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手术后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发布时间:2020-07-22 05:25
【摘要】:目的手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CPSP),是指由手术引起、继发于术后急性疼痛且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疼痛,又称作手术后慢性疼痛综合征。CPSP是一种发生率很高的术后并发症,严重阻碍了大量患者的术后恢复,对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本研究拟调查本地区CPSP的发生情况,掌握不同类型手术CPSP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影响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进一步根据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相关信息,找出CPSP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验证,为CPS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 方法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连续纳入2012年6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在我院行择期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手术后6月与患者本人取得联系,获得知情同意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CPSP发生情况〔有无手术部位或临近部位的疼痛,疼痛的部位、强度、性质和病程、受访前一周静息状态下最高和平均疼痛NRS(numerical rating scale)评分、运动状态下最高和平均疼痛NRS评分、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完成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Douleur Neuropathique4questionnaire,DN4量表)以评估疼痛是否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参考简明疼痛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BPI),从日常活动、情绪、行动、工作、人际关系、睡眠和生活乐趣等七方面对受访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疼痛对心理状态的影响〔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估受访者有无焦虑或抑郁状态〕。查阅电子病例资料和麻醉及术后镇痛信息数据库,采集已完成流行病学调查的受访者围术期病史信息。包括术前一般资料〔身高、体重、吸烟史、饮酒史、同部位手术史、其它部位手术史、术前手术部位疼痛、术前非手术部位疼痛、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中资料(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和术后资料〔术后急性疼痛程度(术后48h内平均静息疼痛NRS评分、术后48h内平均运动疼痛NRS评分)、切口感染、术后住院日〕。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或率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对CPSP发生具有显著性影响的自变量,对筛选出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预测CPSP发生的独立因素,建立CPSP风险预测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curve,AUC),验证该模型的临床预测能力,根据ROC截点计算预测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共有3110例受访者资料纳入统计分析。术后6月CPSP总体发生率为29.6%,以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率最高为45.7%,开胸手术患者为44.5%,脊柱手术患者为42.6%。静息状态下,开胸手术患者疼痛最为剧烈,而运动状态下,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最为剧烈。CPSP以轻度疼痛为主,占CPSP患者总数的71.3%。有24.6%的CPSP患者为中度疼痛,4.1%的患者为重度疼痛。在CPSP患者中,有20.8%使用了镇痛药物治疗。23.6%的CPSP患者疼痛性质符合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点。CPSP对患者的日常活动、情绪和生活乐趣影响较为明显,随着疼痛程度加重CPSP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显著。在CPSP患者中,处于焦虑状态者比例达30.3%,同时也有24.4%的患者存在抑郁状态。随着疼痛程度的加重,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均逐渐增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6月发生CPSP的危险因素为:年纪较轻、女性、BMI较高、无配偶、有吸烟史、有饮酒史、术前手术部位疼痛、腹股沟疝修补术、手术时间较长、术后48h内平均静息和运动疼痛评分较高、切口感染和术后住院日较长。而职业、文化程度、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同部位手术史、其它部位手术史、术前其它部位疼痛、ASA分级、麻醉方式等因素与术后6月CPSP的发生无明显关系。术后6月CPSP的预测模型为:Logit P=-3.597-0.166*年龄-0.58*性别+0.332*BMI分级+0.311*配偶+0.512*吸烟史+0.473*饮酒史+0.702*术前手术部位疼痛+A*手术类型+0.476*手术时间+0.281*术后48h内静息疼痛VAS+0.367*术后48h内运动疼痛VAS+0.804*切口感染+0.209*术后住院日。该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6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733~0.801,正确诊断指数最高为0.418,对应敏感度为65.0%,对应特异度为76.8%,提示对CPSP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结论(1)CPSP是各种类型手术后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并发症。(2)术后6月发生的CPSP以轻度疼痛为主,但仍有少部分患者为中重度疼痛。(3)CPSP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均有明显的不良影响.(4)术后6月发生CPSP的危险因素为:年纪较轻、女性、BMI较高、无配偶、有吸烟史、有饮酒史、术前手术部位疼痛、腹股沟疝修补术、手术时间较长、术后48h内平均静息和运动疼痛评分较高、切口感染和术后住院日较长。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14.1
【图文】:

曲线,预测模型,建模,ROC曲线


图 2.1 CPSP 预测模型的 ROC 曲线(建模亚库)Figure 2.1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 curve for the final rimodel (evaluation set)

ROC曲线,预测模型,ROC曲线,建模


图 2.1 CPSP 预测模型的 ROC 曲线(建模亚库)Figure 2.1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 curve for the final rodel (evaluation set)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建华,丁振华;慢性疼痛的评估和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5年17期

2 Konijnenberg A.Y.;Uiterwaal C.S.P.M.;Kimpen J.L.L.;E.R. De Graeff-Meeder;郭战宏;;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对儿童患者日常生活的实质性影响[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5年10期

3 ;关于慢性疼痛(2)[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2期

4 魏训科;;1091例慢性疼痛治疗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11期

5 杨邦祥;肖红;解蓉;刘慧;;咪氮平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J];华西药学杂志;2006年04期

6 马玲;倪家骧;;慢性疼痛与抑郁症状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年11期

7 何睿林;蒋宗滨;;老年人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年23期

8 孙来保;魏明;刘松;汪卫兵;;射频应用于慢性疼痛治疗的机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9 张文祥;倪家骧;;慢性疼痛与抑郁焦虑关系的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09年12期

10 袁广琪;;慢性疼痛对老年人的影响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英;;慢性疼痛康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A];中国医师协会第二届康复医学论坛、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会议、北京康复医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詹淑琴;;慢性疼痛与睡眠[A];第五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3 吕凯敏;;分娩后慢性疼痛的前瞻性研究[A];第十五次长江流域麻醉学学术年会暨2010年中南六省麻醉学学术年会暨2010年湖北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戴红;;慢性疼痛的机制和处理原则[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三次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5 赵艳鸿;高长明;赵玉姝;谢志浩;贾锐;贾振富;潘德金;王军;;慢性疼痛的心理学研究现状[A];全国软组织疼痛微创技术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陆建华;;慢性疼痛的综合评估和处理[A];江苏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四次肿瘤学术研讨会暨无锡市妇产科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蒋宗滨;;慢性疼痛的“绿色治疗”[A];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8 乐嘉正;;警觉、治愈慢性疼痛(摘要)[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9 崔庆凌;;运动系统慢性疼痛病人的心理变化及对策[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俞卫锋;;慢性疼痛的基因治疗我们研究现状[A];2008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康健;老年人慢性疼痛的处理[N];卫生与生活报;2005年

2 陈玉芳;对付慢性疼痛十条建议[N];大众卫生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项铮;治疗慢性疼痛有新招[N];科技日报;2007年

4 白毅;首个亚太区慢性疼痛缓解宣言发布[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朱本浩;慢性疼痛 心灵的呻吟[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主任医师 何农;慢性疼痛为何用抗郁药[N];健康报;2008年

7 北京 王保国 (主任医师) 苏晗;慢性疼痛也是一种疾病[N];家庭医生报;2008年

8 记者 郑晓春;以发现与慢性疼痛有关基因[N];科技日报;2010年

9 谢晓敏;慢性疼痛让人“衰老”[N];大众卫生报;2009年

10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主任护师 李国宏 整理 程守勤;慢性疼痛巧护理[N];大众卫生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啸天;老年慢性疼痛心理因素的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金菊英;手术后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3 李乐之;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心理和生理因素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李敏娜;慢性疼痛对神经系统microRNA表达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5 李响;基于生物信息技术的慢性疼痛致病基因分析与表达验证[D];中南大学;2013年

6 刘岳鹏;脊髓ephrinB-EphB信号通路在慢性疼痛和吗啡耐受/戒断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7 刘衔华;慢性疼痛患者的自传体记忆提取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晓洁;团体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在慢性疼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魏萌;社区老年人慢性疼痛体验及其对日常生活影响的相关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3 辛程;中文版简易慢性疼痛接受问卷在老年患者中的评价与应用[D];辽宁医学院;2014年

4 朱宇;杭州市小营街道居民急慢性疼痛情况调查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5 冯晨秋;老年慢性疼痛患者个体依恋模式对疼痛调适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3年

6 杨新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疼痛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D];广州医学院;2011年

7 张瑷琳;慢性疼痛患者抑郁依恋模型的构建[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8 曹雪梅;针刺治疗慢性疼痛所致抑郁症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郭婷;社区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10 王松;慢性疼痛患者伴发焦虑抑郁调查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65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765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0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