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中枢谷氨酸紧张性传入机制在疼痛诱发高血压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22:18
本文关键词:交感中枢谷氨酸紧张性传入机制在疼痛诱发高血压中的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血压升高和交感神经活动亢进是高血压的主要特征,而且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病理性疼痛(如常见的三叉神经痛)是对机体的一种伤害性刺激,这种疼痛的长期存在可能诱发包括高血压在内多种并发症,但是病理性疼痛能否升高血压和增强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以及其中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另外,头端延髓腹外侧区是调节交感输出的重要中枢核团,是研究病理状态下血压升高和交感活动亢进的主要靶点,所以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头端延髓腹外侧区谷氨酸能紧张性传入增强机制在介导病理性疼痛(本项目采用的三叉神经痛模型)导致交感兴奋性增强和血压升高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SD雄性大鼠(220 g-260 g),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疼痛组(TN组)。TN组给予双侧眶下神经慢性缩窄手术(ION-CCI), sham组只暴露眶下神经。control组未接受任何处理。术后每隔5d相同时间段,用von-frey法测定机械痛阂.2.SD大鼠清醒自由活动时血压(BP)和心率(HR)的变化用尾动脉无创性血压监测系统(ALC-NIBP)记录。股动脉置管,并分离肾交感神经测定麻醉状态下三组心血管指标和交感放电情况,24 h尿中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以明确血压变化和交感神经活动的活性。3.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VLM)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TN组和sham组微透析液中的谷氨酸的含量,观察眶下神经慢性缩窄术后谷氨酸的释放有无明显变化4.通过Western-B lot检测RVLM区谷氨酸相关受体NMDAR1蛋白表达情况,明确谷氨酸是否作用于RVLM区。用Western-Blot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PAG)、丘脑室旁核区(PVN)内GLS2、VGLUT2蛋白表达情况,明确RVLM内的谷氨酸能传入是否来自上述核团。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RVLM、PAG、PVN区内c-fos表达阳性神经元的数目,明确三叉神经病理性疼痛能否引起上述核团神经元兴奋性增加。6.整体动物水平,将谷氨酸受体阻断剂KYN急性微量注射入大鼠RVLM内,监测注射KYN对动物血压、心率和肾交感神经放电活动等指标的影响,明确谷氨酸受体功能的变化。研究结果1.大鼠眶下神经缩窄模型引起痛觉过敏并升高大鼠的血压。与空白组(control组)、假手术组(sham组)相比,模型组(TN (ION-CCI)组)大鼠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P0.05); TN (ION-CCI)组术后10d平均动脉压均高于手术前和其他时间点的MAP (P0.05),术后5-20 dTN (ION-CCI)组的MAP明显高于control组和sham组(P0.05)。2.大鼠眶下神经缩窄手术使大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术后10 d,用代谢笼收集两组大鼠的24 h尿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两组大鼠24 h尿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发现TN (ION-CCI)组动物24 h尿中NE的含量明显高于sham组(P0.05)。然后分离肾交感神经,测定两组大鼠肾交感神经活动发现TN (ION-CCI)组大鼠的肾交感放电的强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3.眶下神经缩窄手术使大鼠RVLM谷氨酸释放增多和谷氨酸相关受体表达上调。术后5d,10 d,15 d,20 d,25 d,30 d各个时间点对大鼠的RVLM核团进行微透析,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测定各个时间点透析液中谷氨酸的含量,发现术后各个时间点TN (ION-CCI)组RVLM区微透析液中谷氨酸的含量均高于sham组(P0.05),而且术后10d模型组RVLM区微透析液中谷氨酸的量明显高于其他时间点谷氨酸的量(P0.05)。同时用western-blot的方法测定了术后10 d模型组RVLM区内谷氨酸相关受体NMDAR1的蛋白表达情况,发现TN (ION-CCI)组蛋白水平也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4.RVLM区微量注射谷氨酸受体阻断剂KYN对两组大鼠血压、心率和肾交感活动的影响。谷氨酸受体的阻断剂KYN急性微量注射到大鼠的RVLM区内,监测其血压、心率和肾交感活动变化,发现TN (ION-CCI)组大鼠的血压、心率和肾交感放电频率明显降低,而sham组相关指标却无明显变化。5.大鼠眶下神经慢性缩窄模型增强PAG和PVN核团内谷氨酸的合成。分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western-blot的方法测定两组大鼠PAG和PVN核团组织中谷氨酸的含量以及核团中VGLUT2、GLS2蛋白表达情况。发现TN(ION-CCI)组PAG和PVN区域内谷氨酸的含量、VGLUT2蛋白表达水平、GLS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6.大鼠眶下神经慢性缩窄模型可引起PAG、PVN和RVLM区内神经元活化。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TN (ION-CCI)组PAG、PVN 和RVLM区内c-fos神经元的活化数目均高于sham组(P0.05)。结论1.神经病理性疼痛能够诱发大鼠的交感神经放电增强和平均动脉压升高,且这种效应在眶下神经慢性缩窄手术后10d-15 d最强。2.神经病理性疼痛升高血压和增加交感放电的效应是通过引起交感中枢RVLM区内谷氨酸紧张性传入增多而实现的。3.RVLM区内谷氨酸能紧张性传入的增多主要来源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PAG)和丘脑室旁核区(PVN)。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高血压 头端延髓腹外侧区 谷氨酸 交感神经活动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4.1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2
- 缩略词表12-14
- 前言14-17
- 材料与方法17-39
- 一、实验动物17
- 二、实验仪器、材料及试剂17-24
- 三、实验方法24-38
- 四、统计学分析38-39
- 结果39-58
- 一、眶下神经慢性缩窄术(ION-CCI)降低大鼠的机械痛阈39-40
- 二、眶下神经慢性缩窄术(ION-CCI)升高大鼠的血压40-42
- 三、眶下神经慢性缩窄术(ION-CCI)增强大鼠交感神经的兴奋性42-45
- 四、眶下神经慢性缩窄术(ION-CCI)使RVLM区谷氨酸能紧张性传入增强45-48
- 五、RVLM核团微量注射谷氨酸受体阻断剂KYN后MAP、HR和RSNA的变化48-50
- 六、ION-CCI手术使RVLM谷氨酸能传入来源区域PAG和PVN核团中谷氨酸的合成增加50-54
- 七、ION-CCI术后RVLM、PAG、PVN核团内神经元的兴奋性明显增强54-58
- 结论58-59
- 讨论59-62
- 参考文献62-67
- 综述67-74
- 参考文献71-74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74-75
- 致谢75-76
【共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畅;SNAP-25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兴奋抑制失衡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2 许倩;胶质细胞间缝隙连接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4年
3 王媛媛;温经通络散外用对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田野;罗哌卡因与氟代柠檬酸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3年
2 杨露;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神经源性疼痛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增殖与nNOS表达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黄良增;星形胶质细胞内的三羧酸循环在福尔马林诱导的脊髓中枢敏化中的作用[D];兰州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交感中枢谷氨酸紧张性传入机制在疼痛诱发高血压中的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5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38500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