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树突状细胞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7-04-02 05:14

  本文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Z(造模组)、F(缝线组)、D(对照组)三组,每组40只。上述三组予以不同的实验处理,Z组将末端回肠、盲肠行侧侧吻合术,形成盲肠-末端回肠反流模型,F组于末端回肠、盲肠处仅作缝线手术,制造与Z组相似的损伤,D组仅行常规腹腔麻醉。术后2周、8周每组随机抽取20只SD大鼠,脱颈处死,取末端回肠组织肉眼观察并进行炎症评分,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及予以镜下炎症评分,免疫组化检测CD1a、CD8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下观察DC的形态特征。结果:1.末端回肠组织肉眼观察及镜下观察术后2周,Z组、F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炎症改变,黏膜充血水肿,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两组炎症评分均较D组高(P0.05);术后8周,Z组可见典型慢性炎症改变,炎症累及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肠壁增厚,绒毛结构不清,腺体减少或消失,淋巴滤泡增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而f组、d组未见明显炎性改变,z炎症评分较f组、d组高(p0.05)。2.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dc的形态d组2周、8周时可见一些dc,细胞体积较小、近似圆型,突起短少,胞质密度低,细胞器数目较少,含较多囊泡状结构,胞核外形不规则,表面可见凹陷,染色质淡,可见核仁,具有未成熟dc的形态特征。z组2周、8周时dc数目明显增多,细胞体较大,形状不规则,细胞表面树枝样突起增多、增长,胞浆内可见大量的细胞器,囊泡状结构少,胞核形态多样,位于细胞的一侧,可见清晰的核膜,胞核异染色质增粗,具有成熟dc的形态特征。3.末端回肠组织cd1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三组sd大鼠末端回肠组织中cd1a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均阳性表达。术后2周,三组sd大鼠末端回肠组织cd1a阳性细胞浸润密度进行比较,总体来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组最高,f组其次,d组最低;术后8周,z组cd1a阳性细胞浸润密度最高,较f组、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组较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组2、8周时,炎症评分1-4分组、4-8分组、8-13分组三组黏膜中cd1a阳性细胞浸润密度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8-13分组最高,且cd1a的表达水平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4.末端回肠组织cd83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显示z组、f组SD大鼠CD83阳性表达,呈棕黄色,主要位于黏膜及膜下层,D组弱表达或不表达。术后2周,Z组、F组CD83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上述两组CD83阳性细胞浸润密度较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Z组最高;术后8周,Z组CD83阳性细胞浸润密度最高,较F组、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组较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组2周、8周时,炎症评分1-4分组、4-8分组、8-13分组三组黏膜中CD83的阳性细胞浸润密度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高于D组,且CD83的表达水平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结论:1.ETI中DC的形态、结构由未成熟型向成熟型转变,可能与抗原摄取、呈递功能有关。2.ETI黏膜中CD1a+DC、CD83+DC明显增多,且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3.DC形态、结构、功能的改变,提示它参与了ETI的发病,可能与激活肠道免疫系统有关。
【关键词】:末端回肠炎 树突状细胞 透射电子显微镜 CD1a CD83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4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0
  • 英文缩略词表10-12
  • 第1章 前言12-14
  • 第2章 研究方法14-22
  •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14-16
  • 2.2 实验技术路线16-17
  • 2.3 实验方法17-22
  • 第3章 实验结果22-34
  • 第4章 讨论34-40
  • 第5章 结论40-42
  • 参考文献42-48
  • 综述 树突状细胞发育与迁移机制的研究进展48-56
  • 参考文献52-56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56-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云岭;邱竞;晏正光;陈昊炜;欧仕洪;肖祖斌;欧阳志和;;末端回肠炎的影像学诊断[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年12期

2 刘程欣,李强;急性末端回肠炎与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征象比较及X线表现[J];黑龙江医药科学;1999年05期

3 周国华;胡咏;秦稳;;双歧杆菌干预对实验性末端回肠炎肠上皮细胞Toll样受体2和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年05期

4 周国华;苏利国;张晖;王为;周红宇;;IL-10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年05期

5 喻芬;;急性末端回肠炎的X线诊断[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7年04期

6 刘滢;B超诊断局限性末端回肠炎1例[J];宁夏医学杂志;1999年07期

7 王为;周国华;冷明芳;周红宇;陈叶青;;集合淋巴结淋巴细胞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0年03期

8 周国华;秦稳;胡咏;;TLR2、TLR4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1年05期

9 贾贵清;王宏;楼炎波;张贵祥;伍晓汀;;胃癌术后化疗致急性末端回肠炎及阑尾炎1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年08期

10 周国华;王为;秦稳;胡咏;;双歧杆菌对末端回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毅;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与末端回肠炎关系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2 王赛;树突状细胞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D];南华大学;2016年

3 颜君;Toll样受体2、4及髓样分化因子88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D];南华大学;2013年

4 王为;实验性末端回肠炎集合淋巴结及其淋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5 匡卫国;肥大细胞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D];南华大学;2013年

6 秦稳;TLR2和TLR4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D];南华大学;2011年

7 胡咏;双歧杆菌对实验性末端回肠炎的保护作用及肠上皮细胞TLR2、TLR4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1年

8 王丽姣;巴柳氮钠对实验性末端回肠炎的防治作用及肠上皮细胞TLR2、TLR4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2年

9 文慧;MUC2、MUC3在实验性急性末端回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D];南华大学;2015年

10 唐齐林;TNF-a、IL-6在实验性急性末端回肠炎中的表达[D];南华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1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81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b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