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加速度暴露影响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愈合的黏膜血流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6 15:15
本文关键词:正加速度暴露影响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愈合的黏膜血流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其中胃溃疡占整体的25%左右,它的发生和愈合是多种因素如胃酸的分泌、H.pylori感染、胃肠肽的作用、药物干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关飞行员疾病谱的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病是飞行人员中发病率和复发率较高的慢性病之一,这与飞行员暴露于高加速度、高低温、低氧等特殊的工作环境,合并超强度的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的工作性质有关。飞行员高空飞行时,必然会受到加速度的作用,加速度条件下溃疡极易发生出血、穿孔,对飞行安全造成威胁。其中,正加速度(Positive acceleration,+Gz)暴露时,飞行员受到方向由头部指向足的惯性离心力作用,使器官变形、移位,血液发生惯性转移和重新分布,同时会激发肾上腺系统而影响胃肠激素的分泌及炎症介质的释放。本课题的前期实验证明,+Gz条件下,大鼠胃黏膜中胃泌素、生长抑素、表皮生长因子及血液中前列腺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一氧化氮等物质的含量发生改变,从而加重胃黏膜损伤,影响溃疡的愈合,这为本实验研究+Gz暴露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愈合的影响及相关胃黏膜血流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实验通过乙酸烧灼法制备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模型,利用动物离心机模拟+Gz暴露,研究不同+Gz暴露后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胃标本的肉眼观察特点、溃疡周围组织的病理特征、胃溃疡的面积大小,检测胃黏膜血流量(Gastric mucosal blood flow,GMBF)、胃黏膜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m RNA及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内皮素(endothelin,ET)的含量变化情况,探讨不同+Gz暴露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愈合的影响及相关黏膜血流和可能的分子机制,为飞行员消化性溃疡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实验中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分别标记为a、b、c、d、e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假手术组(仅麻醉后打开腹腔,不诱导溃疡形成)、对c、d、e组大鼠采用乙酸烧灼法建立胃溃疡模型,造模3d后加速度处理大鼠,c组地面捆绑(相当于+1gz恒速暴露)5mins,d组+5gz值旋转5mins,e组+10gz旋转5mins,隔日1次,共4次.1周后麻醉大鼠,进行取样及检测,检测结果显示:1不同+gz暴露后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胃标本肉眼观察特点及病理特征肉眼观察+gz暴露后大鼠胃组织特点,a、b组大鼠胃黏膜组织肉眼观察光滑、完整;而c、d、e组大鼠胃窦小弯侧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病灶,d、e组溃疡表面覆有白苔,且e组胃黏膜伴有糜烂。然后对相应各组大鼠胃溃疡周围组织标本按常规方法制备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胃组织的病理特征,除a、b组无异常外,其余各组大鼠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胃黏膜变薄、腺体数目减少等表现,予+gz处理后,d组腺体排列不规则伴明显扩张,且e组表现程度较d组更严重,结果说明+gz暴露会加重胃粘膜炎症反应及粘膜损伤,随着+gz值的增加损害程度更为显著。2不同+gz暴露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面积大小的影响用游标卡尺测量溃疡面积大小,a、b组无溃疡形成,与c组相比,d、e组溃疡面积明显增大(p0.01),且随着+gz值的升高e组溃疡面积更大,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随着+gz值的增大,溃疡面积越大,这与上述肉眼观察及病理特征结果相一致,共同说明了持续反复+gz暴露会加重大鼠胃黏膜损害,导致溃疡愈合延迟,且损伤程度与暴露+gz值有关。3不同+gz暴露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gmbf的影响及其与溃疡面积的相关性用moorvms-ldf2型激光多谱勒血流仪测定gmbf的大小,a组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造模后的c组gmbf较b组明显降低(p0.01),受加速度暴露后的d、e组gmbf显著低于c组(p0.01),且e组gmbf较d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实验对大鼠胃溃疡面积大小和gmbf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r=-0.928,p0.05)。表明+gz暴露会导致gmbf降低,+gz条件下gmbf量的变化与模型大鼠的溃疡愈合密切相关。4不同+gz暴露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cgrp-mrna表达的影响用rt-pcr的方法检测胃黏膜中cgrp-mrna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由相对定量2-ΔΔct表示,b组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与b组比较,造模后的c组胃粘膜cgrp-mrna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gz处理后,d、e组较c组则明显降低(p0.01),且e组下降更显著(p0.01)。说明+gz暴露可导致黏膜中cgrpmrna含量的减少,这可能是+gz条件下粘膜血流量降低及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的原因之一,从而影响溃疡的愈合。5不同+gz暴露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血清中no、et含量的影响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no的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et的含量。a组血清中no、et与b组no、e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模后的c组与b组相比,no含量减少,而et含量升高(p0.01),而+gz处理后,与c组比较,d组no明显升高(p0.01),et降低(p0.05),e组与d组比较,no含量下降,对应et含量升高,差异显著(p0.01)。结果显示,+gz暴露后血清中no、et的含量发生不同规律性的变化,但二者的变化趋势对机体产生的效应与上述cgrpmrna含量的变化相对一致,cgrp、no、et三者是较强的血管活性物质,实验中+gz处理后大鼠胃黏膜血流量明显降低,考虑可能与+gz作用下三者含量的变化及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综上所述,+gz会导致溃疡愈合延迟,影响溃疡愈合的质量,且低剂量+gz作用时对机体的影响较小,随着+gz值的增加,对溃疡愈合的影响越大,其机制考虑与+gz作用下胃黏膜血流量的减少,黏膜cgrp-mrna含量降低及血清中no、et的含量变化有关。这为飞行员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从血供方面提供理论依据,给临床工作者以新的启示,对于溃疡病飞行员,在常规用药的同时,可考虑应用增加胃黏膜血流的药物,恢复黏膜的正常血供,将有助于溃疡的愈合,减少短期内复发的可能性。
【关键词】:正加速度 消化性胃溃疡 溃疡愈合质量 胃黏膜血流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m RNA 一氧化氮 内皮素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73.1
【目录】:
- 中文摘要5-9
- 英文摘要9-14
- 英文缩写14-15
- 前言15-17
- 材料和方法17-23
- 结果23-26
- 附图26-32
- 附表32-34
- 讨论34-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50
- 综述50-62
- 参考文献58-62
- 致谢62-63
- 个人简历63-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楚瑞阁;郑林华;谢斌;张小萍;;情志影响消化性溃疡愈合质量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08年02期
2 王天华;王璐文;潘晓玲;;飞行员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正常参考区间建立[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年10期
3 高和,宁波,王新宴,王U
本文编号:348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34865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