;先有腹泻后有肾衰[N];健康报;2001年

4 市第三人民医院肠道门诊中西医结合医师 姚德清;认识“细菌性痢疾”[N];镇江日报;2008年

5 戈梅 编译;钝化酶抗生素永远的痛[N];医药经济报;2002年

6 ;喹诺酮类抗菌药[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7 ;呋喃类抗菌药[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璐;盛夏时节防菌痢[N];保健时报;2009年

9 刘晋平;注射用头孢呋辛钠[N];中国医药报;2009年

10 刘伯宁;揭开“末日病菌”的面纱[N];南方周末;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苑鑫;肺炎支原体耐药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2 李咏梅;肠出血性及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朱静媛;志贺菌属细菌整合子与多重耐药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Muhammad Yaqoob;禽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及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薛丽君;p53-p21/p27通路调节人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和吉西他滨抗癌耐药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王丽平;动物源链球菌耐药性与毒力的关系及感染对小鼠肝药酶活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7 刘有恃;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及其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林玉梅;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陈宏;人核糖体蛋白L6基因对白血病细胞耐药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10 江勇;沙眼衣原体临床株体外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瑾;临床分离志贺菌属细菌膜耐药机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2 董杰;志贺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于军;人型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与耐药机制研究[D];南华大学;2006年

4 耿治英;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普珍;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杨华;耐药性卵巢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D];郑州大学;2006年

7 林国友;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菌株鉴定及23S rRNA全基因生物信息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李晓云;东北地区猪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9 程玉谦;阴沟肠杆菌临床株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机制及I类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性播散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10 金正江;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63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2563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6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