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无力矩双连续缝合法行光学性角膜移植的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8-11-16 17:23
【摘要】:无力矩双连续缝合法行光学性角膜移植的疗效观察 目的:改良传统的缝合方式,设计无力矩双连续缝合方式应用于光学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探讨这种新方法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临床资料为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眼科住院,拟行光学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的角膜病患者56例,56只眼,按不同缝合方式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是缝线方式为无力矩双连续缝合的患者,共28人,28只眼,其中圆锥角膜13眼,角膜白斑7眼,大泡性角膜病变5眼,角膜变性3眼;对照组是缝线方式为间断缝合的患者,共28人,28只眼,其中圆锥角膜10眼,角膜白斑10眼,大泡性角膜病变4眼,角膜变性4眼。术前记录视力、裂隙灯检查大体照相,明确诊断;所有手术采用静脉诱导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由同一位医师完成,所有关键步骤留取影像资料。术后第一天开始给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各每日4次,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敷眼,每晚一次。1月后滴眼液改为每日3次,逐渐减量,持续2个月。术后2周开始应用环孢素滴眼液点眼,每日三次,持续一年。随访观察一年,记录术后第一天和出院前(术后2周)的手术大体效果、刀口愈合状况以及眼压变化;记录术后2周、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这四个时间点的眼压变化和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记录这四个时间点的视觉效果,包括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仪检查曲率变化和客观验光检查散光变化,并对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试验组视力4.53±0.18,对照组视力4.31±0.23,试验组平均提高1.53±0.52,对照组平均提高1.16±0.5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t=3.217,P0.05);2、角膜地形图散光比较:术后早期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检验,t=-11.765,P0.001);从6个月时开始,两组散光差距缩小,但差异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458, P0.001),12个月时,试验组较6个月时基本没有变化,对照组散光明显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1, P0.05);3、客观验光散光比较:术后早期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检验,t=-14.648,P0.001);从6个月时差异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777,P0.001),12月时,试验组较6个月时基本没有变化,对照组散光明显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2,P0.05);4、试验组术后屈光状态比较稳定,对照组的散光则随着术后时间变化而逐渐缩小。5、无力矩双连续缝合组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为:刀口瘢痕形成较大(1例)、单圈线结外露(1例)、单圈缝线松动(1例),免疫排斥(1例)、并发性白内障(4例)和瞳孔固定性扩大(1例)。 结论:无力矩双连续缝合方式应用于光学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可以在手术后早期即获得良好的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角膜的屈光状态稳定,术后散光明显小于间断缝合方式;该方法遵循不断建立参照缝线的原则,对每一针缝线的进出针方向和两针之间的内外缝合角都进行了量化,使缝合过程更加规范、精确,避免了传统的双连续缝合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相同的缝合角使角膜植片和植床全部受力均匀,更加安全,也使角膜外观更加美观。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79.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勇;王恩普;李丹;刘兵;耿惠;孙永华;;人Kringle1-5蛋白滴眼液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06年02期

2 李纳;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散光的成因及其处理[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8年04期

3 黎燕英;雷鹏;陆守权;杨春园;王蕾;;雷公藤多甙抑制化学烧伤性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2年08期

4 Xu Wang;Guang-Fu Dang;Ying-Mei Li;Wei-Fan Li;Xin-Yi Wu;;General anesthesia versus local anesthesia for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a prospectiv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2014年02期

5 廖斌;潘志强;戴红蕾;;穿通性角膜移植术后的散光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6 张丽云,董东生,邹留河,王荣光,李航,李纳;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瞳孔固定性散大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年02期



本文编号:2336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336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7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