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龟羚帕安丸对帕金森病大鼠血清中SOD、MDA、T-AOC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1 15:11

  本文关键词:龟羚帕安丸对帕金森病大鼠血清中SOD、MDA、T-AOC影响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变化以了解龟羚帕安丸对帕金森病大鼠症状的治疗效果;通过研究龟羚帕安丸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血清中SOD、MDA、T-AOC含量的影响,探讨龟羚帕安丸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将无旋转行为的大鼠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实验组采用以下方法造模:①麻醉:使用水合氯醛给予腹腔注射麻醉;②大鼠脑立体定位仪定位:以严格颅平位定位;确定手术部位,给予常规消毒、备皮;沿正中线切开头皮、剥去骨膜、暴露出前后囟,确定左侧黑质致密部位置,用牙科钻小心缓慢钻透颅骨,至预定位置。③微量进样器注射:按确定好的坐标位置进针,到达预定深度后注入8μg6-OHDA;留针30min;退针。用牙科胶覆盖钻孔,常规缝合伤口;④连续3天腹腔注射10万u/kg青霉素以预防术后感染。(参照周厚广等造模方法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注射含0.2g/L抗坏血酸的等量生理盐水,其余条件与过程与造模组完全相同。实验组、假手术组大鼠术后在相同条件下常规饲养,术后第28天应用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为诱导剂进行行为检测,需注意观察是否伴有头偏斜、震颤、活动迟缓等异常行为。经反复行为检测,记录观测数据,取平均值。将造模成功的PD模型大鼠随机区组分为模型对照组(简称模型组)、美多芭组和龟羚帕安丸大、中、小剂量组。美多芭组按26.04mg/kg/d给药;龟羚帕安丸大剂量组按3.75g/kg/d给药;中剂量按1.87g/kg/d给药;小剂量组按0.93g/kg/d给药。假手术组、模型组在与药物干预组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常规饲养。给药1天2次,共30天。造模前3天、造模成功第28、29、30天、药物干预后第28、29、30天分别连续多次分时间段观察大鼠行为情况,进行记录。末次喂养24h后,断头处死大鼠,取血2ml,注入试管中,分离血清。SOD活性测定用WST法、MDA含量测定用TBA法、T-AOC活性用Fe3+还原法,所有实验操作步骤均由专人在河南省中医院检验科,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完成。结果:(1)术后30天实验组大鼠旋转等行为变化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药物干预前与药物干预后30天大鼠行为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美多芭组、龟羚帕安丸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SOD活力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美多芭组、龟羚帕安丸大剂量组、中剂量组SOD活力与龟羚帕安丸小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美多芭组、龟羚帕安丸大剂量组与模型组MDA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美多芭组、龟羚帕安丸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T-AOC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美多芭组、龟羚帕安丸大剂量组T-AOC活性与龟羚帕安丸中剂量组比较、小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龟羚帕安丸能够改善PD模型大鼠的旋转等异常行为;能够提高PD模型大鼠血清中SOD、T-AOC活性,减少MDA的生成;龟羚帕安丸不同剂量对SOD、MDA、T-AOC的影响不同;龟羚帕安丸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了氧化应激反应。
【关键词】:龟羚帕安丸 帕金森病 行为变化 氧化应激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总抗氧化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85.5
【目录】:
  • 英汉对照5-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5
  • 材料与方法15-19
  • 1 实验材料15-17
  • 2 实验方法17-18
  •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18
  • 4 统计分析方法18-19
  • 结果19-24
  • 1 动物行为学观察19
  • 2 各组指标检测值19-24
  • 理论探讨24-31
  • 1 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24-28
  • 2 现代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28-29
  • 3 PD 大鼠模型的选用29
  • 4 西药组药物的选择29
  • 5 龟羚帕安丸对 PD 大鼠模型 SOD、MDA、T-AOC 的影响探讨29-31
  • 结论31-32
  • 致谢32-33
  • 参考文献33-35
  • 附录35-43
  • 附录1 文献综述35-43
  • 参考文献41-43
  • 附录2 在校期间论文论著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艳华,袁航;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00年10期

2 梁希彬,罗涌,李丰桥,王晓民;帕金森病回顾与展望[J];科学通报;2000年22期

3 刘焯霖,徐严明;帕金森病诊治进展——帕金森病病因及发病机理[J];医师进修杂志;2000年12期

4 马建军,孙翠萍,徐军,李六一;帕金森病患者的异常视觉诱发电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6期

5 邵明,刘焯霖,陶恩祥,陈彪;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关系的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1期

6 刘焯霖,张成,陶恩祥,王新德;第13届国际帕金森病会议纪要[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2期

7 文诗广,陈伟群,蒋云,夏来晓,许贤豪;帕金森病患者平衡障碍的定量评定[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3期

8 王涛,孙圣刚;帕金森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近况[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3期

9 陶恩祥;帕金森病的遗传学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年05期

10 张春霞,邹扬,林晖,张玉香;帕金森病35例临床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宏娟;何建成;周阿高;;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的中西结合方法探索[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娄丹;常秀丽;周志俊;;百草枯暴露致帕金森病的机制研究[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第14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梁清华;区健刚;曾年菊;熊新贵;陈疆;张雨星;萧梅芳;;帕金森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蛋白质组差异分析[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锐芝;王静梅;周颐;郑春梅;;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对帕金森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刘妍梅;陈玲;裴中;周鸿雁;钱浩;张中伟;杨智云;冼文彪;郑一帆;陈杰;张思乐;黎锦如;刘焯霖;;基于稳态的三维高分辨扩散加权序列在帕金森病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郝红琳;刘秀琴;黄颜;孙鹤阳;孟琼;崔丽英;;帕金森病的白天过度嗜睡[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贾树红;陈海波;;帕金森病患者的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曹双双;刘志辉;祝新莉;;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国华;宋军平;;帕金森病发病机制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蔡定芳;;帕金森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刚;近八成帕金森病患者看病不及时[N];健康报;2007年

2 蒋雨平;帕金森病认识四误区[N];家庭医生报;2007年

3 刘卫宏;帕金森病并非老年人的“专利”[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科学家发现:帕金森病早期确诊新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程守勤;六成帕金森病人治疗不规范[N];健康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戴丽娟 王峰;近五成病患者没有及时就医[N];广东科技报;2008年

7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杨子超;护理帕金森病人三注意[N];健康时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徐晶;日常小动作透视帕金森病[N];广东科技报;2009年

9 刘振国;焦虑抑郁可能是帕金森病先兆[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昊华;帕金森病:诊治不及时成了大问题[N];健康报;2010年


  本文关键词:龟羚帕安丸对帕金森病大鼠血清中SOD、MDA、T-AOC影响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7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357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2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