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O157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毒力因子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肠杆菌O157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毒力因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主要血清型,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人类感染后会引起轻度腹泻、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和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病症,严重时会导致死亡。自从1982年首次在美国发现该菌以来,国内外多个国家和省市都有过EHEC O157:H7流行和爆发,目前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组织和食品安全组织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上海及周边地区EHEC O157:H7的流行情况,也为了给本实验室在研究EHEC O157:H7方面建立平台,为今后的应用研究和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本人在硕士期间做了如下研究: 1为了了解上海及周边地区EHEC O157的流行情况,2009.1-2011.12期间采集上海及周边地区猪场、牛场、鸡场的粪便样品以及菜市场和超级市场的肉类食品等,采用山梨醇麦康凯(SMAC)平板分离法和PCR鉴定其特异性基因rfbE的方法来分离和鉴定,同时结合血清凝集法和测序法进一步确定菌株的正确性;然后利用PCR扩增法对收集到的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它们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最后还运用多位点序列分析法(MLST)和随机引物多态性分析法(RAPD)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运用三重PCR法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群,分析它们的亲缘关系。 2010.7-2011.12期间分离到10株EHEC O157,综合本实验室前期收集并保存的菌株共22株,PCR法检测H7鞭毛基因fliC发现,其中有12株为EHEC O157:H7,而其余10株为EHEC O157:NM;22株菌株中四种毒力基因都含有的菌株有6株,含有其中三种毒力基因的菌株有2株,含有其中两种毒力基因的菌株有5株,只含其中一种毒力基因的菌株有7株,而不含毒力基因的菌株有2株;22株EHEC O157中只有EHEC26、EHEC27和EHEC40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而EHEC001和EHEC028形成生物被膜能力中等;EHEC002、EHEC008和EHEC030仅有微弱的形成生物被膜能力;而其余14株菌都不能形成生物被膜。 22株EHEC0157经RAPD分型后分为五类,Ⅰ类菌株包括EHEC036、037、038、039、041和042,Ⅱ类菌株包括EHEC026、027、040和044,Ⅲ类菌株包括EHEC001、025、030、043和045,Ⅳ类菌株包括EHEC002、005、015、046和047,Ⅴ类菌株包括EHEC008和028;对22株EHEC0157进行系统进化分群发现,它们属于D群的菌株比较多,占59.1%,A、B2、B1群依次减少,分别占22.72%、13.64%和4.55%。22株EHECO157经过MLST法分型后,得到13个型别,以ST11、ST88和ST641这三个型别为主,其余型别菌株较少,本次研究中还发现了三株新的菌株,未在数据库中找到与之相同的型别。 2为进一步研究EHEC O157的更为简便的检测方法和应用,本文采用基因的原核克隆表达技术,将其特异性基因rfbE成功的克隆表达并纯化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 3为了研究Z1965基因是否影响EHEC O157的毒力和功能,本文运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成功的构建了EHEC O157:H7的Z1965基因缺失株,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肠杆菌O157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MLST rfbE Z1965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18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前言10-19
- 1.1 大肠杆菌O157:H7的主要毒力因子10-13
- 1.2 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方法研究现状13-14
- 1.3 大肠杆菌O157:H7分子分型方法研究现状14-16
- 1.4 RED同源重组系统的研究进展16-18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18
- 1.6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18-19
- 第二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菌株的分离鉴定19-24
- 引言19
- 2.1 材料和方法19-20
- 2.2 结果与分析20-22
- 2.3 讨论22-23
- 2.4 小结23-24
- 第三章 大肠杆菌0157分子流行病学调查24-37
- 引言24
- 3.1 材料和方法24-29
- 3.2 结果与分析29-34
- 3.3 讨论34-36
- 3.4 小结36-37
- 第四章 大肠杆菌O157的基因RFBE的克隆、表达及蛋白纯化37-43
- 引言37
- 4.1 材料和方法37-40
- 4.2 结果与分析40-42
- 4.3 讨论42
- 4.4 小结42-43
- 第五章 大肠杆菌O157的Z1965基因缺失株的构建43-47
- 引言43
- 5.1 材料与方法43-45
- 5.2 结果与分析45-46
- 5.3 讨论46
- 5.4 小结46-47
- 第六章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2
- 附录52-54
- 致谢54-55
- 作者简介55-56
- 附件56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永红;李兰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诊治进展[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张静萍;杜华茂;谢和芳;王洪波;殷宪超;黄伟;;猪源EHEC W96株slt-ⅡB与fedF基因的融合表达[A];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C];2004年
3 陈佰义;;关注大肠杆菌O104感染[A];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2011暨北京医学会重症医学年会汇编[C];2011年
4 杜华茂;王洪波;马团锋;孙柏山;谢和芳;徐刚;李继祥;黄伟;;猪源EHEC RCW96株F18菌毛主要亚单位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蒋明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导致宿主细胞A/E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刘桂华;刘红晶;于颖欣;吕忠江;金泰山;王鹏;黄鑫;赵玉洁;;多重PCR快速检测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方法研究[A];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8卷[C];2008年
7 王洪波;杜华茂;谢和芳;吕亮东;叶俊平;苏仁涛;张静萍;黄伟;;猪源VTEC W96株fedA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A];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C];2004年
8 马亦林;;近年来若干新发或再现感染病研究的新进展[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孙洋;刘军;郭学军;祝令伟;周博;尹铁勇;冯书章;;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株的研究[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殷现超;杜华茂;王洪波;张静萍;黄伟;;猪源VTEC W96株fedF基因的克隆与表达[A];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芸 黄显斌 本报记者 袁志勇;毒蔬菜 原来是大肠杆菌惹的祸[N];科技日报;2011年
2 记者 刘向;德国确认芽苗菜是EHEC疫情“元凶”[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记者 王小龙;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基因组草图公布[N];科技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喻京英;神秘肠疫蔓延欧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本报记者 郑灵巧 王丹 特约记者 孙扬;专家细说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防控[N];健康报;2011年
6 俞东征;让读者“吞”下什么[N];科技日报;2001年
7 记者 郑灵巧;病例诊断可依标准“对号入座”[N];健康报;2011年
8 长岭青 林文华;火眼金睛识小恙 [N];国际商报;2003年
9 记者 李荔;致命病菌很特殊[N];北京科技报;2011年
10 财经媒体评论员 和静钧;“毒黄瓜”戳破欧盟食品安全神话[N];中国经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重要致病因子的晶体结构、功能和应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2 王国庆;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致病机制及诊断靶标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姬小薇;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的分子进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4 张雪寒;EHEC O157:H7 Stx2B-Tir-Stx1B-Zot重组菌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刘变芳;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VT2毒素致病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栾婧婧;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植物疫苗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谌志强;基于纳米技术的多级放大压电免疫传感器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8 于学辉;鸭致病性E.coli外膜蛋白及相关毒力基因和新血清型发现及病原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9 张晓媛;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大质粒pO157的致病机制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10 李咏梅;肠出血性及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书萧;大肠杆菌O157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毒力因子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2 肖乐;紧密黏附素转移受体Tir在EHEC粘附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3 洪杰华;EHEC O157主要毒素基因克隆表达及单克隆抗体制备与鉴定[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春晖;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57:H7 EspF蛋白诱导细胞凋亡功能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5 王倩;EHEC O157:H7的IMS-PCR检测方法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6 刘晓霞;CO_2对大肠杆菌O157:H7的黏附力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孟祥升;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单克隆抗体及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D];扬州大学;2011年
8 高秋月;大肠杆菌O157:H7的高灵敏度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易勇;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HEC O157:H7)基因工程双亚单位融合蛋白疫苗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10 冯阳阳;基于纳米金颗粒和蛋白A分子的压电免疫传感器在大肠杆菌O157:H7检测中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大肠杆菌O157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毒力因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2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42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