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17(1L-17)在咬合创伤及牙周炎大鼠实验模型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发布时间:2020-07-22 20:43
【摘要】:目的:分析咬合创伤伴牙周炎实验模型牙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在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以及其他病理组织改变情况,进一步明确咬合创伤与牙周炎以及IL-17与牙周炎的关系,为临床工作中疾病的治疗提供更理性的方法和实验依据。方法:选用购于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的三个月大的Wistar雄性大鼠120只,体重250-280g。清洁,良好的口腔卫生,没有口腔疾病,良好的咬合关系。随机将大鼠分为对照组(CG),咬合创伤组(OG),牙周炎组(PG),咬合创伤伴牙周炎组(OPG)四个组,30只大鼠为一组。再按照1d、3d、1w、2w、4w、6w将各组分成六小组,每组5只。对大鼠进行麻醉和消毒。麻醉是用100g/L浓度水合氯醛(3ml/Kg)腹腔注射,消毒是用1%碘酊和75%酒精消毒口腔的两侧黏膜。咬合创伤组(OG)每只大鼠用复合树脂光固化粘结长1-2mm,直径0.6mm的正畸方丝于左侧上颌第一磨牙牙合面中央。该组通过粘附一正畸方丝,使咬合面增高0.5-0.8mm,来创建咬合创伤。牙周炎组(PG)每只大鼠用直径0.2mm金属结扎丝来结扎左侧下颌第一磨牙,并尽量位于龈沟内。咬合创伤伴牙周炎组(OPG)每只大鼠用复合树脂光固化粘结长1-2mm,直径0.6mm的正畸方丝于左侧上颌第一磨牙牙合面中央,在左侧下颌第一磨牙龈沟内位置结扎直径0.2mm金属丝。对照组(CG)大鼠不做处理。所有的大鼠装在无病原体的笼子里,25摄氏度,湿度60%-70%,饲喂商业饲料。分别在第1d、3d、1w、2w、4w、6w将每组大鼠腹部注射10%水合氯醛进行麻醉,进行4%多聚甲醛的反心脏方向灌注,立即解剖左侧上颌下颌磨牙区的牙周组织。去除实验牙上结扎丝及影响材料。将组织用4%多聚甲醛溶液在4℃环境中固定48h,然后用10%EDTA溶液脱钙4W,然后进行包埋,取正中矢状面切片,厚度5μm。进行HE染色和IL-1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病理变化和IL-17阳性细胞数目及染色情况。对IL-1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用Image Pro-Plus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 HE染色结果1.1对照组对照组各小组间染色结果无明显差异。牙周膜纤维分布位置井然有序,可见排列整齐的成纤维细胞,其排列相平于纤维束长轴方向。牙周韧带的顶端与牙槽骨紧密相连。牙骨质平面光整,有扁平的成牙骨质细胞在牙骨质表面的牙周膜中。牙槽骨与牙周膜临界处表面平整,可见成骨细胞。在牙周膜和牙槽骨中可见血管,几乎没有血细胞在血管中。1.2实验组咬合创伤组(OG):1d组与对照组表现相似,牙周组织无明显改变。3d组实验磨牙症状较轻,牙周膜纤维组织排列紊乱,牙周膜毛细血管扩张,偶见多核巨细胞,可能是破骨细胞。1w组牙周膜纤维组织排列紊乱明显,破骨细胞位于牙槽骨表面。2w组牙周纤维更加紊乱,破骨细胞数目增加,骨吸收活动加强。4w组破骨细胞数目最多最活跃,出现明显骨吸收,结缔组织纤维变性溶解,病损程度达高峰。6w组与4W组比较,症状有所减轻。但仍可见破骨细胞。整个过程牙龈无较大变化。牙周炎组(PG):1d组实验磨牙症状较轻,可见牙周膜纤维组织排列紊乱。3d组实验磨牙牙周组织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结缔组织内可见少量炎细胞,上皮钉突增多变长,出现破骨细胞。1w组纤维结缔组织排列明显紊乱,有破骨细胞和骨吸收。2w组,实验牙牙槽骨骨吸收更加明显,骨吸收陷窝增大,破骨细胞数目增加,大量炎细胞浸润牙周组织,结缔组织纤维变性溶解,病损程度达高峰。4w组6w组病损程度逐渐减轻,破骨细胞数目减少,可见成骨细胞。咬合创伤伴牙周炎组(OPG):1d组实验磨牙牙周组织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纤维排列紊乱,结缔组织内可见少量炎细胞。3d组实验磨牙牙槽骨表面出现破骨细胞,纤维排列更加紊乱。1w组破骨细胞数目增多,血管扩张充血更加严重,炎细胞增多。2w组实验牙牙周结缔组织的基质及胶原纤维变性,溶解。破骨细胞明显增多,牙槽骨吸收破坏明显,病损程度达高峰。4w组6w组病损程度逐渐减轻,仍有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和炎细胞浸润结缔组织,牙槽骨破坏不再活跃,有的部位可有成骨细胞。2白细胞介素17(IL-17)免疫组化表达2.1对照组对照组各小组间染色结果无明显差异。大鼠的牙龈结缔组织固有层及牙周膜的成纤维细胞中有弱阳性表达。2.2实验组1d组中IL-17呈弱阳性表达,3d、1w组牙周组织中IL-17的阳性表达逐渐增强。牙周炎组和咬合创伤伴牙周炎组2W达到高峰,咬合创伤组4w组达到高峰,高峰期后的实验组中IL-17表达强度降低,但依然有较高表达。在每个实验组中,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IL-17的表达强度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将咬合创伤组(OG),牙周炎组(PG),咬合创伤伴牙周炎组(OPG)三个实验组中相同时间所对应的IL-17的阳性表达强度进行比较,咬合创伤伴牙周炎组(OPG)高于其他两组。3数据分析结果将OG组、PG组、OPG组染色结果分别与对照组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比较,均得出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是OG组与对照组在1d、3d组P0.05,无统计意义,在其他时间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G组与对照组在1d组P0.05,无统计意义,在其他时间组均有统计学意义。OPG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均为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将OG组、PG组、OPG组组内的各小组染色结果分别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比较,均得出P0.05,即OG组各小组间、PG组各小组间、OPG组各小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别比较OG组与OPG组、PG组与OPG组,均得出P0.05,即OG组与OPG组、PG组与OPG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是OG组与OPG组在3d、1w、2w组P0.05,有统计意义。PG组与OPG组在3d、1w、2w、4w组P0.05,有统计意义。结论:1 IL-17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与牙周组织破坏程度成正相关,IL-17在牙周炎中有一定作用,可能参与牙周组织的破坏。2咬合创伤对牙周组织造成损伤和破坏,可引起牙周疾病,并促进牙周炎的进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81.4;R-332
本文编号:2766316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81.4;R-3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琛蓉;赵川江;吴颖;;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白介素-17的检测[J];口腔医学;2010年03期
2 张旭;汪饶饶;徐远志;唐小山;尚光伟;;慢性牙周炎患者IL-17mRNA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3年09期
3 杨斯惠;钟良军;;TH17细胞与牙周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研究;2013年01期
4 林丹萍;王威栋;李璐;叶宇;孙颖;徐艳;;IL-17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RANKL表达的影响[J];口腔医学;2014年06期
本文编号:2766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76631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