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EphrinB2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外膜中差异性表达及相关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0 07:12
【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常常好发于存在高龄、酗酒、凝血异常、痴呆、癫痫发作甚至脑脊液分流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尤其是有着轻微颅脑外伤病史的老年患者存在较高的患病机率。尽管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策略优劣尚存争议,但是简单的钻孔引流术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最有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段,然而手术后仍存在着从9.2%到26.5%不等的复发率。这极大地增加了患者自身及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和身心负担。而且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如果复发将导致肢体活动障碍,神经功能缺失,偏瘫,植物生存状态,甚至死亡等不良预后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目前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扩大和复发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目前趋向于认为,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发展的病理过程中,多因子参与的局部持续性炎症反应和血管新生是两个关键环节。酪氨酸激酶家族配体EphrinB2是新发现的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传导系统中的一名重要成员,除了广泛参与神经系统轴突再生,细胞间信号传导等之外,最近发现其在血管分化和血管发育过程中也起到关键作用,而且Eph/Ephrin系统被发现可以改变炎症状态下的血管内皮细胞表型,导致组织液和炎性细胞穿过血管渗透至间质组织中,这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机制很类似。故我们推测EphrinB2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及复发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的:通过检测酪氨酸激酶家族配体EphrinB2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外膜中的表达情况,结合患者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组探讨EphrinB2在血肿外膜中的表达情况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否复发,影像学所示血肿密度差异,血肿厚度差异,有否中线移位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为阐明其通过参与血管生成及介导局部炎症反应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进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和存在的具体机制提供新的研究线索。 方法:收集56例经头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或者应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以及非典型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排除在入组范围外,严格筛选患者确保符合样本要求。所有入组患者均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实施标准的钻孔血肿引流术,局部麻醉下实施手术,并将所有术中获得的血肿外膜标本进行石蜡包埋后行组织切片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测EphrinB2的表达差异情况。依据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征将患者分组,并分析EphrinB2在血肿外膜不同组间的表达差异,据此推测其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及进展存在的相关性。 结果: 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EphrinB2膜蛋白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外膜中均有表达,进一步分组比较发现,在血肿复发组患者中EphrinB2的表达较非复发组显著增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在依据头CT和MRI影像学特征分组中,血肿外膜中EphrinB2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在血肿呈混杂密度组中最高(X±s=0.25±0.02;n=24),次之为等密度血肿组(X±s=0.14±0.02;n=17),在血肿低密度组中最低(X±s=0.05±0.03;n=15),不同血肿密度患者血肿外膜中EphrinB2表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厚度(血肿最大横径)3cm组EphrinB2平均光密度值为(X±s=0.21±0.09;n=22),2-3cm组中为(X±s=0.13±0.05;n=23),2cm组平均光密度值为(X±s=0.04±0.02;n=11),组间比较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EphrinB2表达情况在中线是否移位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25)。 结论:酪氨酸激酶家族配体EphrinB2作为血管新生的调控因子,参与了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及术后复发,可能的机制是局部炎症反应作为始动因素,使得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同时EphrinB2等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持续的参与外膜中新生血管的成熟化及再出血,并且与局部持续性炎症一起导致内皮细胞细胞间隙增宽,渗出明显,使得血肿不断扩大进展及复发。该课题首次证实了血管新生调控因子EphrinB2参与了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发展和复发,而且与头CT显示的血肿厚度,密度存在明显相关性。这为预测血肿进展,指导患者术后早期服用抗炎药物或局部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从而减少术后复发率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可,张弘,郝志文;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体会[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陈立朝,邹咏文,许民辉,陈广鑫,杨东虹;慢性硬膜下血肿钙化1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3 骆良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体会(附56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0年02期

4 梁洪磊;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诊疗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4期

5 刘凌,罗祖明;46例自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分析[J];华西医学;2000年01期

6 孙德;巨大量慢性硬膜下血肿31例报告[J];交通医学;2000年06期

7 乐奇志,王春林,王阳春;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特点及治疗[J];临床军医杂志;2000年02期

8 迟金臣,孔德然,牛兰凤;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分析[J];中原医刊;2000年05期

9 周建炜,马云富;32例老人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分析[J];中原医刊;2000年09期

10 余徐伟,柳隆华,麦名裕,张志宏;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32例误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宝诚;孙育贤;王允;;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微负压引流30例临床分析[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志强;;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定坤;金心;刘汉江;吴烨;张新文;贺军华;;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移行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诊治[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胡未伟;张新文;刘其昌;李谷;周景义;徐锦芳;虞军;杨小锋;郑秀珏;赵学群;刘伟国;;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A];2005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曹洪富;梁忠;;改进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47例分析[A];第二十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三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卜文良;童一明;蓝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4例报告[A];2008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薛跃华;孔伟;林亦海;王军友;;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继发血肿原因与治疗[A];2011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王国华;徐凯;魏连波;刘永杰;王峰;;青年慢性硬膜下血肿21例诊疗体会[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姜纪敏;楼敏芳;胡宁;汪荣杰;;微创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余秋根;陈奇翰;;慢性硬膜下血肿170例的诊治经验[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郑杨;蒋月荣;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微创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郭成根;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体会[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3 郑扬 蒋月荣;新术式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N];家庭医生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魏鑫 通讯员 谢红峰;老年人应在意磕磕碰碰[N];保健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东;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2 徐长松;微创钻颅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7年

3 苏少波;慢性硬膜下血肿:外膜超微结构和外周血EPCs的观测及临床特征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4 沈世超;非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附172例报告)[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军伟;高压氧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脑复张及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赵凤鸣;微孔导管浣洗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金芝萍;30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葛元鸿;辛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残血的疗效观察[D];遵义医学院;2016年

5 谢吉西;自发性低颅压所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分析[D];浙江大学;2016年

6 王尚军;阿托伐他汀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D];山东大学;2016年

7 曹果;CD34和SMA在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肿包膜中的表达及分析[D];南华大学;2016年

8 刘杜强;应用氨甲环酸对慢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的疗效观察[D];西南医科大学;2016年

9 张新文;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D];浙江大学;2006年

10 秦德芳;血府逐瘀汤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44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344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3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