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流行病论文 >

不同种群德国小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09:15
【摘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诸如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各种人工合成杀虫剂的相继出现,杀虫剂开始广泛地被使用在害虫防治的实践中,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导致对杀虫剂的过渡依赖,当然对德国小蠊的防治也不例外。由于长期大量、有时甚至是不合理地使用杀虫剂,致使害虫形成生理上或行为上的抗药性,这不但严重削弱了化学防治的效果,而且也增加了防治难度和成本,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健康问题。但是,由于化学防治有着速效、方便等特点,因此在害虫的综合防治措施中仍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 德国小蠊是一种常见的家居害虫,与人类的生活环境联系密切,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其对人类侵害的程度日益加重,侵害范围正由宾馆、医院、食品加工制造、餐饮等特殊行业向家庭蔓延,已成为城市卫生害虫中最主要的防治对象之一。 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北京市部分地区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的现状,对德国小蠊抗药性水平进行评估,为指导现场杀虫的合理用药,提高防治效果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在不同现场共采集了4个德国小蠊种群,分别为JZ、WJ、HH和XY,在标准条件下(温度:25℃±1℃,相对湿度:65%±5%)饲养繁殖,取F_1代羽化后2周~3周的雄性成虫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应用药膜法,将各种群德国小蠊对氯菊酯和残杀威药膜(每瓶含药量分别为2.08μg/cm~2和1.25μg/cm~2)的击倒时间,输入Throne等编写的“时间-死亡”分析程序,计算KT_(50),在x~2值最小和便于各组之间比较的原则下,选择Probit-Logit形式的转换,以敏感种群的KT_(50)为基线,计算各种群的抗药性指数(RR)。结果表明4个现场种群德国小蠊对氯菊酯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抗药性指数范围为3.63~8.73,对残杀威抗药性水平较低,抗药性指数范围为1.26~1.84。 根据生测结果选择相应的生化检测法,应用CO示差法检测总P450含量, 以乙酸对硝基苯甲酸(PNPA)为底物测定非特异性酯酶的比活度。将非特异性 酯酶的比活度和总P450含量整理后输入SAS6.0’‘具有重复测量设计”的程序中, 对各种群德国小镜的生化检测结果进行两两比较。本研究结果显示,JZ种群和 们种群德国小贩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PNPA的比活度与敏感种群相比差异显著; 但HH种群和 XY种群却与敏感种群的结果差异不显著。结合生测法结果,JZ种 群和 WJ种群对氯菊酯产生的抗药性指数(分别为 8.73和 8.34)相对较高,与 上述生化检测结果基本相符。综合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JZ种群和 们种群德国小偏在对氯菊酯产生的抗药性中,涉及到依赖非特异性酯酶的代谢 抗性机制。各现场种群总P450含量均比敏感种群高,分别是敏感种群的4.88 倍、3.88倍、2.13倍和 2.00倍,而且与敏感种群相比差异显著。根据以往的 结果和理论,可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各现场种群德国小蝴在对氯菊酯产生的抗药 性中,,涉及到依赖细胞色素P450的代谢抗性机制。根据生测和生化检测结果, 可基本上确定各现场种群德国小螨对氯菊酯的抗药性程度*Z种群和U种群德 国小绒抗性程度高,XY种群和 HH种群相对较低。 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WJ种群和代种群)德 国小镜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比较,共发现20条差异带,并对JWG7a*WA6b石WC4f 三条带进行了观序,片段长度分别为209hP、200hP和 150hP。其中JWG7a和JWA6b 在抗性种群中呈阳性表达;而SWC4f在*品系和 S(敏感品系)品系中呈阳性 表达,在JZ品系中未表达,提示JWG7a和川A6b可能与抗药性有关。
【图文】:

白口,德国


肠白口目幼姻l月劝.目.‘由忿-‘五班用jad伪」a习以曰一1五上日V华胃七92么12召1.31.41一51,01‘盯翻d.目O阳油由目日目滋匕协工闪侧.一毗.专拓即..,d,.-

残杀威,加铂,德国


石1.巧A七r乃1.21.么巧目脚氏刘加铂血习吐饱祠抽1(b想一1.巧1.21.巧B心,-饭d口dr,1门诵司,d伪州目一】也.岑脚目10.5。舫-11.必1.5工马1.巧1.21.乃D1.4C〔土曰吐调3翻do红Q吐改已一班七己即抽到班d业比语IJ习1出吧诸妞】d口扭-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R18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曾晓

本文编号:2679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2679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b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