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自商陆的根际真菌SL-30杀灭钉螺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分离自商陆的根际真菌SL-30杀灭钉螺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商陆 根际 微生物 杀螺活性 钉螺 机理 定殖
【摘要】: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因此杀灭钉螺是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使用的灭螺药物不同程度地存在成本高昂、选择性较弱、持久性差、易造成环境污染等不足,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本研究从植物根际环境筛选杀螺活性微生物,旨在寻找高效安全的微生物来源杀螺活性成分,并探索杀螺活性微生物可行的原位应用方式,以补充化学灭螺药物的不足。主要结果如下: 1、对14种具有杀螺活性的药用植物的根际土进行微生物分离,最终从商陆根际分离筛选到一株具有显著杀螺活性的真菌菌株SL-30,其4%发酵液24 h杀螺率达100%,且该浓度下对鱼虾等非靶生物无明显毒性,且发酵液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和光照稳定性。结合菌落特征、分生孢子头形态以及rDNA-ITS序列分析,初步将菌株SL-30鉴定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 2、以杀螺活性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可溶性淀粉用量、蛋白胨用量和初始pH是发酵液杀螺活性的主要影响因子,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得到菌株SL-30的优化发酵条件为:可溶性淀粉16.40 g/L,蛋白胨3.76g/L,磷酸二氢钾0.5 g/L,硫酸镁0.25 g/L,接种量0.5%,装液量50 ml/250 ml,初始pH 3,培养温度28℃。经6批次发酵,结果证实该优化条件准确可靠。 3、菌株SL-30发酵液经系统分离和杀螺活性检测筛选到乙醚极性部位,经硅胶柱层析纯化得到具有高效杀螺活性的主要成分MI,其杀灭钉螺的24 h LC50值为0.101 mg/L,48 h LC50值为0.062 mg/L,72 h LC50值为0.022 mg/L,24 h LC90值为0.355 mg/L,48 h LC90值为0.121 mg/L,72 h LC90值为0.066 mg/L。经HPLC.IFR.LC/MS/MS.1H-NMR.13C-NMR.1H-1H COSY和1H-13C HSQC等研究方法分析确定MI为胶霉毒素(gliotoxin).且杀螺活性成分MI在有效杀螺浓度下不引起鱼和蛙类(蝌蚪)等非靶水生生物的死亡,对蚯蚓和土壤微生物等非靶陆地生物均为低毒。 4、经过钉螺组织细胞Hoechst 33342染色核形分析,显示诱导细胞凋亡不是MI致钉螺中毒和死亡的主要途径。 5、经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MI可引起钉螺组织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正常的组织形态和细胞结构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其发生改变可导致组织和细胞功能异常、代谢功能障碍等,与钉螺的中毒和死亡有 一定关联。 6、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显示MI影响钉螺肝脏酯酶同工酶的活性和组成,干扰钉螺的解毒功能,当MI浓度超过其解毒能力时,可导致钉螺中毒和死亡 7、经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MI显著增加钉螺MDH、Na+K+-ATPase和Mg2+-ATPase的活性;显著降低CHE活性;对AKP和GPT活性的影响为先升高后降低;SDH活性先降低后升高;LDH为头足部酶活性增强,肝脏部位酶活性降低。可见,MI对钉螺机体造成很大损伤,影响钉螺体内神经介质传递,致神经之间的信息传递功能异常;对无氧呼吸、有氧呼吸位点均有作用,引起糖代谢加快使得体内贮存消耗加速,ATP的过度利用加速能量耗竭,能量代谢的异常和各项生理功能紊乱和丧失,是引起钉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8、通过急性毒性测试,显示菌株SL-30的分生孢子对水体、斑马鱼和河虾安全,对小鼠经口、大鼠经皮和大鼠吸入急性毒性属于低毒级,初步得出其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经根周土浸提液杀螺活性检测,菌株SL-30接种至未灭菌的非根际土壤后第20 d开始呈现杀螺活性,第40 d杀螺活性基本消失;而抗性突变株Nysr-2接种至根周,至第90 d仍可检测到一定程度的杀螺活性,且接种后60 d内可较稳定地定殖于根周。可见,菌株SL-30在土壤环境可发挥一定的杀螺活性,且在根际环境杀螺活性维持的时间更长。
【关键词】:商陆 根际 微生物 杀螺活性 钉螺 机理 定殖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18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缩略语表11-18
- 第一章 绪论18-36
- 1.1 血吸虫病及其病原体18-21
- 1.1.1 血吸虫病18-19
- 1.1.2 日本血吸虫19
- 1.1.3 血吸虫病的治疗19-20
- 1.1.4 血吸虫病的控制20-21
- 1.2 杀灭钉螺-控制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21-28
- 1.2.1 钉螺的生物学分类地位与分布21
- 1.2.2 钉螺的形态与结构21-22
- 1.2.3 杀灭钉螺的措施22-27
- 1.2.4 药物灭螺的机理27-28
- 1.3 杀虫类微生物农药28-31
- 1.3.1 杀虫类微生物农药种类29-30
- 1.3.2 微生物农药的安全性评价30-31
- 1.4 根际微生物31-33
- 1.4.1 根际与根际微生物31
- 1.4.2 具有抑菌杀虫效果的根际微生物31-32
- 1.4.3 目的菌株的应用方式32-33
-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33-36
- 第二章 根际杀螺活性微生物的筛选36-56
- 2.1 材料36-38
- 2.1.1 生物材料36
- 2.1.2 培养基36-37
- 2.1.3 主要试剂37
- 2.1.4 主要仪器37-38
- 2.2 方法38-43
- 2.2.1 根际土的采集38-39
- 2.2.2 菌株的分离纯化39
- 2.2.3 杀螺活性菌株的筛选39-40
- 2.2.4 杀螺活性菌株发酵液对鱼虾的急性毒性测定方法40
- 2.2.5 多糖和蛋白成分的影响40
- 2.2.6 发酵液稳定性检测40-41
- 2.2.7 发酵液对钉螺软体组织重量、糖原和总蛋白含量的影响41
- 2.2.8 菌株SL-30的鉴定方法41-43
- 2.3 结果与分析43-55
- 2.3.1 杀螺活性菌株筛选结果43-45
- 2.3.2 菌株SL-30和YT-16发酵液杀螺活性比较45-46
- 2.3.3 菌株SL-30和YT-16发酵液对鱼虾的急性毒性46-48
- 2.3.4 菌株SL-30发酵液LC_(50)值和LC_(90)值的测定结果48-49
- 2.3.5 菌株SL-30发酵液的稳定性49-51
- 2.3.6 菌株SL-30发酵液对钉螺软体组织影响51-52
- 2.3.7 菌株SL-30的鉴定结果52-55
-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55-56
- 第三章 菌株SL-30发酵条件的优化56-72
- 3.1 材料56
- 3.1.1 生物材料56
- 3.1.2 主要试剂56
- 3.1.3 基础培养基56
- 3.1.4 仪器设备56
- 3.2 方法56-59
- 3.2.1 菌株SL-30生物量和发酵液杀螺活性变化曲线测定56-57
- 3.2.2 杀螺活性测试57
- 3.2.3 单因素试验57
- 3.2.4 PLACKETT-BURMAN试验57-58
- 3.2.5 响应面试验设计58-59
- 3.2.6 模型验证59
- 3.3 结果与分析59-71
- 3.3.1 菌株SL-30生物量和发酵液杀螺活性随时间变化的测定59-60
- 3.3.2 单因素试验结果60-65
- 3.3.3 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65-66
- 3.3.4 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结果66-70
- 3.3.5 模型验证70-71
-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71-72
- 第四章 杀螺有效成分的分离及鉴定72-94
- 4.1 材料72-73
- 4.1.1 生物材料72
- 4.1.2 主要试剂72
- 4.1.3 仪器设备72-73
- 4.2 方法73-77
- 4.2.1 菌株SL-30发酵液系统分离73
- 4.2.2 乙醚极性部位杀螺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73-75
- 4.2.3 MI的杀螺活性验证75
- 4.2.4 MI的化学结构鉴定75
- 4.2.5 MI对非靶生物的毒性测试75-77
- 4.3 结果与分析77-92
- 4.3.1 菌株SL-30发酵液杀螺活性部位筛选77-78
- 4.3.2 杀螺有效成分MI的分离纯化78-81
- 4.3.3 MI的杀螺活性81-82
- 4.3.4 MI的化学结构分析82-88
- 4.3.5 MI对非靶生物的毒性88-92
-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92-94
- 第五章 有效成分MI对钉螺组织及细胞的形态结构影响94-104
- 5.1 材料94-95
- 5.1.1 生物材料94
- 5.1.2 主要试剂94
- 5.1.3 主要仪器94-95
- 5.2 方法95
- 5.2.1 钉螺的浸杀处理95
- 5.2.2 细胞凋亡形态检测95
- 5.2.3 组织形态观察95
- 5.2.4 细胞超微结构观察95
- 5.3 结果与分析95-103
- 5.3.1 MI对钉螺细胞凋亡的影响95-96
- 5.3.2 MI对组织形态的影响96-98
- 5.3.3 MI对钉螺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98-103
-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103-104
- 第六章 有效成分MI对钉螺部分酶活力的影响104-122
- 6.1 材料104-105
- 6.1.1 生物材料104
- 6.1.2 主要试剂104-105
- 6.1.3 主要仪器105
- 6.2 方法105-107
- 6.2.1 钉螺处理105
- 6.2.2 酶的提取105-106
- 6.2.3 酯酶同工酶电泳106-107
- 6.2.4 酶活测定107
- 6.2.5 数据处理107
- 6.3 结果及分析107-119
- 6.3.1 杀螺有效成分MI对钉螺酯酶同工酶的影响107-109
- 6.3.2 杀螺有效成分MI对钉螺部分酶活的影响109-119
- 6.4 本章小结与讨论119-122
- 第七章 菌株SL-30的生物安全性初步检测122-132
- 7.1 材料122-123
- 7.1.1 生物材料122
- 7.1.2 主要试剂122
- 7.1.3 仪器设备122-123
- 7.2 方法123-124
- 7.2.1 菌株SL-30孢子在水体中的检测123
- 7.2.2 菌株SL-30孢子对鱼虾安全性试验123
- 7.2.3 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123
- 7.2.4 大鼠经皮急性毒性试验123-124
- 7.2.5 大鼠吸入急性毒性试验124
- 7.2.6 病理切片观察124
- 7.2.7 数据处理124
- 7.3 结果与分析124-131
- 7.3.1 菌株SL-30孢子在水体中的存活结果124-125
- 7.3.2 菌株SL-30孢子对鱼虾的安全性测定结果125-126
- 7.3.3 小鼠急性经口毒性126-127
- 7.3.4 大鼠急性经皮毒性127-129
- 7.3.5 大鼠急性吸入毒性129-131
- 7.4 本章小结与讨论131-132
- 第八章 菌株接种土壤环境的杀螺作用初探132-144
- 8.1 材料132-133
- 8.1.1 生物材料132
- 8.1.2 主要试剂132-133
- 8.1.3 仪器设备133
- 8.2 方法133-135
- 8.2.1 菌株SL-30接种非根周土的杀螺活性测定133-134
- 8.2.2 菌株SL-30接种植物根周环境的杀螺活性测定134-135
- 8.2.3 数据处理135
- 8.3 结果与分析135-142
- 8.3.1 接种非根周土的杀螺活性结果135-138
- 8.3.2 接种根周环境的杀螺活性结果138-142
- 8.4 本章小结与讨论142-144
- 第九章 论文创新点、主要结论及工作展望144-146
- 参考文献146-162
- 致谢162-163
-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1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东,杨建民;利用微生物及微生物农药杀灭钉螺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5年02期
2 陆安生,卫学君,郭镇泰,汪国平,宗胜华,蒋明华,周明;灭螺灵杀灭钉螺效果观察[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5年04期
3 施越云,,曹国祥,蒋怀育,宣旭辉,徐兴国,周望恒,施长嵩,花友香;四聚乙醛现场杀灭钉螺效果的观察[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1994年04期
4 王文梁,刘凤春,邵银官,王正才;农用化肥碳铵杀灭钉螺的实验[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7年04期
5 ;八十种药物杀灭钉螺效果的观察[J];复旦学报(医学版);1959年04期
6 胡代炎,姚超素,石孟芝;诱变菌株214杀灭钉螺的现场试验[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8年S1期
7 奚伟萍,吴锋,姜玉骥,黄轶昕;4种药物杀灭钉螺的效果观察[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0年01期
8 刘书耀;;溴乙酰胺对钉螺肝脏的影响[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1990年04期
9 尹大同;;野生植物“马醉木”杀灭钉螺的效果[J];中国医刊;1960年04期
10 胡卓汇;付国兰;洪献林;王鑫英;;“荣宝”杀螺剂在鄱阳湖区现场杀灭钉螺的效果观察[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世萍;戴玉海;江洪;孙志波;李红军;赵玉宝;;施用油茶饼杀灭钉螺的研究[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朱丹;张仪;刘和香;周晓农;张功华;张世清;操治国;吴维铎;李文新;;HL杀灭湖北钉螺效果观察[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徐兴建;唐国柱;;烟酰苯胺浸杀钉螺的持效试验[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二次代表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4 黄水生;;烟酰苯胺杀灭环棱螺效果的实验观察[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二次代表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5 李连元;李淑敏;鄂学礼;吴志宏;;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饮水中五氯酚[A];第七届全国微量元素研究和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黄一心;;怎样写好医学论文[A];第4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朱明东;闻礼永;陈军虎;张剑锋;韩成星;李土荣;郑伟;严德华;高璐璐;;硼镁石粉杀灭钉螺的现场试验研究[A];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建院55周年院庆论文专辑[C];2005年
8 ;2003年发表论文题录[A];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建院55周年院庆论文专辑[C];2005年
9 杨艳燕;冯建成;许芳;;生态工程中链霉菌灭螺效果与机理初步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七届第十四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郑国栋;杜方麓;龙丽娜;欧阳文;颜苗;;血水草地上部分亲脂性成分研究Ⅱ[A];2006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七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机玲;我国研制出杀灭钉螺新药剂[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记者 徐机玲;遏制血吸虫病,有了高效低毒廉价药[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记者 李立;有钉螺地带应公告警示[N];法制日报;2006年
4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N];人民日报;2006年
5 张健民;解读《血吸虫病防治条例》[N];人民长江报;2006年
6 ;权威解读《血吸虫病防治条例》[N];健康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吴兢;加大力度防治血吸虫病[N];人民日报;2006年
8 记者 陈铭 通讯员 罗德华;沦河水系三市区血吸虫病联防联控见成效[N];孝感日报;2007年
9 ;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条例[N];湖南日报;2007年
10 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 汪天平邋操治国 孟庆普整理;洪灾期间要防急性血吸虫病[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丹钊;分离自商陆的根际真菌SL-30杀灭钉螺作用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慧;血水草(Eomecon chionantha Hance)根茎提取物ECA对钉螺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莹莹;富贵草杀钉螺活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月英;山丘地区密达利灭螺效果及毒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4 谢程;银杏酸类似物的合成及其灭螺活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叶田田;腰果壳油中银杏酸的分离纯化及其灭螺活性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6 陈循军;氯硝柳胺及其乙醇胺盐的合成工艺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7 董丽;暴露于二VA英、五氯酚(钠)的男工氧化应激指标、维生素A和生殖激素水平的改变及二VA英对表皮细胞增殖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8 许行;日本血吸虫8kDa钙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重组蛋白的纯化与免疫反应性的评价[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9 申云侠;钉螺的趋光性和生姜杀螺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孙晴;湖北钉螺晶体成分及功能研究[D];湖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08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70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