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深度指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麻醉监测中的作用
本文选题:麻醉深度指数 + 丙泊酚 ; 参考:《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年04期
【摘要】:目的观察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监测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的作用。方法 60例择期LC,按就诊顺序编号,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全麻诱导,术中维持吸入异氟烷和笑气复合麻醉,实验组诱导和术中维持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血浆靶控给药,术中通过调节异氟烷浓度及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使CSI维持在45±5,MAP、HR在基础值±20%的范围内。观察并记录入室静卧10 min(T0)、气腹开始(T1)、气腹后5 min(T2)、气腹后10 min(T3)、气腹后15 min(T4)、气腹后20 min(T5)、气腹停止时(T6)各时点MAP、HR,比较T1、T2、T3、T4、T5、T6各时点CSI值。结果 2组CSI在T1~T6时点组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T0~T6MAP和HR均无显著性变化(F=0.92,P=0.485;F=0.41,P=0.870),对照组MAP和HR T0~T6有显著性差异(F=10.19,P=0.000;F=10.44,P=0.000)。实验组T2~T5时点MAP、H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结束后及术后8~12 h询问所有患者,术中知晓均为0级,无不良感受,对麻醉效果满意。结论与吸入全麻比较,依靠CSI监测能较好地调控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LC术中的麻醉深度。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ole of cerebral state index i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LC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xperimental group (n = 30) and control group (n = 30).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duced by general anesthesia, and the compound anesthesia of inhaled isoflurane and nitrous oxide was maintained during the oper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were used to induce and maintain the plasma target controlled administration of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By adjust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isoflurane and the plasma target control concentration of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the CSI was kept in the range of 45 卤5% 卤20%. Observation and recording of MAPHR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at 10 min after insufflation, 5 min after pneumoperitoneum, 10 min after pneumoperitoneum, 15 min after pneumoperitoneum, 20 min after pneumoperitoneum, and 20 min after pneumoperitoneum,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SI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T1~T6 time point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0~T6MAP and HR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AP and HR T0~T6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T2~T5 H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fter the operation and 8 hours after operation, all the patients were asked, the intraoperative knowledge was grade 0, there was no bad feeling, and the anesthetic effect was satisfactory.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inhaled general anesthesia, CSI monitoring can better regulate the depth of anesthesia during LC by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of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麻醉科;
【分类号】:R6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郁丽娜,谢俊然,张焰;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时的EC_(50)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的变化[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年10期
2 王晓宁;张丽红;何东峰;;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作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年07期
3 夏江燕,景亮;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6期
4 张熙哲;吴新民;;异丙酚靶控输注时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虹;高成杰;王建;王惠霞;刘健;;右美托咪啶对异丙酚靶控输注时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年10期
2 马丽萍;朱立宏;陈学新;孟尽海;;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和应激指标对老年人麻醉深度的评估[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21期
3 颜景佳;柯国辉;曾景阳;李扬亿;;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40例乳腺手术中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0年03期
4 何波;王寿平;陈晓彤;李珏;彭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快速诱导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可行性[J];广东医学;2007年12期
5 杨琼卉;马武华;沙雪帆;郑俊奕;罗艳霞;蔡诚毅;;针刺辅助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研究[J];广东医学;2008年08期
6 严俨;曹辉;;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异氟醚在老年患者全麻的比较[J];安徽医药;2013年01期
7 王少刚;曲宝腾;;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胫腓骨钢板取出术麻醉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年14期
8 钟剑洪;刘妙雯;梁江惠;;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双靶控输注与七氟谜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年28期
9 金善良;张富军;俞卫锋;;靶控输注丙泊酚静脉麻醉的快捷指南[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1年10期
10 邓新波;;靶控麻醉输注(TCI)得普利麻加瑞芬太尼诱导对抑制气管插管反应作用观察[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卢悦淳;闭孔神经阻滞穿刺方法和药物剂量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2 曹扬;麻醉药物建模与麻醉深度闭环策略[D];中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郁丽娜,谢俊然,张焰;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时的EC_(50)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的变化[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年10期
2 夏江燕,景亮;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6期
3 吴群林,张兴安,王若松,聂煌;年龄对异丙酚药效学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年03期
4 张马忠,王珊娟,杭燕南,吴健;靶控输注异丙酚的临床应用和准确性评价[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年11期
5 于布为,彭章龙,赵永泉;高龄病人异丙酚分步TCI时效应室浓度及BIS的变化[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微;赵国庆;叶虹;郑艳;张禾田;;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年06期
2 董安顺;;麻醉深度指数用于老年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31期
3 赵晖;岳云;柴伟;徐迎阳;孙永海;;脑电功率谱和双频谱指数在判断麻醉深度上的同期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年09期
4 岳云;;神经电生理指标能够监测麻醉深度吗?[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年12期
5 张建荣;;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年07期
6 陈仲清;史誉吾;;食道下段收缩性与麻醉深度[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9年05期
7 张宏;靳冰;;麻醉深度和术中清醒的判断[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9年06期
8 王明山,郑汝芬;数量化脑电图监测麻醉深度[J];青岛医药卫生;2000年06期
9 李章勇;官方勇;任超世;胡娜;蒋祥林;;多参数模块系统对儿童麻醉深度的监测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26期
10 王冰舒;;基于脑电的非线性参数近似熵对麻醉深度的监测及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进;郑崇勋;和卫星;;麻醉深度监测中的脑电复杂度研究[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于布为;;麻醉深度及其监测——如何改进我们的麻醉?[A];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3 史斌;;不同麻醉方法及麻醉深度对胃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4 孙焱芫;熊利泽;;CSM监测麻醉深度的临床有效性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元秀华;胡静;张传汉;;ROFDR分布式光纤体表温度场监测与麻醉深度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马丽萍;朱立宏;陈学新;孟尽海;;BIS和应激指标对老年患者麻醉深度的评估[A];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7 王士雷;;BIS和AEP监测麻醉深度的临床评价[A];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8 彭庆勇;李川勇;;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心率变异性与麻醉深度分析(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何玉峰;陆洁;邹静蓉;崔微艳;;麻醉深度指数监测指导全麻患者苏醒期拔管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赵晓虹;李金宝;邓小明;;麻醉深度指数预测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苏醒期意识恢复的可行性[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伍西明 武海亮;麻醉深度影响术后脑功能[N];光明日报;2011年
2 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伍西明 武海亮;适宜麻醉深度可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N];湖南日报;2011年
3 张善凤;麻醉药不会影响孩子智力[N];江苏科技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魏勤;基于体征信号分析的麻醉深度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梁振虎;EEG熵算法及麻醉状态监测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3 李鑫;BIS指导麻醉深度对肝脏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苏醒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4年
4 曹扬;麻醉药物建模与麻醉深度闭环策略[D];中南大学;2013年
5 陈杭;麻醉靶控输注的控制策略及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张新建;丙泊酚对耳声发射及下丘神经元放电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微;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观察[D];吉林大学;2007年
2 焦原;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深度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3 邓育富;不同麻醉深度在动脉瘤夹闭术中脑保护作用的比较[D];中南大学;2012年
4 杨舜;围手术期麻醉深度对行胃大部切除术的胃癌病人机体免疫细胞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5 赵晓虹;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6 张瑜;麻醉深度对体外循环脑损伤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7 王英华;麻醉深度监护系统的嵌入式设计[D];燕山大学;2012年
8 刘柏;麻醉深度检测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9 朱磊;Narcotrend监测仪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麻醉深度的临床观察[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吴晓蕾;不同麻醉药物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激反应及麻醉深度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38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1838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