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学生吸烟的行为流行病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5 10:13
【摘要】: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迄今为止,吸烟与健康的关系已有充分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表明,吸烟是许多慢性疾病(包括肺癌、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的危险因素。因此,如何控制吸烟以减少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国内在关于吸烟与疾病的关系这一领域已经有不少研究文献发表,但吸烟的心理学、行为学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青少年学生吸烟的心理学、行为学问题更几乎没有被涉及。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很不充分。而今后要在我国开展控制吸烟、尤其是控制青少年学生吸烟的工作,这方面的研究资料必不可少。 本研究是要采用国际上在调查青少年学生吸烟时通常采用的“在平时上课的教室内集中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这一方法,对北京市各级学校学生(大学、中专、高中、初中及四年级及以上的小学生)的吸烟行为加以研究,目的是要了解北京市学生中吸烟行为的“流行”情况、吸烟的行为学模式及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因素),为今后制订我国控制青少年学生吸烟的对策和措施,提供参考资料。 二、吸烟的定义 本研究中吸烟定义为: (1) “每日吸烟者”=每天(或几乎每天)均吸烟者; (2) “每周吸烟者”=虽然不是每天吸烟,但每周都吸一次或几次者; (3) “偶尔吸烟者”=平均每周吸烟少于一次,包括只在特殊情况下(如逢年过节、亲友聚会)才吸烟者及偶尔吸几口者; (4) “过去吸烟者”=过去曾经每天吸烟或每周吸烟,但后来决定戒烟,且最近一个月内未吸过一支烟者。在中、小学的调查表中,此类被并入第三类中,因为根据我们对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所进行的预调查,,中、小学生属于此类的极少; (5) “从未吸烟者”=从未主动吸过一次烟。 这一定义是参照美国国立药物滥用研究所的“高三学生吸烟调查”及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专业人员吸烟情况调查指南”中的定义作出的。另外,后文中为了叙述、分析的方便,我们还将“每日吸烟者”和“每周吸烟者”统称为“常吸烟者”,将“有过吸烟史者”(上述1+2+3+4)统称为“吸过烟者”,将最近一个月内吸过烟者称为“现吸烟者”。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1990
【分类号】:R181.3
本文编号:269789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1990
【分类号】:R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瑞松,姚崇华,吴桂贤,陈丹阳,秦兰萍;吸烟与脑卒中关系的配对调查[J];心肺血管学报;1989年01期
2 翁心植;周永昌;姚天樵;杨伟宏;张淑文;冯恕;;北京市医务工作者吸烟习惯及对吸烟态度的调查[J];心肺血管学报;1989年04期
3 崔常安;伍鸿星;刘国宁;;广州某绢麻厂工人吸烟现况调查[J];心肺血管学报;1989年04期
4 王若涛,周森,李连荣;天津市河北区卫生系统327名吸烟者吸烟心理动机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1985年04期
本文编号:2697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2697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