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蚊诱捕器效果指标和传统登革热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伊蚊诱捕器效果指标和传统登革热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组急性传染病,包括登革热(Dengue Fever, 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登革休克综合症(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该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人数最多、危害最为严重的虫媒传染病之一。近年来,登革热病例正在迅猛增加,这种致命的传染病已威胁到全球1/3人口的健康安全。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上每年约发生1亿例登革热,50万例登革出血热,25000人死亡。 我国的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和台湾都曾发生登革热流行。广东省地处亚热带,自然环境适宜虫媒的孳生与繁殖。广东一直是我国登革热发病重灾区,经统计历年广东省登革热病例数占全国的90%左右。广东省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白纹伊蚊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亚热带和部分温带地区,在我国分布也较广,北起辽宁、沈阳、大连、丹东,西北到陕西的宝鸡,南至海南,是最常见的蚊种。 在登革热的预防中,由于尚缺乏安全有效的疫苗,对伊蚊密度的监测是有效预警登革热的发生,控制登革热流行的重要手段。幼虫监测法是登革热媒介密度监测最传统和常用的方法。但是传统的幼虫监测方法存在工作量大、入户调查越来越困难、能够监测到的天然积水容器也越来越少等缺点,难以确切反映一个地区自然界中真实的蚊虫密度,所以这些传统登革热预警指标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环境。目前我国还没有登革热流行的预警系统,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蚊媒监测不够科学。 由于缺乏科学可靠的监测标准及对应的预警阈值,新的蚊虫监测方法目前应用还不广泛。本实验室根据白纹伊蚊的生态特性,设计研制了伊蚊诱捕器,并在实验室和现场进行了效果验证。本实验室研制的伊蚊诱捕器(专利号:200820051015.0)既可诱捕伊蚊成蚊也可引诱伊蚊产卵,在媒介监测中能更灵敏地反映自然界白纹伊蚊的密度,及早地预警登革热的发生和流行,还有利于监测白纹伊蚊成蚊带毒情况。 研究目的: 1.采用本实验室研制的伊蚊诱捕器及传统的幼虫监测法,进行自然环境白纹伊蚊密度的监测,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分析评价白纹伊蚊密度的季节消长情况、登革病毒携带情况,以及抗药性情况; 3.采用线性和非线性的方法分析评价伊蚊诱捕器效果指标和传统幼虫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研究方法: 1.伊蚊诱捕器监测法:监测现场为广州市白云区某大学内、从化市某村。根据白纹伊蚊的生态特点,布放伊蚊诱捕器,连续观察4d,对蚊虫的诱捕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回收保存,以待进一步实验用。根据获得的数据,计算伊蚊诱捕器效果指标。 2.传统的幼虫监测:居民区在布放伊蚊诱捕器的范围内同步调查房屋数、幼虫孳生房屋数、积水容器数及幼虫孳生容器数,计算房屋指数、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监测过程中作好记录。 3.蚊虫携带登革热病毒检测:用RT-PCR法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登革热2型病毒细胞悬液作阳性对照,实验室品系蚊虫作阴性对照。 4.幼虫浸渍法:采用WHO生物测试法,分别对野外种群和实验室敏感品系白纹伊蚊进行抗药性测定。抗药性指数计算公式:抗药性指数=野外种群蚊虫LC50/敏感品系LC50 5.统计学方法:对城市、农村不同季节的诱蚊诱卵指数(MOI)、诱蚊指数(MI)、诱卵指数(OI)分别进行X2检验。伊蚊诱捕器监测指标和传统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曲线估计分析,气候因素与传统监测指标、伊蚊诱捕器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城乡伊蚊诱捕器监测的基本情况:2012年四个季节城市共布下伊蚊诱捕器372个,回收349个,回收率为83.82%;农村共布下伊蚊诱捕器850个,回收834个,回收率为98.12%。城市、农村诱蚊阳性的容器分别为69个和159个,诱卵阳性的容器数分别为66个和113个,诱蚊和(或)诱卵阳性的容器分别为79个和165个。 2.城乡白纹伊蚊密度的季节消长情况:城市四个季节之间的阳性指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诱蚊诱卵指数产31.45,P=0.000;诱蚊指数X2=26.66,P=0.000;诱卵指数X2=35.69,P=0.000),农村四个季节之间的阳性指数比较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诱蚊诱卵指数X2=85.44,P=0.000;诱蚊指数X2=83.18,P=0.000;诱卵指数X2=85.89,P=0.000)。城市、农村白纹伊蚊密度的季节消长趋势一致,均是春季白纹伊蚊密度开始升高,夏季达到高峰,秋季逐渐下降,冬季最低,但广州市城市、农村冬季白纹伊蚊密度均不为零。 3.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热病毒检测:对城市、农村捕获的白纹伊蚊成虫,以及由捕获的蚊卵经孵化而得的第一代白纹伊蚊成虫分别291只、567只,检测登革热病毒,结果均为阴性。登革2型病毒细胞悬液做阳性对照,结果为阳性,实验室品系白纹伊蚊做阴性对照,结果为阴性。 4.白纹伊蚊抗药性情况:城市白纹伊蚊对敌敌畏的抗药性指数为1.079-2.156,春季、秋季的抗药性指数大于2,呈低抗性,夏季的抗药性指数小于2,呈敏感性。农村白纹伊蚊对敌敌畏的抗药性指数为1.165-1.870,春、夏、秋各季节的抗药性指数均小于2,呈敏感性,但春、秋季节的高于夏季。 5.从化市太平镇某村传统幼虫监测情况:2011年夏季~2012年秋季共监测各类积水容器355个,其中阳性容器数共120个。共监测房间635间,其中阳性房间数共8间。布雷图指数要求平常时期控制在20以下,有疫情发生时要求控制在5以下。观察数据发现,2011年夏季、秋季、冬季和2012年秋季(旧村)的布雷图指数在20以下,只有2011年冬季的布雷图指数在5以下,而2012年春季、夏季、秋季(新村)的布雷图指数均在20以上,2012年夏季(新村)的布雷图指数高达87.179。 6.伊蚊诱捕器指标与传统指标的相关性:对伊蚊诱捕器指标[诱蚊诱卵指数(MOI)、诱蚊指数(MI)、诱蚊密度指数(MDI)、诱蚊效果指数(MEI)、诱卵指数(OI)、蚊卵密度指数(EDI)、诱卵效果指数(OEI)]与传统指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伊蚊诱捕器指标与各传统指标之间均没有相关性,进一步进行曲线估计。 7.伊蚊诱捕器指标与传统指标关系的曲线估计:以传统监测指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为因变量,伊蚊诱捕器指标(MOI、MI、MDI、MEI、OI、 EDI、OEI)为自变量,进行曲线估计。最后,容器指数与MOI、容器指数与MI、容器指数与MEI之间具有曲线相关关系,其中Power(幂模型)和S(S型模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S(S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最高,选择S型模型,并建立回归方程。 8.气候因素与传统指标的相关性:对气候因素(温度、湿度、光照、风速)与传统指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气候因素中只有温度与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具有相关性。其中,温度与布雷图指数(r=0.714,P=0.047),温度与容器指数(r=0.850,P=0.007)。 9.气候因素与伊蚊诱捕器指标的相关性:对气候因素(温度、湿度、光照、风速)与伊蚊诱捕器指标(MOI、MI、MDI、MEI、OI、EDI、OEI)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气候因素与各伊蚊诱捕器指标均没有相关性(P均大于0.05)。 结论: 1.广州市城乡白纹伊蚊全年各季度均可监测到,高峰为夏季,冬季也可监测到,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伊蚊诱捕器监测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蚊媒密度监测法可以替代传统监测方法,推广应用于蚊媒密度监测。 2.采用普通PCR方法,城市、农村均未检测到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病毒。 3.野外种群白纹伊蚊抗敌敌畏情况,仅城市春秋季呈低抗性(抗性指数均小于3),其余均呈敏感性。说明敌敌畏对蚊幼虫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但应合理选择杀灭时间。 4.对蚊媒密度同时进行伊蚊诱捕器和传统幼虫监测,发现伊蚊诱捕器指标(MOI、MI、MEI)与传统指标(容器指数)之间存在曲线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回归方程定量地反映了伊蚊诱捕器指标与传统指标之间的关系,为登革热的预警提供了新型方法,也为伊蚊诱捕器监测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5.经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温度是影响蚊媒密度的重要因素。应该进行温度与蚊媒密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以便以后对蚊媒密度的季节变化做出合理的估计与预测。
【关键词】:登革热 白纹伊蚊 监测 伊蚊诱捕器 登革热病毒 抗药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181.3
【目录】:
- 摘要3-8
- ABSTRACT8-16
- 第一章 前言16-26
- 一 登革热背景介绍16-23
- 二 监测地点的选择23-25
- 三 研究目的25-26
- 第二章 广州城乡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带毒情况及抗药性监测26-37
- 1 材料26-28
- 2 方法28-33
- 3 结果33-34
- 4 讨论34-37
- 第三章 伊蚊诱捕器效果指标和传统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37-50
- 1 材料与方法37-41
- 2 结果41-48
- 3 讨论48-50
-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50-51
- 全文小结51-52
- 参考文献52-57
- 现场监测图片57-59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的情况59-60
- 致谢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敬军;王丽;邓勇;余鹏搏;王勤;;陕西省调查处理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报告[J];中国热带医学;2007年09期
2 王乔笙;白槐军;郑岚姿;;南沙口岸2004~2008年登革热监测分析[J];旅行医学科学;2009年03期
3 虞以新;;“花蚊子”与登革热[J];大自然;1997年04期
4 舒莉萍,左丽,赵星,陈阿英,韦隆华;贵州白纹伊蚊对登革病毒易感性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4年03期
5 段金花;林立丰;蔡松武;刘文华;易建荣;卢文成;阴伟雄;;城镇登革热分级预警与应对指标的建立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年01期
6 王安君;;海南岛首次从埃及、白纹和致乏三种蚊子体内分离出登革热病毒[J];海南医学;1981年02期
7 李志强;钟俊鸿;;登革热媒介昆虫抗药性的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2008年06期
8 吴生根;洪荣涛;陈武;蔡少健;严延生;翁育伟;;2010年石狮市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年02期
9 施南峰;陈国华;许坚;叶建杰;吴建根;;慈溪市登革热综合性防制效果及体会[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年03期
10 任旭琦;刘彬;向文龙;黄穗平;廖玉学;陈清;俞守义;;伊蚊诱捕器的设计及应用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彤;谢敏;谭秀莲;吴海东;施旖旎;;2002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的临床特征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复苏中毒学术论文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陆宝麟;赵彤言;董言德;谢超;;致倦库蚊对登革热病毒的易感性问题[A];昆虫与环境——中国昆虫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鲍晓伟;黄勇;李乙江;洪雪花;张泉鹏;王意银;杜强;王伟;李刚山;邱薇;郑颖;张富强;范泉水;李作生;;登革热病毒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蒋丽亚;;卢湾区2001~2002年危害登革热传入危险程度现状监测[A];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洪文昕;张复春;陈燕清;王建;;广州市三种血清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比分析[A];第七次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叶浩风;陈志强;周勇;罗鉴波;叶双岚;虞华珍;李小向;;广州市白云区2006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A];第八届粤港澳台预防医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刘健毅;董红军;张姝;;两种检测方法在登革热疫情中的应用研究[A];2005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董芳;付永锋;程训佳;;白纹伊蚊唾液变应原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A];中华医学会2010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中欧变态反应高峰论坛参会指南/论文汇编[C];2010年
9 舒俭德;;减毒重组技术及其在登革热疫苗研发中的应用[A];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赵星;左丽;舒丽萍;;白纹伊蚊贵州不同地方株对登革病毒垂直传递能力的实验研究[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范南虹;万宁发现两例输入性登革热[N];海南日报;2011年
2 记者刘泽林;海南突发输入性登革热疫情[N];健康报;2011年
3 王有国;登革热病毒自(接上期)[N];家庭医生报;2006年
4 ;登革热及其防范[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邓闪 通讯员 兰芝;珠海,让“登革热”走开[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甘远洪 陈广泰;防登革热仍需灭蚊[N];健康报;2006年
7 陈枫 粤卫信;登革热疫情可能持续到11月[N];南方日报;2006年
8 副主任医师 韩咏霞;夏初当防登革热[N];大众卫生报;2008年
9 海南省洋浦开发区白沙卫生所 陈文明;浅谈登革热的预防与治疗[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10 吴铮;世卫:亚洲登革热疫情可能再暴发[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仕营;登革热湿热证动物模型构建及清热祛湿法作用机理探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张令要;白纹伊蚊种群监测与控制新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3 涂增;虫媒登革病毒(Mosquito-borne dengue viruses)基因组进化与分子诊断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郭晓霞;白纹伊蚊卵滞育与登革Ⅱ型病毒传播关系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5 吴锦雅;白纹伊蚊microRNA组学鉴定及其表达谱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6 于文全;治疗乙肝、肝癌和登革热药物的研发及碳—碳键形成新方法[D];天津大学;2012年
7 杭小同;登革病毒感染诊断方法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8 刘美德;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对登革2型病毒中肠感染屏障与病毒受体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9 张映梅;我国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西尼罗病毒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10 周毅彬;孳生地治理对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俊;云南省边境地区西双版纳州关累口岸登革热流行的潜在风险因素调查[D];大理学院;2012年
2 谢晖;云南中缅边境孟连和澜沧县登革热流行状况调查[D];大理学院;2011年
3 李美青;伊蚊诱捕器效果指标和传统登革热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4 王道雯;具有捕食者与免疫的登革热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性质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5 岳耀斐;登革热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ADE)的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6 石昕;抗登革热病毒双特异性高亲和力中和抗体的构建及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7 廖宝林;登革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sVCAM-1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广州医学院;2011年
8 帅淑芬;白纹伊蚊的吸血习性及新型捕蚊器BG-Sentinel trap的捕蚊效果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9 马秀芝;云南西南部地区健康人群登革病毒血清抗体调查及白纹伊蚊rDNA-ITS2序列初步分析[D];大理学院;2012年
10 王晴晴;登革热患者血清IL-12p70、IFN-γ、TNF-α、IL-6和IL-10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昆明医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伊蚊诱捕器效果指标和传统登革热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8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368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