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流行病论文 >

清代河南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12:27

  本文关键词:清代河南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 河南省 疫灾 地理规律 环境机理


【摘要】:河南历来就是我国的瘟疫高发区,清朝时更为严重。本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索清代河南省疫灾的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 清朝268年间,河南有疫灾年份96个,平均疫灾频度为35.82%,即每2.8年就有一年发生疫灾。10个朝代均有疫灾发生,宣统、光绪、同治三朝疫灾最为频繁,而乾隆朝疫灾频度最低。季节分布上,夏秋季节疫灾较多,冬春季节较少。总体来说,清朝前期疫灾较多,中期疫灾相对较少,后期疫灾频度明显上升,并超过前期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 空间分布上,清朝河南省疫灾的空间分布比较广泛。全省有90个县发生过疫灾,占总数的84.11%。其中豫东、豫中与豫西南地区为疫灾的高发区。豫西、豫北及豫南地区疫灾发生次数相对较少。在疫灾的县域分布上,各县疫灾频度整体较低,陈州府的淮宁县与南阳府的内乡县疫灾频度最高,分别为为5.6%和4.48%,成为河南的一级疫灾中心。在疫灾的府际差异上,南阳府、开封府及陈州府受灾最为严重,汝宁府、归德府、怀庆府、彰德府及河南府次之,汝州、陕州、许州、卫辉府、光州、郑州和淅川厅等面积较小的府州疫灾相对较少。从疫灾重心的变化来看,清朝前、中、后期河南省的疫灾重心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 疫灾的流行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在区域自然环境上,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因素都对疫病有深刻的影响。地形上,河南的84.44%的疫灾县位于海拔200m以下的东部平原或南阳盆地。气候方面,河南受季风控制,大陆性气候明显,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易发生水旱灾害,进而导致疫灾的流行。同时,河南生物的多样性也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途径。在区域社会环境上,人口、交通以及战争,也都与瘟疫的流行密切相关。人口方面,清代河南省的人口重心和疫灾重心在空间上具有相邻性,人口密集区同时也是疫灾高发区。在交通方面,河南的疫灾中心,大多是交通枢纽、或沿交通干线分布。而山区,受地形限制,交通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瘟疫的传播。战争则对疫病流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气候变迁上来说,寒冷期疫灾频繁,温暖期疫灾稀少。偏涝的年份疫灾多发,偏旱的年份则疫灾相对较少。自然灾害是诱发瘟疫的重要因素,清代河南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水、旱、蝗、饥荒、地震、冰雹、风、霜等8种,每种自然灾害对疫灾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饥荒、水灾和冰雹对疫灾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清代 河南省 疫灾 地理规律 环境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188;K24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9
  • 1.1 选题背景11
  • 1.2 选题意义11-12
  • 1.2.1 理论意义11
  • 1.2.2 现实意义11-12
  • 1.3. 研究述评12-19
  • 1.3.1 研究现状12-18
  • 1.3.2 研究述评18-19
  • 2 清代河南省疫灾研究基础概述19-36
  • 2.1 区域研究概况19-21
  • 2.1.1 区位与范围19-20
  • 2.1.2 区域自然条件20
  • 2.1.3 社会经济条件20
  • 2.1.4 清以前概况20-21
  • 2.2 清河南省行政沿革21-24
  • 2.2.1 顺治、康熙朝(1644~1722年)——沿袭阶段21-22
  • 2.2.2 雍正、乾隆、嘉庆朝(1723~1820年)——调整变更阶段22-23
  • 2.2.3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朝(1821~1911年)——成熟稳定阶段23-24
  • 2.3 清代河南省疫灾序列24-35
  • 2.3.1 疫灾时间序列24-31
  • 2.3.2 疫灾序列简表31-35
  • 2.4 疫灾指标35-36
  • 3 清代河南省疫灾地理规律36-58
  • 3.1 疫灾的时间分布36-41
  • 3.1.1 朝代分布36-37
  • 3.1.2 季节分布37-40
  • 3.1.3 周期规律40-41
  • 3.2 疫灾的空间分布41-56
  • 3.2.1 县域分布41-52
  • 3.2.2 府域分布52-53
  • 3.2.3 总体特征53-56
  • 3.3 本章小结56-58
  • 4 清代河南省疫灾的环境机理58-83
  • 4.1 区域环境与疫灾58-67
  • 4.1.1 区域自然环境与疫灾58-60
  • 4.1.2 区域社会环境与疫灾60-67
  • 4.2 气候变迁与疫灾67-69
  • 4.2.1 冷暖变化与疫灾67-68
  • 4.2.2 旱涝变化与疫灾68-69
  • 4.3 自然灾害与疫灾69-82
  • 4.3.1 气象灾害与疫灾69-74
  • 4.3.2 地质灾害与疫灾74-75
  • 4.3.3 生物灾害与疫灾75-77
  • 4.3.4 饥荒与疫灾77-79
  • 4.3.5 灾害与疫灾的总体分析79-82
  • 4.4 本章小结82-83
  • 5 结论与讨论83-84
  • 5.1 结论83
  • 5.2 讨论83-84
  • 附表84-98
  • 参考文献98-102
  • 致谢10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志,袁嘉祖;近600年来我国的旱灾与瘟疫[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张剑光,邹国慰;略论两汉疫情的特点和救灾措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朱凤祥;;清代政府行为与疫病灾害的关系[J];北方文物;2011年02期

4 徐少华,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3期

5 张丕远,龚高法;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J];地理学报;1979年03期

6 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93年04期

7 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8 杨林生,陈如桂,王五一,谭见安;1840年以来我国鼠疫的时空分布规律[J];地理研究;2000年03期

9 程杨;李海蓉;杨林生;;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J];地理研究;2009年04期

10 孙关龙;中国历史大疫的时空分布及其规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飞;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755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8755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b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