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不动杆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检测及流行病学分析
本文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检测及流行病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鲍曼不动杆菌是院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之一,随着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增加,联合用药治疗常常作为临床治疗的策略。氨基糖苷类药物因具有高效、广谱、杀菌的作用,为联合用药的选择之一。以往对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产生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上。2003年起,一种新的介导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质粒介导的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被报道。迄今在革兰阴性菌中共检出7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rmtE和npmA。与修饰酶耐药机制不同,该酶直接作用于氨基糖苷类药物作用的靶位,使药物与靶位的亲和力下降,导致泛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ERIC-PCR方法建立于1991年,最初应用于肠杆菌科的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1997年开始应用于不动杆菌属的研究。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表型及7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携带情况;采用ERIC-PCR方法对分离自同期3名入住不同ICU患者不同部位的8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 方法对天津地区不同年份收集的两部分鲍曼不动杆菌共204株(2006~2009年组52株,2010~2011年组152株),采用全自动药敏鉴定系统、琼脂稀释法或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菌株的药敏情况,对2010~2011年组菌株进行临床资料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CR)对204株菌扩增7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ERIC-PCR方法对同期来源于3例患者不同部位的8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同源性调查。 结果 1、204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三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于50%,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于40%,左氧氟沙星为34.80%,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为12.25%,未发现多粘菌素B耐药菌株。同时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耐药株106株。多重耐药株115株,占56.37%(115/204)。 2、2010~2011年组菌株除多粘菌素B外,对其余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2006~2009年组,其中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由44.23%和42.31%上升至57.89%和55.26%。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也分别由36.54%和1.92%上升至57.89%和15.79%。多重耐药株所占的比例由40.38%(21/52)上升至61.84%(94/152)。除多粘菌素B外,ICU来源的菌株对其余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ICU来源的菌株。1CU中多重耐药株占94.37%(67/71),明显高于非ICU中所占的比例33.33%(27/81)。 3、标本分布:ICU病区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高,占46.71%。 4、armA基因阳性株共89株,占43.63%(89/204),均同时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在同时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株中占83.96%(89/106)。armA基因阳性株均为多重耐药株,在全部多重耐药株中占77.39%(89/115),未检出其他6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阳性株组对除多粘菌素B以外的其余13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及多重耐药菌株的比例明显高于armA阴性株组。ICU中鲍曼不动杆菌armA检出率为73.24%(52/71),高于非ICU中armA的检出率25.93%(21/81)。 5、分离自A、B、C3名患者的8株鲍曼不动杆菌被分为5型,来源于A患者的痰、咽拭子、伤口分泌物及C患者静脉导管的4株菌为同一基因型,与来源于B患者脑脊液的菌株存在基因型相似或相关;其余3株为完全不同的基因型。 结论 1、天津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多重耐药株所占比例也较高。 2、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三、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及氨基糖苷类耐药严重,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相对较低,未发现对多粘菌素B耐药菌株。 3、2010~2011年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株所占比例高于2006-2009年组。 4、ICU来源的菌株较非ICU来源的耐药严重,多重耐药株所占的比例也较高。 5、天津地区鲍曼不动杆菌中存在armA基因,检出率43.63%(89/204),未检出rmtA、rmtB、rmt、rmtD、rmtE、npmA基因。armA基因阳性株均为多重耐药株,均同时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armA阳性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armA阴性株。鲍曼不动杆菌armA基因阳性检出率ICU病区高于非ICU病区。 6、ERIC-PCR分型方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基因分型方法,可用于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结果显示,菌株间存在克隆传播。
【关键词】:氨基糖苷类 耐药基因 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 16SrRNA甲基化酶 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440;R181.3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缩略语/符号说明13-14
- 前言14-17
- 研究现状、成果14-16
- 研究目的、方法16-17
- 一、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相关临床资料分析17-33
- 1.1 材料与方法17-21
- 1.1.1 材料17-18
- 1.1.2 方法18-21
- 1.2 结果21-29
- 1.3 讨论29-32
- 1.4 小结32-33
- 二、鲍曼不动杆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检测33-44
- 2.1 材料与方法33-37
- 2.1.1 材料33-34
- 2.1.2 方法34-37
- 2.2 结果37-41
- 2.3 讨论41-43
- 2.4 小结43-44
- 三、3例患者分离的8株鲍曼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44-51
- 3.1 材料与方法44-46
- 3.1.1 材料44-45
- 3.1.2 方法45-46
- 3.2 结果46-48
- 3.3 讨论48-50
- 3.4 小结50-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8
- 发表文章及科研情况58-59
- 综述59-70
- 综述参考文献65-70
- 致谢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红;叶惠芬;杨银梅;陈惠玲;陈英姿;李焕庭;;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表型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年01期
2 韩慧;胡辛欣;李聪然;杨信怡;娄人慧;张伟新;游雪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体外抗菌活性及其耐药机制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1年12期
3 王勇;黄昕明;;52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年02期
4 丁双双;沈霞;鲁继光;;2006年至2008年苏州九龙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情况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5期
5 姚辉;;鲍曼不动杆菌570株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09期
6 赵崇高,刘金延,楚雅铃;2002~2004年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检测结果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5年10期
7 陈晓东;冯祥生;谢举临;阮树斌;沈锐;林泽鹏;张凤刚;;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病学调查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07年05期
8 郑丽玲;黄仲玲;;新生儿病房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分析[J];海南医学;2010年01期
9 甄燕;闵小春;王威;罗少锋;;154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实用预防医学;2010年09期
10 朱欢;;222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调查与分析[J];当代医学;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茅国峰;;神经外科重症病房和普通病房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比较[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孙立颖;黄磊;徐国宾;夏铁安;;碳氢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株的改变[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董琳;张同强;王志远;李海燕;;儿童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及耐药性分析[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4 史莉;;130株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5 李先平;王敏;秦章顺;曹虹;;鲍曼不动杆菌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突变的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6 罗宇芬;赖伟华;潘梦莹;;院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临床用药分析[A];2008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天祥;薛晓东;张永明;;烧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质粒介导的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及耐药性传递研究[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海英;任晓蕾;李玉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与常用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分析[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卢雅敏;邹安庆;侯佳惠;费静娴;郭美艳;周铁丽;;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曼不动杆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评价[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江新姣;;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及其耐药性变化趋势[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四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庆春;警惕鲍曼不动杆菌[N];健康报;2006年
2 黄薇;我国细菌耐药率也在上升[N];健康报;2007年
3 通讯员朱水英 记者李水根;鲍曼不动杆菌研究获多项创新成果[N];健康报;2010年
4 记者 王丹;我国抗菌药物耐药率居高不下[N];健康报;2010年
5 祝建芳邋朱水英 特约记者 俞欣;鲍曼不动杆菌存在新耐药基因[N];健康报;2008年
6 王乐民;滥用抗生素我国常见病原菌耐药率高[N];大众卫生报;2004年
7 记者 郑智敏;耐药率对乙肝治疗成本意义重大[N];医药经济报;2009年
8 林红燕 叶晓光;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变化规律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李建伟;革兰氏阳性菌耐药率高[N];健康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张旭;控制耐药是乙肝治疗的关键[N];中国医药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悦;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W61耐药与播散机制的基因组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2 符一骐;中国部分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陈威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相关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闫中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多态性及耐药基因组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5 许攀峰;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与“耐药岛”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刘丁;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7 唐景峰;乙肝病毒耐药及致癌突变的高灵敏检测新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焦丽燕;血浆RNA和PBMCs DNA HIV-1耐药准种多态性和分子进化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9 皮博睿;多重耐药菌消毒剂抗性和精氨酸代谢移动元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段金菊;太原地区革兰阴性杆菌产质粒介导AmpC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及耐药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丽;主动外排系统介导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2 袁星;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和耐药基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3 郭普;蚌埠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耐β-内酰胺类药物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4 赖智双;重症监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5 关晓宣;米诺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6 王临英;抗菌药物联合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和体内抗菌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7 周云;多种外排泵抑制剂逆转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1年
8 阎高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与OXA-23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9 蒋颜;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粘菌素B耐药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王欢;携带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分型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检测及流行病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264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