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省高一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20:07
本文关键词:中国三省高一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传染病是影响我国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新发、再发传染病流行情况依然严峻。学生是传染病高发人群,学校突发传染病事件频频发生。学校传染病的流行或暴发,不仅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还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增加家庭负担,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提升公众传染病健康素养是防止传染病传播和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展关于中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的全国性干预研究,针对中学生人群的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策略、方法比较欠缺,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干预模式及评估体系。为此,本研究依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常见传染病预防普及技术研究和应用”(2013BAI06B06),在我国东、中、西部各抽取一个省开展高一学生的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研究。研究目的1.比较、验证不同干预方式的即时效果:2.综合运用各种不同干预方式对高中学生进行干预,探索提高中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的有效策略与方法;3.为我国开展高中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研究方法1.基线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我国东、中、西部各抽取一个省,分别为浙江、湖北、甘肃3省,每省随机抽取2所城市中学、2所农村中学,每所中学随机抽取高一年级5个班,抽到班的全部学生完成“常见传染病预防普及技术研究和应用”课题开发的自填式量表,对每个学生的传染病健康素养进行评分。在各省开展过基线调查的2所城市中学、2所农村中学中,各随机选取其中1所学校作为干预组,另1所学校作为对照组。三省共6所干预校,6所对照校。2.分类干预与综合干预:采用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的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在开展前瞻性干预对照研究。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创新扩散理论等设计和实施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内容和方法。根据统计计算,现场干预每组所需人数为47人,为了方便实施干预,实际以一个班(学生数约50名)作为一类干预组,在每个干预组的5个班中,分别采用阅读宣传折页、观看科普视频、健康讲座、小组学习、新媒体等5种不同干预方式进行分类干预(现场试验),干预前后均需填写量表,通过得分的自身前后对比,比较、验证不同干预方式的即时干预效果;最终每校5个干预组,三省共30个分类干预组。分类干预完成后,运用多种不同干预方式对干预组高中学生开展为期2个月的综合干预(社区试验)对照组只发放一般传播材料,干预结束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同时采用传染病健康素养量表进行终末调查,将干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3.效果评价工具:采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常见传染病预防普及技术研究和应用”先期开发的《中国公众传染病健康素养量表测试量表》(量表克朗巴赫系数为0.84),主要从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与观念、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管理与治疗、对病原体和传染源的辨认以及对传染病信息的认知和基本计算能力等5个方面考察个体的传染病健康素养,根据各题难度系数计算得分,满分100分。4.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双录入,并进行数据清理和一致性检验。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组间健康素养得分比较应用t检验、F检验,分类变量不同组间频率的差异采用x2检验。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1.基线调查干预组与对照组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比较基线调查干预组传染病健康素养均分为62.08±16.65,对照组均分62.84±15.48,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组和对照组具有较好的齐同性和可比性。2.现场试验不同干预方式对我国三省高一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的总体影现场试验健康讲座组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均分净增加13.40分,新媒体组干预后均分净增加13.79,阅读折页手册组干预后均分净增加10.93,小组学习组干预后均分净增加12.73,观看科普视频组干预后均分净增加7.58(所有P值0.01)。现场试验结果显示,新媒体组、健康讲座组干预效果最佳,其次是小组学习组,而阅读折页组和观看视频组的干预效果不如上述3组好。3.不同干预方式对我国城市高一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的影响在城市高一学生的分类干预中,健康讲座组干预后均分净增加16.69,新媒体组干预后均分净增加14.20,阅读折页手册组干预后均分净增加13.22,小组学习组干预后均分净增加10.01,观看科普视频组干预后均分净增加8.3。对城市学生的分类干预结果显示,健康讲座组和新媒体组干预效果最佳,其次是阅读折页组,而小组学习组和观看视频组的干预效果不如前3组好。4.不同干预方式对我国农村高一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的影响在农村高一学生的分类干预中,健康讲座组干预后均分净增加10.27,新媒体组干预后均分净增加13.39,阅读折页手册组干预后均分净增加8.90,小组学习组干预后均分净增加15.45,观看科普视频组干预后均分净增加6.88。对农村学生的分类干预结果显示,小组学习组和新媒体组干预效果最佳,其次是健康讲座组,而阅读折页组和观看视频组的干预效果较差。5.终末评估干预组与对照组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比较干预组基线调查均分62.08±16.65,经过干预后,终末评估发现干预组均分上升为74.04±17.55,干预后均分净增加11.96,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干预组实施干预前后,对照组未进行人为强化干预。基线调查对照组均分为62.84±15.48,终末评估均分63.41±15.76,上升了0.57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干预组高(80分及以上)得分率为14.1%,而干预后高得分率上升为36.3%,干预后高得分率净增加22.2%,且有有统计学意义(P0.001)。6.终末评估干预组干预前后不同特征调查对象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比较6.1不同性别得分比较:开展干预前男生得分为61.49±17.28,女生得分为62.62±16.04,男女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0.05),开展干预后男生得分为71.09±19.06,女生得分为76.17±16.10,女生高于男生,男女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不同省份得分比较:开展干预前浙江省高一学生平均得分为66.74±16.66,湖北省高一学生平均得分为63.89±15.45,甘肃省高一学生平均得分为55.544±15.76,3省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干预后浙江省学生得分为72.33±16.00,提高了5.59分;湖北省学生得分为83.49±18.49,提高了19.60分;甘肃省学生得分为66.42±13.54,提高了10.88分。3省学生得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3不同居住地得分比较:开展干预前城市学生平均得分为64.93±16.83,农村学生平均得分为59.20±15.96,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展干预后城市学生平均得分为80.19±18.58,提高了15.26分;农村学生平均得分为67.75±13.91,提高了8.54分。干预后城乡学生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4不同健康状况得分比较:开展干预前自报健康状况不好者得分为61.50±16.70,自报健康状况好者得分为62.36±16.62,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自报健康状况不好者得分为73.95±16.76,自报健康状况好者得分为74.08±17.9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不同健康传播干预方式均可有效提高我国高一学生的传染病健康素养,其中,新媒体、健康讲座、小组学习干预效果优于阅读宣传折页和观看科普视频干预:对于城市高中学生,健康讲座和新媒体干预效果最佳:而农村学生则是小组学习和新媒体干预效果为佳。2.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创新扩散理论设计干预内容和方法,综合运用不同干预方式开展传染病健康传播活动,可有效提高我国高中学生的传染病健康素养,应在我国中学全面推广传染病健康传播干预活动。3.我国东、中、西3省高一中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总体不高且存在地区的差异,西部地区高中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农村地区低于城市地区,干预后的调查结果也呈现出类似的规律。建议建议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特别是我国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学生,应作为传染病健康素养的重点干预对象;建议推广运用课题组开发的《中国公众传染病健康素养量表测试量表》,对中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进行长期追踪调查;建议进一步推广结合健康信念模式和创新扩散理论设计的干预内容、方法、路径,充分运用新媒体、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开展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工作,以有效提高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关键词】:高中生 传染病 健康素养 干预 效果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183
【目录】:
- 中文摘要6-11
- ABSTRACT11-18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18-24
- 1 传染病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8-19
- 1.1 传染病是影响我国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8
- 1.2 新发再发传染病流行情况依然严峻18-19
- 2 学生群体是传染病高发人群19
- 2.1 学校突发传染病事件多发19
- 2.2 学生健康素养低下是学校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19
- 3 开展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研究的必要性19-24
- 3.1 关于健康素养与传染病健康素养19-22
- 3.2 探索中学生健康素养适宜干预模式的必要性22-24
-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24-25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25-36
- 1 研究设计25
- 2 研究现场与研究对象25
- 3 抽样与分组25-28
- 3.1 分类干预现场试验样本量估算25-26
- 3.2 综合干预社区实验样本量估算26-28
- 4 干预内容与方法28-31
- 4.1 干预病种28
- 4.2 干预信息与传播材料28
- 4.3 分类干预28-29
- 4.4 综合干预29-31
- 5 技术路线31
- 6 现场人员的构成及职责31-32
- 6.1 协调人员31-32
- 6.2 干预人员32
- 6.3 质控人员32
- 7 伦理学32
- 8 质量控制32-33
- 8.1 现场质控32
- 8.2 组织管理32-33
- 8.3 数据收集与整理33
- 8.4 质量控制指标33
- 9 调查方法33-34
- 9.1 调查工具33-34
- 9.2 得分计算34
- 10 统计分析34-36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36-59
- 1 不同干预方式对我国三省高一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36-46
- 1.1 基本情况36
- 1.2 运用不同干预方式干预前后效果比较36-37
- 1.3 不同干预方式对城乡高一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的影响37-39
- 1.4 不同干预方式对传染病健康素养各个域度得分的影响39-42
- 1.5 不同干预方式对各题答对率的影响42-46
- 2 综合干预对我国三省高一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46-59
- 2.1 基线调查干预组和对照组基本信息比较46
- 2.2 终末评估干预组和对照组基本信息比较46-47
- 2.3 基线调查和终末评估干预组与对照组健康素养得分比较47-48
- 2.4 干预组综合干预前后得分分布情况48-49
- 2.5 干预组综合干预前后不同域度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变化情况49
- 2.6 干预组综合干预前后不同特征调查对象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变化情况49-56
- 2.7 干预组综合干预前后各题答对率的变化情况56-59
- 第五部分 讨论59-64
- 1 不同干预方式干预效果分析59-60
- 2 综合干预效果分析60-62
- 3 创新性与局限性62-64
- 3.1 课题的创新性62-63
- 3.2 研究的局限性63-64
- 第六部分 结论64-65
- 第七部分 建议65-66
- 第八部分 参考文献66-71
- 第九部分 附件71-83
- 附件1:十二种传染病关键行为及核心信息71-75
- 附件2:中国三省高一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传播材料75-76
- 附件3:公众传染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测试量表76-81
- 附件4:中国公众传染病健康素养测试量表赋分表81-82
- 附件5:缩略语简表82-83
- 致谢83-84
- 个人简历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丽;胡俊峰;侯培森;;健康素质与健康素养[J];中国健康教育;2006年04期
2 肖t,
本文编号:708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708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