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

发布时间:2020-08-17 09:55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6月在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就诊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2例。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和选择性脑灌注下行升主动脉、主动脉全弓置换和象鼻子支架植入术(孙氏手术)。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8岁-65岁之间。将患者随机分为分离组(P组,n=16)和对照组(C组,n=16)。分离组在麻醉诱导后至全身肝素化前行自体血小板分离术及术中自体血回收,对照组只进行术中自体血回收。于麻醉诱导后(T1)、CPB前(T2)、关胸前(T3)、术后24h(T4)和术后48h(T5)各时点中心静脉抽血检测血红蛋白、游离血红蛋白、血小板数、红细胞数、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等,抽取动脉血检测动脉肺泡氧分压差;记录麻醉诱导后和关胸前的ACT、凝血四项和血栓弹力图的值,记录术中和术后输血量,术后48h引流量、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低氧血症发生率、血液透析率、再次开胸率和脑卒中发生率。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后并行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分离组采血情况:分离组的总采血量(1457±231)ml,自体贫血小板血浆(710±170)ml,自体富血小板血浆(105±29)ml,自体浓缩红细胞(600±121)ml;(3)两组患者的术中的异体血使用情况:分离组使用的异体红细胞和血小板较对照组少(P0.05),两组的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自体洗涤红细胞的使用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异体血使用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患者的游离血红蛋白和动脉肺泡氧分压差在T4和T5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血红蛋白和炎症因子在T1-T5无明显差异。(5)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和关胸前的ACT、凝血四项和血栓弹力图的值无明显差异(P0.05)。(6)分离组术后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分离组的血液透析率较对照组少(P0.05),低氧血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少(P0.05);两组患者的48h胸腔引流量、术后脑卒中和再次开胸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自体血小板分离术能保护血小板功能,减少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术中异体血使用量。自体血分离技术不影响患者术中凝血功能。自体血小板分离术能减少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血液透析率明显降低。自体血小板分离术能降低术后动脉肺泡氧分压差,改善术后肺部氧合情况,患者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缩短。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65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白鹏;;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10期

2 赵玉彤;;不典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早期诊断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9年08期

3 宁兰兰;刘超;欧玉琼;魏宜霖;刘玉琼;;急性主动脉夹层85例临床分析及其心电图表现特点[J];广州医药;2019年05期

4 陈俊红;王宁;;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措施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年06期

5 胡松花;;急性主动脉夹层研究进展[J];智慧健康;2018年25期

6 何平杰;叶峰;傅安;;急性主动脉夹层40例诊治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6年11期

7 程怡;马志高;金沐;侯思雨;王岳锋;马月华;王嵘;程卫平;卢家凯;;急性主动脉夹层体外循环期间应用50%氙气静态膨肺对炎性反应的影响[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6年12期

8 刘姗姗;杨萌萌;郭莎莎;;强化护理对急性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年21期

9 王海艳;朱正炎;;58例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特征及误诊分析[J];海南医学;2016年05期

10 林培容;金沐;马志高;侯思雨;王跃峰;马月华;卢家凯;程卫平;;乌司他丁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术期氧自由基的影响[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尚云波;孙海燕;;急性主动脉夹层64例急诊诊治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尹燕涛;;急性主动脉夹层16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胡北;孙诚;何楷然;陈胜龙;甄享凡;吕波;曾红科;;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急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田礼义;;急性主动脉夹层35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由田;;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和误诊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程蕴琳;;急性主动脉夹层[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彭文;柴湘平;;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标记物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周玲;;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现状的回顾性分析[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6年

9 薛渊;顾国嵘;姚晨玲;沈洪;陶振钢;栾骁;邓至;施东伟;童朝阳;;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筛查中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王曼;杨艳敏;高鑫;朱俊;赵新然;崔锦刚;;佩尔注射液在急性主动脉夹层降压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朱兴忠;甘州科技创新硕果满枝[N];张掖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焦晓宁;心血管杂交手术优势明显[N];健康报;2016年

3 本报记者 杨金伟;这扇“门”坏了,与其换不如修[N];健康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静;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宋卫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分析及其与Ⅱ型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联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3 王伟光;国人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及其与FBN1基因关联性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4 乔平;931例主动脉夹层十年回顾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黄毕;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分子机制研究与预后评价[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田力;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因素和候选诊断生物标志物[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雪敏;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氧合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2 张莉;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D];南华大学;2019年

3 徐彦娣;409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9年

4 迪里夏提·斯提;急性主动脉夹层中反复疼痛的发生率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18年

5 杨璐;MicroRNA-21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分析[D];南华大学;2018年

6 张大勇;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7 韦勤将;桂西地区急性主动脉夹层致病相关危险因素及诊治10年变迁[D];右江民族医学院;2018年

8 陆政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比值与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8年

9 段现利;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和预警模型构建[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10 程宝山;27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点和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95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795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7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