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泌尿论文 >

吡柔比星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

发布时间:2018-03-28 14:52

  本文选题:吡柔比星 切入点:丝裂霉素 出处:《郑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背景和目的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细胞侵犯程度,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其中两个主要类型,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占75%-85%,在临床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是,大约70%的患者会发生术后肿瘤复发。患者术后进行膀胱灌注化疗是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最重要方法,但是,现阶段,临床上膀胱灌注化疗并没有统一的方案。本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16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均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术后定期给予吡柔比星、丝裂霉素膀胱腔内灌注化疗方案,探讨吡柔比星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16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癌患者,均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按照数字随机原则,进行4组的分配,术后定期给予吡柔比星、丝裂霉素膀胱腔内灌注化疗方案,并定期进行复查与随访,严密监控患者的并发症、复发情况,随访期限两年。早期膀胱灌注组(80例):I组(40例)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24h内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方案;II组(40例)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24h内给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方案。常规膀胱灌注组(80例):A组(40例)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1周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方案;B组(40例)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1周给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方案。结果(1)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①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3.5)年,平均(2.8±0.3)年,两组均无死亡病例,I组两年复发率为15.00%,II组两年复发率为25.00%,I组与II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组的膀胱刺激征为22.50%,II组的膀胱刺激征为25.00%,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组的血尿发生率为10.00%,II组的血尿发生率为12.50%,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以及肾功能均无显著异常,均未发生创面感染、膀胱穿孔等严重不良反应。(2)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①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3.6)年,平均(2.9±0.4)年,两组均无死亡病例,A组两年复发率为25.00%,B组两年复发率为27.50%,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的膀胱刺激征为22.50%,B组的膀胱刺激征为27.50%,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的血尿发生率为17.50%,B组的膀胱刺激征为22.50%,A组,、B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以及肾功能均无显著异常,均未发生创面感染、膀胱穿孔等严重不良反应。(3)术后24小时内、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①吡柔比星的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与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两年复发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的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与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两年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吡柔比星的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与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丝裂霉素的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与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后的膀胱刺激征、血尿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吡柔比星电切术后膀胱灌注的不良反应与丝裂霉素相比,无显著差异,一般患者都可以耐受。(2)吡柔比星电切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与丝裂霉素相比无显著差异,吡柔比星电切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与丝裂霉素电切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及与吡柔比星电切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相比,吡柔比星电切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化疗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且无重大不良反应,能有效的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复发,值得推广。
[Abstract]:The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 who underwent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were treated by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 ( 2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 < 0.05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0.05 ) .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卫青;以吡柔比星为主的方案治疗难治和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疗效观察[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1年06期

2 万志渝,何兰萍,武福礼;吡柔比星联合治疗肺癌82例[J];西部医学;2003年01期

3 傅红,师英强,莫善兢,朱慰祺,刘统华,周烨,吴江宏;吡柔比星联合应用治疗疑难恶性肿瘤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00年05期

4 金花,李明淑;吡柔比星联合治疗恶性肿瘤28例临床观察[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0年03期

5 王方彤,庄镇华;吡柔比星的药理和毒理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2年06期

6 季征,冷青;吡柔比星为主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16例临床观察[J];疑难病杂志;2005年04期

7 林晓燕;郭学凤;李凤菊;何玉卓;;吡柔比星为主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年02期

8 徐清华;陈雪彦;刘焕龙;王永利;李军霞;;戊地昔布与吡柔比星联合用药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3年05期

9 ;吡柔比星治疗恶性肿瘤483例临床观察[J];中国新药杂志;1995年06期

10 杨志鹏,马依尔,朱丽萍,张为群,王兆安,李军;吡柔比星的临床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方彤;庄镇华;;吡柔比星的药理和毒理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届制药工业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2 赵朴;李迪豪;薛阿利;冯爱梅;吴文兵;;吡柔比星联合化疗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90例[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首次学术年会暨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3 杜海军;斯艳阳;郭立文;;吡柔比星相关性肺水肿2例[A];2012年浙江省放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胡婷婷;;多西他赛联合吡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于美丽;薛均尘;杜智;方淑昌;;聚酸酐-吡柔比星控释植入剂的研究及应用[A];第九届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CBMS-9)论文集[C];2002年

6 陈天荣;;含吡柔比星的预激方案治疗成人髓系肿瘤15例[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陈天荣;;含吡柔比星的预激方案治疗成人髓系肿瘤15例[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杨庆;吴海啸;季敬伟;余谦;吴汉;朱再生;;吡柔比星膀胱保留灌注预防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附98例报告)[A];2006年浙江省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方远明;兰小林;肖幼华;;恩格菲联合吡柔比星与联合阿霉素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A];第八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10 曾俞霖;常青;何金军;申军;许灌成;吴栖岸;刘红勤;葛平玉;周天佑;;膀胱灌注吡柔比星对膀胱癌术后预防复发临床观察[A];第二届贵州省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从文娟;吡柔比星脂质冻干粉的制备及作用机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晓光;吡柔比星与温热协同治疗胃癌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恢炳;LY294002增强吡柔比星抗人骨肉瘤细胞恶性表型的体外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2 李鹏程;吡柔比星对膀胱癌EJ细胞的增殖及Livin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D];桂林医学院;2015年

3 靳锐;吡柔比星即刻灌注与术后一周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对比[D];青海大学;2016年

4 王维;VitK3联合吡柔比星抑制人膀胱癌BIU-87细胞株的实验分析与PTEN基因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5 甘兆凯;术前灌注吡柔比星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6 许宁;吡柔比星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吡柔比星乳腺癌术中冲洗后创腔冲洗液脱落细胞学表达及疗效[D];吉林大学;2009年

7 李锦安;冲击波对体外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的作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8 林亮;紫杉醇和吡柔比星治疗骨肉瘤的分子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9 靳纪强;吡柔比星诱导人白血病Jurkat细胞株凋亡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吕长坤;hepaCAM基因协同吡柔比星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76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1676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6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