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美托咪定联合纳美芬预防瑞芬太尼引起痛觉过敏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04:34
【摘要】:目的研究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低剂量纳美芬,对瑞芬太尼所致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前瞻性研究。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妇科择期行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0~64岁,体重指数18~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30):R组(对照组,生理盐水3ml),N组(纳美芬0.3μg/kg),D组(右美托咪定0.4μg/kg/h),DN组(右美托咪定0.4μg/kg/h和纳美芬0.3μg/kg)。麻醉诱导前10分钟,分别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上述药物。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舒芬太尼0.3μg/kg、依托咪酯0.3mg/kg和罗库溴铵0.6mg/kg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3μg/kg/min,复合吸入4%~6%地氟醚,维持BIS值45~60,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维持肌松。手术结束后患者入麻醉后复苏室(PACU),病人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镇痛方案:舒芬太尼1μg/ml,容量100 ml,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维持NRS评分4分。观察指标:(1)记录各组患者一般资料及麻醉信息:年龄,体重指数,ASA分级,手术时间,瑞芬太尼输注时间,术中地氟醚使用量,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2)记录术后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PACU5min、10min、15min、30min和60min的Ramsay镇静评分;(3)记录前臂和切口周围术前及术后24h机械痛阈值并计算术后24h切口周围的痛敏面积;(4)术后静止和运动状态下1h、3h、6h、12h和24h的疼痛NRS评分;(5)术后第一次需镇痛的时间及镇痛药物用量,PCIA舒芬太尼消耗量;(6)术后24h恶心、呕吐、寒战、嗜睡、低血压、高血压以及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4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和瑞芬太尼输注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DN组地氟醚的平均使用浓度较其它组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的去氧肾上腺素素用量明显高于其它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与R组相比,N组与DN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1),D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显著延长(P0.01)。与R组比较,D组与DN组术后在PACU5min、10min、15min的镇静评分显著升高(P0.01),其它时间段评分无显著差异。而D组与DN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4组患者前臂及切口周围基础痛阈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组术后24h前臂及切口周围痛阈值显著降低(P0.01)。与R组比较,前臂及切口周围痛阈值在N组,D组及DN组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组比较,术后24h前臂及切口周围痛阈值在D组以及DN组显著升高(P0.05)。D组与DN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组患者术后切口周围痛敏面积比较有统计学差异,R组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1)。与N组比较,痛敏面积在D组与DN组显著较少(P0.01)。D组与DN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4组患者疼痛评分:静止休息状态下N组1h,3h以及D组,DN组所有时间点疼痛NR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N组比较,D组3-12h及DN组各时间段疼痛评分均降低(P0.05)。运动后,NRS评分N组与R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DN组的NRS评分最低,且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与R组比较,N组,D组及DN组第一次需镇痛时间显著延长(P0.01),且镇痛药用量明显减少(P0.01)。与R组比较,PCIA舒芬太尼消耗量N组术后3h,6h及D组和DN组各时间段均显著降低(P0.01)。6.与R组相比,N组,D组,DN组恶心,呕吐,寒战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N组,D组与DN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较其它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1.术前给予低剂量纳美芬0.3μg/kg或右美托咪定0.40μg/kg/h或二者联合,能减轻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痛觉过敏。2.术前给予低剂量纳美芬0.3μg/kg可明显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而给予右美托咪定0.40μg/kg/h可明显延长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3.术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40μg/kg/h联合低剂量纳美芬0.3μg/kg可明显减轻瑞芬太尼所致的术后痛觉过敏,同时减少右美托咪定相关的不良反应。
【图文】:
时间显著延长(P<0.01)。详见表 2表 2 四组患者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的R 组 N 组 D时间min)9.3±1.1 5.9±1.2*10.3±时间min)10.6±1.3 7.5±1.6*11.5±与 R 组比较,*P<0.05U 镇静评分,D 组与 DN 组术后在 PACU 5min、.01),其它时间段无显著差异。而 D详见图 1
图 2 患者前臂和切口周围痛阈值注:与 R 组比较,*P<0.05 ,**P<0.01;与 N 组比较,#P<0.05,##P<0.01;与基础痛阈值比较,,&P<0.05,&&P<0.014 组患者术后切口周围痛阈面积比较有统计学差异,R 组显著高于其它 3组(P<0.001)。与 N 组比较,痛阈面积在 D 组 与 DN 组显著减少(P<0.01)。D组与 DN 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图 3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14
本文编号:2659663
【图文】:
时间显著延长(P<0.01)。详见表 2表 2 四组患者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的R 组 N 组 D时间min)9.3±1.1 5.9±1.2*10.3±时间min)10.6±1.3 7.5±1.6*11.5±与 R 组比较,*P<0.05U 镇静评分,D 组与 DN 组术后在 PACU 5min、.01),其它时间段无显著差异。而 D详见图 1
图 2 患者前臂和切口周围痛阈值注:与 R 组比较,*P<0.05 ,**P<0.01;与 N 组比较,#P<0.05,##P<0.01;与基础痛阈值比较,,&P<0.05,&&P<0.014 组患者术后切口周围痛阈面积比较有统计学差异,R 组显著高于其它 3组(P<0.001)。与 N 组比较,痛阈面积在 D 组 与 DN 组显著减少(P<0.01)。D组与 DN 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图 3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贾真;陈怡;张麟临;王新;赵亓;郭素倩;宋程程;于泳浩;王国林;;不同小剂量纳美芬预防瑞芬太尼诱发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7年10期
2 王春艳;李依泽;谢克亮;王海云;张麟临;舒瑞辰;于泳浩;王国林;;切口痛-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δ阿片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4年01期
3 马剑锋;黄志莲;李军;胡社军;连庆泉;;瑞芬太尼致术后患者痛觉过敏的队列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1年14期
4 武林鑫;段晓芸;周芹;熊玮;黄雄庆;;超低剂量纳洛酮对大剂量瑞芬太尼诱发病人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艳丽;不同剂量纳美芬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术期镇痛的应用[D];延安大学;2016年
2 周洪彬;右美托咪啶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临床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59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65966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