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5-HT及VIP含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3-27 04:01

  本文关键词: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5-HT及VIP含量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中医在其辨证论治上独具优势。肝郁脾虚证是常见中医证型,采用痛泻要方治疗本病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目前实验研究缺乏公认的中医证型动物模型,成功建立中医肝郁脾虚证型IBS-D模型是治疗该疾病的首要前提;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痛泻要方治疗IBS-D有效,但缺乏深入的中医理论实验研究。本研究为中医证候模型的制备及痛泻要方治疗IBS-D提供实验支持,并进一步完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研究,为临床治疗选药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持。方法:选用健康SPF级SD大鼠120只,雌雄各半,8周龄,体重190±l0g。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抽取12只(雌雄各半)作为正常组(N);余下大鼠开始造模。结合吕红等、谭洁等描述的造模方法,采用慢性多因素不可预见性应激联合高脂高糖高热饮食、高温高湿环境建立起接近临床患者病症的中医肝郁脾虚IBS-D大鼠模型。选用大鼠一般状态及体重变化情况、粪便性状评分、痛阈值和肠道敏感性、敞箱行为评分以及糖水偏嗜度作为鉴定模型成功的标准。按照以上四项综合积分排序,选用符合标准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痛泻要方7天治疗组(T7)、双歧杆菌7天治疗组(B7)、痛泻要方14天治疗组(T14)、双歧杆菌14天治疗组(B14),每组12只(雌雄各半)。药物干预:N组、M组,每日均给予同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14天;T,组给予痛泻要方水煎液(7.5g/kg. d-1)灌胃,连续7天;B7组每日给予双歧杆菌混悬液(2×107CFU/ml.d-1)灌胃,连续7天;T14组给予痛泻要方水煎液(7.5g/kg. d-1)灌胃,连续14天;B14组每日给予双歧杆菌混悬液(2×107CFU/ml. d-1)灌胃,连续14天。样本取材及处理:治疗结束后,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心脏取血,3000r/10min离心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法测试血清5-HT和VIP的含量变化。实验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性分布,所得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性组间比较用LSD法,方差不齐时组间比较用DunnettT3法。结果:1、大鼠一般状态:大鼠造模前,其毛色光滑,反应迅速敏捷,精神佳,大便正常。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毛色欠光泽,甚至有竖毛、活动量减少、食欲减退、喜蜷缩、扎堆、反应迟缓,大便变软或不成形,肛门部或有粪便污物附着等。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药方组及双歧杆菌组大鼠一般状态均有较大的改善,食欲增强、活动力增加、反应相对灵敏,稀便减少或有成型。2、体重变化情况:(1)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体重增长有统计学差异(p=0.00,p0.05)。(2)7天治疗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p0.01),痛泻要方组及双歧杆菌组有统计学差异(p=0.04,0.02,p0.05);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组及双歧杆菌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痛泻要方组比较,双歧杆菌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14天治疗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p0.01),痛泻要方组及双歧杆菌组无统计学差异(p=0.06,0.07,p0.05);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组和双歧杆菌组体重增长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痛泻要方组比较,双歧杆菌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大鼠模型鉴定结果:(1)造模期间大鼠体重变化:造模14天以后,模型组体重增长缓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重开有统计学差异(p=0.02,p0.05);造模第28天,与正常组比较,各模型组大鼠体重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p0.01)。(2)大鼠粪便性状评分的变化:造模结束后,各模型组大鼠粪便性状积分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模型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3)大鼠痛阈值及肠道敏感性变化:造模结束后,各模型对照组大鼠痛阈值降低,肠道敏感性增高(p=0.0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4)敝箱实验评分结果:造模结束后,各模型组大鼠敞箱运动分值降低(p=0.00);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5)糖水偏嗜度变化:造模结束后,各模型组大鼠糖水摄取量降低(p=0.00);与正常组比较,糖水偏嗜度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4、大鼠血清5-HT及VIP含量的变化:(1)7天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血清5-HT、VIP的含量变化:正常组最低,模型组最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痛泻要方组及双歧杆菌组5-HT、VIP含量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组及双歧杆菌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痛泻要方组比较,双歧杆菌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14天结束后,各组大鼠血清5-HT、VIP含量变化:模型组最高,痛泻要方组和双歧杆菌组接近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5-HT、VIP含量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双歧杆菌组和痛泻要方组血清5-HT、VIP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痛泻要方组比较,双歧杆菌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联合高脂高糖高热饮食、高温高湿环境同步造模可以建立属于中医证型的肝郁脾虚IBS-D动物模型。通过痛泻要方治疗IBS-D“以方测证”,中医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有效。2、本实验研究发现,在治疗7天后,双歧杆菌组及痛泻要方组血清指标5-HT、VIP浓度值仍高于正常组水平,接近模型组水平;在第14天治疗后,痛泻要方组及双歧杆菌组血清指标5-HT、VIP浓度值接近正常组水平。提示中医痛泻要方及双歧杆菌治疗IBS-D有效。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 痛泻要方5羟色胺(5-HT) 血管活性肠肽(VIP)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85.5
【目录】:
  • 中文摘要2-5
  • Abstract5-9
  • 英文缩略词表9-12
  • 引言12-20
  • 1.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12-15
  • 1.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病理因素12-14
  • 1.2 西医对腹泻性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治疗14-15
  • 2.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研究15-20
  • 2.1 IBS-D的病因病机16-17
  • 2.2 IBS-D的临床研究17-18
  • 2.3 IBS-D的治法治则18-20
  • 材料与方法20-41
  • 1 实验材料20-24
  • 1.1 实验动物及饲料20
  • 1.2 实验药物与试剂20-22
  • 1.3 实验仪器设备22
  • 1.4 试剂配制22-23
  • 1.5 实验动物设施条件23
  • 1.6 实验平台23-24
  • 2 实验方法24-31
  • 2.1 大鼠动物模型24-28
  • 2.2 实验分组28-29
  • 2.3 给药方法29
  • 2.4 样本采集及处理29
  • 2.5 样本指标检测29-30
  • 2.6 数据统计方法30-31
  • 3 实验结果31-41
  • 3.1 IBS-D大鼠一般状态31
  • 3.2 IBS-D模型鉴定结果31-36
  • 3.3 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36-38
  • 3.4 血清指标检测38-41
  • 讨论41-48
  • 1 建立和评价IBS-D肝郁脾虚大鼠模型41-44
  • 1.1 以中医病因病机为背景建立的大鼠模型41-43
  • 1.2 本研究大鼠肝郁脾虚模型制备43-44
  • 2 中医对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44-45
  • 3 本实验研究实验室指标选择45-47
  • 3.1 五-羟色胺(5-HT)45-46
  • 3.2 血管活性肠肽(VIP)46-47
  • 4 肠易激综合征进一步的研究47-48
  • 结论48-49
  • 问题与展望49-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7
  • 附件57-67
  • 附件一:综述57-64
  • 参考文献61-64
  • 附件二:实验图片64-66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小霞;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年03期

2 马卫平;;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年07期

3 沈慧琴;陈礼华;;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年07期

4 黄沁;许尊贤;魏睦新;;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0例[J];江苏中医药;2008年01期

5 燕晓愿;杨崇河;刘稳;王丽娟;;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年05期

6 钱锋;卜平;;痛泻要方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年02期

7 季静岳;;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慢性腹泻3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年04期

8 刘丰;;痛泻要方倍用防风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J];中医学报;2013年11期

9 简弄根;龚光辉;;痛泻要方配合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4年05期

10 方善光;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捷虹;沈舒文;;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8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吴耀南;黄墩煌;;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5例临床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樊冬梅;;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玲玲;孙聪;;逍遥散合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A];第二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集[C];2012年

5 牛兴东;苏和;郭增元;;痛泻要方加味辨证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104例临床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辛增平;丁舸;;痛泻要方功用主治释疑[A];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学洁;许晓艳;王静;杨强;;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观察[A];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钦丹萍;康年松;;不同剂量痛泻要方对IBS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及肥大细胞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陈林晓;陈国增;陈林柯;;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性结肠炎68例[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汪自旺;汪小明;袁秀红;;葛根黄芩黄连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的临床体会[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白洁;痛泻要方治腹泻[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4年

2 国华;痛泻要方加味治急性肠炎[N];民族医药报;2005年

3 聊城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谷万里;谷越涛治疗肠道疾病的临床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4 北京高等中医药培训学校 张文义;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N];健康报;2013年

5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效佳[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陈志春;中药治腹泻 名方显神效[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7 王集 赵国贤;肠道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文智;微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胃肠激素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宝华;痛泻要方合四逆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罗莹;痛泻要方合香连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吴昕妍;痛泻要方联合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郑丽;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5-HT及VIP含量的影响[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罗文佑;痛泻要方加减治疗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微生态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朱艳君;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调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孙胜振;当归芍药散合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8 毛丽娟;痛泻要方对腹泻型IBS患者肠粘膜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孙福龙;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李桂华;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情志干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5-HT及VIP含量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69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2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