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胃内镜及腹腔镜腹腔探查对雄兔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4-11 04:15
本文选题: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 + 经胃 ; 参考:《南昌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 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是微创外科领域的一个新概念,与传统腹腔镜技术相比具有某些潜在优势。然而,经胃内镜外科技术与腹腔镜技术相比,对机体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如何,并未形成广泛共识。本研究旨在建立经胃内镜及腹腔镜腹腔探查的雄兔模型,探讨其安全性和可行性,并通过检测两者围手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的功能变化,对比分析两者对全身炎性反应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 方法: 16只普通级雄性日本大耳白兔,10~12周龄,体重2~2.5kg,随机分为经胃内镜腹腔探查组(N组,8只)及腹腔镜(L组,8只)腹腔探查组,另取5只作为假手术组(S组,5只)。N组以纤维胆道镜为主要手术器械,建立经胃内镜腹腔探查模型,L组以腹腔镜为主要手术器械,建立腹腔镜腹腔探查模型,S组不进行手术操作,而麻醉及围手术期处理等过程与手术组一致。观察记录各组术中探查情况、手术时间、并发症、死亡等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4小时、24小时及72小时经耳中动脉采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 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的水平,血清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分离提取PBMC并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体外刺激下培养,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TNF-α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经胃内镜及腹腔镜腹腔探查的雄兔模型建立成功,N组平均手术时间较L组长;N组出现2例并发症,1例于术后18小时发生胃造口漏死亡,1例于术后4小时不明原因死亡,L组并发1例肝脏出血于术后4小时死亡,其余术后均存活3天以上,恢复良好,术后7天尸检未见明显异常。 2、血清促炎细胞因子TNF-α及IL-6在术前各组间及S组麻醉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组及L组血清TNF-α术后4小时明显上升,前者上升滞后,但维持时间长,术后4小时血清TNF-α水平L组高于N组,术后24小时则相反;N组及L组血清IL-6术后24小时明显上升,前者术后72小时出现下降,而后者不明显,术后4小时血清IL-6水平L组低于N组,而术后72小时则相反。 3、血清抗炎细胞因子IL-10在术前各组间及S组麻醉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组术后血清IL-10较术前变化不明显,而L组术后24小时明显下降,并持续至72小时,术后24小时及72小时血清IL-10水平N组均高于L组。 4、PBMC体外分泌TNF-α的水平在各组手术前后及各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以雄兔为实验对象,利用纤维胆道镜及相关辅助器械,能顺利完成经胃内镜腹腔探查操作,但与传统腹腔镜腹腔探查相比,耗时更长,胃造口漏及邻近脏器损伤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尚需要在手术器械及手术技巧等方面改进。 2、两种手术方式均引起全身促炎反应,这种效应的出现及维持时间可能存在差异,但基本符合手术创伤引发全身促炎反应的规律。 3、经胃内镜腹腔探查术后并不造成机体抗炎反应的显著改变,而腹腔镜腹腔探查术后24小时至72小时机体抗炎反应持续低下的现象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阐释。 4、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3天内PBMC体外分泌TNF-α的水平并不发生显著变化,且组间亦无显著差异,接受创伤更大的手术或者长期动态监测有可能体现这种差异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5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丽;张国玺;周树宝;邹晓峰;彭道珍;叶军明;钟茂林;郭锐;王万辉;;经阴道混合NOTES肾切除术对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1年18期
本文编号:1734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173438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