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程序性坏死在七氟醚诱导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5-21 18:56
【摘要】:目的:程序性坏死是一种新近提出的不依赖caspase活性的细胞死亡方式,研究证实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均有其参与。本实验通过吸入七氟醚建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模型,探讨程序性坏死在七氟醚诱导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90只,18月龄,体重500~600 g,随机分为3组(n=30):对照组(C组)、认知功能障碍组(P组)和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rostatin-1组(P+N组)。P组和P+N组吸入2%的七氟醚5 h,P+N组于麻醉前5 min尾静脉注射necrostatin-1 3.5 mg/kg,P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的二甲基亚砜,C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麻醉前1 d、麻醉后1 d和7 d时,每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胞浆钙离子浓度,采用HE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麻醉前1 d时,三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原平台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麻醉前1 d比较,P组和P+N组大鼠麻醉后1和7 d时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P0.05)。与C组比较,P组和P+N组大鼠麻醉后1和7 d时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P0.05)。与P组比较,P+N组大鼠麻醉后1和7 d时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P0.05)。2.Western blot结果:麻醉前1 d时,三组大鼠海马组织RIP1和RIP3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麻醉前1 d相比,P组和P+N组大鼠麻醉后1和7 d时RIP1和RIP3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C组比较,P组和P+N组大鼠麻醉后1和7 d时RIP1和RIP3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P组比较,P+N组大鼠麻醉后1和7 d时RIP1和RIP3蛋白表达下调(P0.05)。3.流式细胞术结果:麻醉前1 d时,三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胞浆钙离子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麻醉前1 d比较,P组和P+N组大鼠麻醉后1 d时胞浆钙离子浓度升高(P0.05)。与C组比较,P组和P+N组大鼠麻醉后1 d时胞浆钙离子浓度升高(P0.05)。与P组比较,P+N组大鼠麻醉后1 d时胞浆钙离子浓度降低(P0.05)。麻醉后7 d时,三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胞浆钙离子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4.HE染色结果:光镜下观察,麻醉前1 d时,三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基本正常。麻醉后1 d时,P组和P+N组大鼠椎体细胞排列紊乱、松散,边界模糊甚至消失,核固缩,P+N组损伤轻于P组。结论:程序性坏死部分参与了七氟醚诱导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七氟醚麻醉引起神经元细胞钙离子浓度升高有关。
【图文】:

程序性坏死在七氟醚诱导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三组大鼠麻醉后1d时Morris水迷宫轨迹图

程序性坏死在七氟醚诱导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三组大鼠各时间点逃避潜伏期Fig.2Theescapelatencyatdifferenttimepointsinthreegroups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6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思琴;方开云;蒋向平;刚绍鹏;马熠;彭林;何祥;;七氟醚麻醉对大鼠海马α4乙酰胆碱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8年02期

2 方松;余化霖;;Morris水迷宫实验中海马相关空间学习记忆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0年04期

3 杨琦,刘洁,崔泽实;荧光钙离子测定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意义及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05年09期



本文编号:2674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674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3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