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利多卡因抑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超极化激活电流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1 09:16
【摘要】:目的:利多卡因是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药之一,广泛应用于局部麻醉及疼痛的治疗。近年来,一些研究报告指出除钠离子通道外,利多卡因也可阻断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通道(hyperpolarization 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s,HCN)。脊髓背角II层即胶状质区(substantia gelatinosa,SG),是痛觉传递与整合的“闸门”。其内分布介导超极化激活电流(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urrent,Ih)的HCN通道。利多卡因对大鼠SG神经元的HCN通道的具体作用目前仍不清楚。因此,我们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探讨了利多卡因对大鼠SG神经元Ih及放电的作用,以期揭示利多卡因麻醉镇痛的另一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5周龄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乌拉坦麻醉后,立即进行心脏灌流(解剖液),再以腰骶膨大为中心分离出腰1-骶3段脊髓。用振动切片机切取300μm厚的脊髓纵切片,以SG区神经元为研究对象,运用电生理技术探讨利多卡因对其Ih以及放电的作用。结果:1.约56%的SG神经元在接受超极化刺激后可诱发出内向电流,且能被Ih特异性阻断剂ZD7288显著阻断;2.利多卡因可减少SG神经元Ih振幅,其效应快速、可逆且呈剂量依赖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80μM。且相同剂量的利多卡因对同一神经元的第二次抑制作用与第一次作用无统计学差异;3.在钠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存在下,利多卡因仍能抑制SG神经元Ih,其效应与单用利多卡因的抑制效应相比,无统计学差异;4.利多卡因使SG神经元Ih激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移动,同时减少Ih电流密度,延长Ih的时间常数;5.利多卡因使SG神经元Ih反转电位向负方向移动;6.利多卡因减少SG神经元动作电位及去极化反跳的放电频率,延长去极化反跳首发放电的潜伏期,同时增大SG神经元的静息膜电位以及输入电阻。结论:利多卡因可迅速、可逆、剂量依赖性地抑制SG神经元的Ih电流,并进一步抑制SG神经元的放电,降低其兴奋性。提示作用于SG神经元的Ih可能是利多卡因参与疼痛调控的另一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14
【图文】:

过程图,过程,脊髓,玻璃微电极


图 2.1 脊髓横切片的制备过程2.4 电极的制备选用世界精密仪器商贸有限公司(WPI)生产的硼硅酸盐薄壁玻璃微电极(其内径为 1.12 mm,外径为 1.5mm)用于实验。用微电极拉制仪将玻璃微电极拉制成两根等长的记录电极,其拉制参数为:HEAT 517,PULL0,VEL35,TIME 250。记录电极充灌电极内液后,将其尖端阻抗控制于 3-5 MΩ 之间。2.5 电生理记录2.5.1 电生理记录前准备打开电生理仪器,将灌流液 ACSF 持续充氧(95% O2+ 5% CO2)并持续向记录槽灌流(速度约为 2-4 ml/min)。将孵育后的脊髓切片移入容积约为 0.5 ml的电生理记录浴槽内,取铂金丝盖网轻轻压住脊髓切片,防止其移动。正式电生理记录开始前至少稳定灌流 5 min,以便去除脊髓切片表面的受损细胞碎片及

标尺,神经元形态,神经元


14图 3.1 SG 神经元 Ih 的电生理特性:A:a:低倍镜下,SG 区呈半透明状,标尺为 50 μm;b高倍镜下 SG 区神经元形态, 标尺为 20 μm。B:a-b:ZD7288 用药前后 Ih(a 上图为 Ih 的激活方案);c:ZD7288 用药前后的 Ih 重合曲线(-130 mV);d:ZD7288 用药前后的 I振幅比较。*P < 0.05;**P < 0.01;***P < 0.001;n.s.:无统计学意义。(下图同)

利多卡因,洗脱,神经元,第二次


3.2 利多卡因可逆性抑制大鼠 SG 神经元 Ih为了观察利多卡因对 SG 神经元 Ih 的作用,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完成封接,破膜并稳定数分钟后,同样给予上述超极化刺激激活 Ih,以给药前的 Ih 振幅作为对照组,其振幅的平均值为 146 ±22 pA。如图 3.2 所示,利多卡因 100 μM 灌流 4 min 后,Ih 振幅逐渐减小,在给药 2-4 min 后降至最低,达 68 ±17 pA,为给药前的 44 ±5%(n = 6,P = 0.007)。在给药结束以 ACSF 洗脱后 5 - 6 min Ih振幅逐渐上升,洗脱 10 - 15 min 后可恢复至 143 ±23 pA,为用药前对照组的 97±1%(P = 0.911)。为了观察 Ih 对利多卡因的作用是否存在脱敏现象,在以 ACSF 洗脱利多卡因对 Ih 的抑制作用,Ih 振幅恢复至用药前水平后,同一神经元上,我们以同样剂量的利多卡因进行再次灌流,观察第二次灌流利多卡因对 SG 神经元 Ih 的效应。如图 3.2 所示,利多卡因 100 μM 再次灌流 4 min 后仍能抑制 Ih,其振幅从洗脱后的 143 ±23 pA 降至 68 ±16 pA,为用药前的 46 ±6%(n = 6,P = 0.009)。两次用药后,Ih 振幅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 = 0.976)(如图 3.2D)。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文奇;张巍;柴益民;;利多卡因对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年02期

2 王维蓁,吴新民;利多卡因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的作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年10期

3 徐懋;高峰;郭向阳;;利多卡因后处理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年01期

4 马传新 ,岳旺;利多卡因对电点燃模型的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年04期

5 赵光东,王骅丽,宋忆菊,冯霞;桃核承气汤对利多卡因毒性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2期

6 ;加拿大警示2%利多卡因凝胶婴幼儿严重副作用的潜在风险[J];上海医药;2016年23期

7 姜丽;;碧兰麻与利多卡因对牙体牙髓病患者的麻醉效果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16年22期

8 郑红珍;;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应用于绝经后妇女取环的效果评价[J];北方药学;2016年12期

9 张彦玲;;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在绝经后妇女取环术的临床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84期

10 杨琴;;利多卡因在球结膜下注射中的应用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6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樝;欧册华;黎昌强;陈德宇;;静脉利多卡因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郭世梁;顾群;董倩;朱敏;葛久禹;;阿替卡因与利多卡因在磨牙牙髓治疗中麻醉效果的比较[A];全国第八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徐慧琴;俞凤;高世明;;利多卡因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附33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4 伍锟;季龙振;;利多卡因中药联合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5 王成华;尹春阳;张国辉;;利多卡因联合硝酸甘油预防女性桡动脉痉挛的临床观察[A];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2016年

6 税典奎;谢胜;陈峭;张云波;;指针疗法联合利多卡因治疗顽固性呃逆46例临床观察[A];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刘德义;侯加法;周刚;付小伟;;气相色谱法测定犬血浆中的利多卡因和布吡卡因[A];全国兽医外科学第13次学术研讨会、小动物医学第1次学术研讨会暨奶牛疾病第3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保华;宋敏;;利多卡因穴封治疗脑卒中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A];中国特种针法应用与针灸临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余小平;;高效液相法测定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中盐酸利多卡因的含量[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七卷(药学分卷Ⅱ)[C];2005年

10 钱茂华;施勇;汪晓雷;管沛;;利多卡因抗顺铂耳毒性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书权;曲安舒松的临床应用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1年

2 傅德明;利多卡因可减轻人流术痛苦[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付德明;利多卡因治眩晕[N];健康报;2002年

4 李春菊;利多卡因临床新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风铃;利多卡因皮肤贴片有望改善糖尿病患者疼痛[N];医药经济报;2004年

6 李兆武;利多卡因、复方丹参合液治疗眩晕[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7 浙江省永嘉县乌牛医院外科 夏利荣;利多卡因致过敏性休克2例[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8 邵成泉 赵梦泉;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利多卡因与654-2治疗眩晕症[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9 江春;利多卡因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N];医药经济报;2008年

10 副教授 魏开敏;静注利多卡因可控制梅尼埃病发作[N];大众卫生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志强;TASK-3通道涉及麻醉药对卵巢癌生长和转移不同影响及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王丽霞;利多卡因对哮喘小鼠肺部炎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3 莫峰波;线粒体途径在利多卡因诱导人骨肉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4 糜菁熠;颈7不同方式切断对神经元影响及利多卡因对其保护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李成文;利多卡因心肌保护作用与一氧化氮关系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6 杨希革;右美托咪啶预注对利多卡因心脏毒性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邹小华;利多卡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冷福建;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徐四七;右美托咪定联合利多卡因静脉输注对全麻下子宫切除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及其炎症因子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10 杨朝晖;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利多卡因体内外干预关节软骨的生物学效应[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涛;利多卡因抑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超极化激活电流的作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2 马传新;利多卡因对点燃模型的作用[D];青岛大学;2003年

3 陈西论;利多卡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9年

4 周广义;利多卡因及其盐酸盐的固—液相平衡及晶习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姜兰芳;静脉给予利多卡因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的影响[D];宁夏医科大学;2019年

6 陈彩苹;复合利多卡因时舒芬太尼全身麻醉诱导合适剂量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8年

7 朱振浩;静脉利多卡因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8年

8 万孟宁;利多卡因、右美托咪定对患者血清S100β蛋白、NSE含量及脑氧供需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9 林省委;利多卡因对LPS刺激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糖酵解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10 董金春;右美托咪定联合利多卡因静脉输注对全麻下子宫切除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77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777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e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