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背景膀胱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bladder cancer,UBC)又称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对公众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UBCs的发病率位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七位,女性恶性肿瘤的第十七位。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为UBCs中最常见的类型,大约有75%新诊断的UBC为NMIBC。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是治疗NMIBC的金标准,但是高达70%的NMIBC患者经TURBT治疗后会复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已经成为实体肿瘤中复发率最高的肿瘤。因其超高的复发率,NMIBC亦已成为治疗费用最昂贵的肿瘤之一。NMIBC的复发可能与膀胱局部非常隐蔽的微小转移灶有关,但是由于膀胱局部血供有限,常规的静脉化疗给药只有一小部分药物能够最终到达膀胱肿瘤局部,效果不佳且有较大的全身副作用。因此,NMIBC患者TURBT术后应行膀胱灌注,即化疗药物通过导管直接注入膀胱,以获得较高的局部浓度和较小的全身副作用。传统膀胱灌注的局限性主要是灌注的化疗药物浓度难以维持,以及在膀胱内的滞留时间有限;膀胱灌注的化疗药物随时间被尿液稀释,并在排尿时由尿道排出。因此,提高膀胱灌注的化疗药物作用时间是一项改善NMIBC临床预后和降低治疗经济负担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新型膀胱灌注系统来实现化疗药物在膀胱内的持续起效。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因其超高的比表面积,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惰性,且其碳原子sP2杂化方式易通过π-π吸附作用与部分有相似结构的化疗药物相结合,己被研究用于化疗药物的载药和传送。碳纳米管分为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SWCNTs)和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MWCNTs的生物毒性低于SWCNTs,被强酸处理后的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carboxylat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MWCNTs,MWCNTs-COOH)不仅减轻了碳纳米管的毒性,而且提高了碳纳米管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本研究初步设计使用MWCNTs-COOH负载化疗药物用于膀胱灌注。然而,MWCNTs-COOH本身并不能延长化疗药物在膀胱内的滞留时间。近些年来,磁性纳米颗粒由于其固有的纳米材料特性、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能,以及其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巨大潜力而备受关注。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表明,包括四氧化三铁(Ferrosoferric oxide,Fe3O4)磁性纳米颗粒在内的温敏凝胶系统,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可以延长化疗药物在膀胱内的滞留时间。然而,温敏凝胶系统对NMIBC患者的膀胱灌注治疗作用有限:首先,温敏凝胶体系中的大多数药物被交联的松散结构分散开,使化疗药物与膀胱粘膜分离;其次,温敏凝胶可能由于自身的膨胀作用而阻塞膀胱输尿管口;第三,温敏凝胶体系的温度依赖性制备方法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本研究引入磁性Fe304纳米颗粒修饰羧基化的多壁碳纳米管,创新性的制备了一种基于磁性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agnetic carboxylat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MWCNTs)的膀胱内灌注载药系统,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mMWCNTs能够显著延长其负载药物的膀胱内滞留时间。膀胱癌最常用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包括吡柔比星、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多柔比星、羟喜树碱、丝裂霉素和吉西他滨等。对于NMIBBC患者,TURBT术后早期灌注EP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EPI是一种蒽环类细胞抑制剂,是多柔比星的异构体。与多柔比星相比,EPI具有更低的心脏和血液毒性。多壁碳纳米管表面可以通过π-π吸附作用有效负载EPI。并且,因为其超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功能基团的作用,mMWCNTs负载EPI的能力优于MWCNTs。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mMWCNTs的膀胱灌注缓释系统:mMWCNTs负载EPI形成磁性竣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表柔比星复合物(magnetic carboxylat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epirubicin,mMWCNTs-EPI),成功解决了上文提到的问题。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报道一种用于膀胱内灌注的mMWCNTs-EPI药物缓释系统,以取代目前的膀胱灌注方式。mMWCNTs-EPI缓释系统由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Fe3O4磁性纳米颗粒和蒽环细胞抑制剂表柔比星组成。本研究首先构建了mMWCNTs载药系统,并检测了其形貌、磁响应性、功能基团及各项理化性质;并于体外体内实验中检测了mMWCNTs载体的生物安全性以及其在体内的滞留效应。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检测了mMWCNTs-EPI缓释系统持续释放EPI的能力。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检测与单纯应用EPI相比,mMWCNTs-EPI缓释系统对膀胱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实验方法磁性多壁碳纳米管(mMWCNTs)的制备本研究使用混酸将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MWCNTs羧基化,形成MWCNTs-COOH。然后用共沉淀法将Fe3O4附着于MWCNTs-COOH表面,形成mMWCNTs。首先,750 mg MWCNTs经80 kHz超声振动30 min,分散于300 mL的混酸溶液中(硫酸:硝酸=1:3)。然后将混悬液加热到95°C维持4 h,MWCNTs在混酸的作用下转变为MWCNTs-COOH。MWCNTs-COOH在鼓风干燥箱中干燥后,将100 mg干燥的MWCNTs-COOH样品超声分散于双蒸水中,并加入42.8 mg FeC1l24H20和116.8 mg FeC13·6H2O(Fe2+:Fe3+的摩尔比为1:2)。干燥的MWCNTs-COOH与预计反应生成的Fe304的质量比为2:1。反应体系通氩气0.5 h,去处体系中的氧气。然后将反应体系加热到60°C,并加入适量氨水。反应体系在60°C保持2 h,然后加热到90°C,保持0.5 h,生成终产物mMWCNTs。mMWCNTs用双蒸水清洗数遍并于鼓风干燥箱中干燥。干燥后的mMWCNTs置于超净工作台中,用紫外辐射法杀菌。mMWCNTs形貌及理化性质的表征mMWCNTs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图像由JEM-1011透射电子显微镜采集,加速电压为60 kV。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图像由日立SU-70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在30-100 kV加速电压下采集。干燥后的mMWCNTs固定在碳胶带上,用离子镀金机镀上一层金后进行FESEM扫描。mMWCNTs的Zeta电势通过Delsa?纳米C粒子分析仪获得。mMWCNTs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经ALPHA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计测定。波长范围为4000~400 cm-1,分辨率为4 cnr1。采用X'Pert3粉末衍射仪采集mMWCNTs的X射线衍射(X-ray-diffraction,XRD)晶体结构数据。采用MicroMagT?Model 2900交变梯度磁强计(alternating gradient force magnetometer,AGM),检测mMWCNTs的磁响应性。用2 mg/mL的mMWCNTs混悬液外加磁场观测mMWCNTs的宏观磁性。细胞培养T24细胞在添加10%胎牛血清(fetal bovineserum,FBS)的McCoy'5A培养基中培养;5637细胞在添加10%FBS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所有的细胞均在37°C,5%C02培养箱内培养并于对数生长期获取细胞进行实验。细胞活力测定采用CCK-8法检测mMWCNTs对细胞活力的影响。5637和T24细胞分别以每孔5×103个细胞的密度种于96孔板中。细胞贴壁后,将mMWCNTs以0.625、1.25、2.5、5、10、20和40 μg/mL的终浓度分别刺激5637和T24细胞,每组设三个复孔,并设立空白对照组。72h后按照说明书向96孔板中加入CCK-8溶液,孵育4h后用酶标仪在450 nm波长处测定光密度值。将结果绘制柱状图。采用CCK-8法检测mMWCNTs-EPI缓释系统对5637和T24细胞的杀伤作用。以上述细胞密度分别将5637和T24细胞种于96孔板中。第1组为对照组。第2~4组为实验组,按照下述方法加刺激:第2组,40 μg/mL的mMWCNTs混悬液并外加磁场;第3组,终浓度为2 μg/mL的EPI溶液;第4组,mMWCNTs-EPI混悬液(EPI的终浓度为2 μg/mL)并外加磁场。分别在第2、4、6、8、10、12、24 h对所有组更换培养基以模拟正常排尿规律。按照说明书向96孔板中加入CCK-8溶液,孵育4 h后用酶标仪在450 nm波长处测定光密度值。将实验结果绘制柱状图。细胞形态学测定为了观察mMWCNTs对细胞F-肌动蛋白骨架排列及细胞形态的影响,本课题将培养的细胞进行荧光素异硫氰酸酯标记的鬼笔环肽(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phalloidin,FITC-phalloidin)染色。5637和T24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终浓度为40 μg/mL的mMWCNTs混悬液处理72 h。对照组以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处理72 h。处理结束后用冷甲醇固定细胞10 min,FITC-phalloidin染色1h,并用DAPI复染细胞核。荧光显微镜拍照。体内实验检测mMWCNTs的生物安全性用12只雌性Wistar大鼠测定mMWCNTs的生物安全性。6只大鼠作为实验组,通过自制装置将3200高斯(Gauss,G)磁铁分别固定于实验组大鼠膀胱附近,每3天膀胱灌注一次mMWCNTs(2.5 mg/1 mL),持续1个月,另外6只正常饲养的大鼠作为对照组。1个月后静脉分别采集两组大鼠血液样本进行血清生化检测,离心分离法(3000转/minx100min)从血液中提取血清样本,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等生化指标。解剖并获取两组大鼠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大脑等器官,4%多聚甲醛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染色以检测mMWCNTs的全身毒性。EPI的吸附和释放实验将EPI以1 mg/mL的浓度溶解于双蒸水中。将相同质量的mMWCNTs超声30 min,振荡混合入EPI溶液中,EPI被吸附于mMWCNTs表面制备成mMWCNTs-EPI混悬液。然后将mMWNTs-EPI混悬液静置于磁力架上,101m/min后,在外部磁场的作用下,mMWCNTs-EPI牢牢地吸附于管壁上,而未被mMWCNTs磁性载体吸附的EPI则游离于溶液中。吸取游离的EPI以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测定EPI浓度并计算EPI吸附率。EPI吸附率计算公式如下:吸附率=(总EPI质量-游离EPI质量)/(EPI总质量)x100%然后将制备的mMWCNTs-EPI分别分散于pH=4、6或8的PBS中,置于摇床上。每隔2 h,将混悬液重新置于磁力架上,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将释放的EPI溶液全部收集,并重新加入pH=4、6或8的PBS溶液(模拟正常排尿规律)。根据EPI的浓度变化确定mMWCNTs-EPI释放EPI的比率,并计算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s,AUC)。mMWCNTs-EPI的体内滞留实验在3200 G的外加磁场作用下,对大鼠膀胱内mMWCNTs-EPI的滞留时间进行测定。用mMWCNTs-EPI分别灌注15只雌性Wistar大鼠,并在灌注后第12 h、24 h、48 h、72 h、96 h等5个时间点处死大鼠,每个时间点处死3只。解剖获取15只大鼠的膀胱组织,并用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按照4 pm厚度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mMWCNTs-EPI的体内滞留情况。体外实验定置检测细胞凋亡为了定量测定细胞凋亡状态,5637和T24细胞被分别种到6孔板中,细胞的密度均为每孔1×105个细胞。第1组为对照组。第2~4组为实验组,按照下述方法处理24h:第2组,终浓度为40 pg/mL的mMWCNTs混悬液并外加磁场;第3组,终浓度为2pg/mL的EPI溶液;第4组,mMWCNTs-EPI混悬液(EPI的终浓度为2μpg/mL)并外加磁场。分别在第2、4、6、8、10、12、24 h对所有组更换培养基以模拟正常排尿规律。收集细胞,并使用FITC annexin V凋亡检测试剂盒对细胞进行annexin V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然后采用FACSDiva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体外实验定置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为检测mMWCNTs对膀胱肿瘤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5637和T24细胞被分别种到24孔板中,细胞的密度均5x104个细胞每孔。按照“细胞形态学测定”和“体外实验定量检测细胞凋亡”两个实验中的分组分别处理细胞。处理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用EdU处理2h,然后室温下用Cell-Light EdU Apollo567 In Vitro Imaging试剂盒孵育显像,用DAPI复染细胞核。用荧光显微镜采集图像,然后利用Image J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用EdU阳性细胞核与总细胞核之比表示。每个切片拍摄三个高倍镜视野,实验重复三次。化学方法诱导Wistar大鼠膀胱肿瘤模型本课题根据文献,采用N-甲基亚硝基脲(N-methy1-N-nitrosourea,MNU)诱导大鼠膀胱肿瘤模型。首先,雌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30 mg/kg)进行麻醉。然后,用自制截短的3F硬膜外麻醉导管将膀胱内尿液引流干净,在膀胱内灌注MNU(MNU需要在灌注前45 min内配制)。每隔一周进行一次MNU膀胱灌注,共4次(8周)。体内实验检测mMWCNTs-EPI抗肿瘤活性本研究使用30只雌性Wistair大鼠进行实验。3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第1组为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第2~5组为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均采用上述化学方法诱导膀胱肿瘤模型。8周后第2~5组Wistar大鼠分别按照下述方法进行膀胱灌注:第2组,0.1 mL PBS溶液;第3组,0.25 mg/0.1 mL mMWCNTs混悬液并外加磁场;第4组,0.1 mg/0.1 mL EPI溶液;第5组,0.1 mL mMWCNTs-EPI混悬液(含0.1 mg EPI,0.25 mg mlMWCNTs)并外加磁场。第2~5组Wistar大鼠每周接受1次膀胱灌注,持续6周。所有大鼠在实验结束后均予以安乐死并进行尸检(第3组1只Wistar大鼠死于麻醉意外)。解剖获取各组大鼠的膀胱、输尿管和肾脏。记录每只大鼠肿瘤总体积及每个肿瘤体积。直径0.5 mm的病变定义为肿瘤。肿瘤体积计算按照以下方程计算:V(mm3)=1/2x长x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各组膀胱在4%多聚甲醛中固定至少24h,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并进行Bc1-2、Bax、Cleaved 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Ki67免疫荧光染色。阴性对照不加一抗。利用Image-Pro Plus 6.0进行免疫组化图像分析,利用平均光密度值计算Bc1-2、Bax、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量。采用Image J软件分析Ki67阳性细胞比率。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中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连续变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各组间的差异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比较。组间的多重比较采用Tukey's检验来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mMWCNTs形貌及理化性质的表征本研究通过TEM和FESEM表征了mMWCNTs的形貌。原始MWCNTs的长度是10~30 μm;经过强酸处理后,MWCNTs-COOH的长度被剪切为200~1000 nm。近距离观察发现,MWCNTs-COOH表面紧紧包被纳米Fe3O4。mMWCNTs悬浮液的Zeta电势为-47.31±0.16 mV,证明其有良好的水溶液稳定性。MWCNTs-COOH和mMWCNT的FTIR光谱在3434 cnr1,1626 cm-1,1384 cm-1和1045 cm-1处出现的吸收峰分别为O-H键,C=O基团,C-OH键和C-O键的振动峰,说明经强酸处理后,在多壁碳纳米管的表面产生了-COOH和-OH等功能基团。此外,mMWCNTs在582 cm-1处的吸收峰为金属-氧键,说明mMWCNTs样品表面成功负载了磁性Fe3O4纳米粒子。X射线衍射进一步证实了mMWCNT中金属-氧键的结构。根据JCPDS文件(No.190629),mMWCNTs在20=30.16°,35.58°,43.22°°°,53.70°,57.22°和62.87°的六个衍射峰分别为立方Fe304的(220),(311),(400),(422),(511)和(440)晶面特征峰。此外,mMWCNTs在20二26.02°处的衍射峰为碳纳米管石墨片层的(002)晶面特征峰,此峰并非最明显,这表明mMWCNTs被Fe3O4纳米颗粒包裹。本研究采用AGM测定了mMWCNTs的磁滞曲线。结果显示mMWCNTs具有超顺磁性,最大饱和磁化强度为19.13 emu/g。残余磁化率和矫顽力均为零,磁滞曲线呈可逆的S形,样品中无迟滞现象。用2 mg/mL的mMWCNTs混悬液观测mMWCNTs的宏观磁性。当外加磁场时,mMWCNTs从混悬液中分离,并迅速被磁铁吸引,混悬液变澄清。当mMWCNTs轻微摇晃后又重新回到悬浮状态。mMWCNTs混悬液静置15天后仅观察到微量mMWCNTs沉积物,表明mMWCNTs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良好。mMWCNTs的生物安全性检测本研究采用CCK-8实验检测mMWCNTs的细胞毒性,终浓度为0.625~40μg/mL的mMWCNTs处理72 h后,均未检测到mMWCNTs对5637和T24细胞的毒性。本研究通过鬼笔环肽染色,观察mMWCNTs对细胞F-肌动蛋白骨架排列及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F-肌动蛋白染色主要见于细胞外膜,胞体内亦有少量应力纤维。本研究发现,F-肌动蛋白纤维在有丝分裂的所有时期均有所增加。对照组以及实验组40 μg/mL mMWCNTs处理72 h之后,5637和T24细胞均未见明显形态改变或F-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塑。本研究通过计算EdU标记的阳性细胞比率,检测mMWCNTs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5637和T24细胞经终浓度为40 μg/mL的mMWCNTs刺激72 h后,与对照组相比,EdU标记的阳性细胞比率没有明显改变。结果证实,mMWCNTs对细胞增殖没有明显影响。本研究用12只雌性Wistar大鼠测定了mMWCNTs的体内毒性。结果显示,mMWCNTs并无致死性或全身血生化毒性。在主要脏器中未发现mMWCNTs的聚集或任何可见的毒性征象(如炎症细胞聚集、渗出或其他组织病理学改变)。12只大鼠均未出现腹泻、呕吐、厌食、嗜睡等异常行为改变,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体重变化无明显差异。EPI的缓释作用及在大鼠膀觥内的滞留效应HPLC结果显示,单位质量mMWCNTs的EPI吸附率为40.4%±9.6%。mMWCNTs-EPI缓慢释放EPI,与单纯应用EPI相比,mMWCNTs-EPI缓释系统释放EPI的浓度下降较温和,释放EPI持续时间明显长于EPI组。mMWCNTs-EPI持续释放EPI使其AUC增加近两倍。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Wistar大鼠膀胱灌注mMWCNTs-EPI 12 h后,mMWCNTs-EPI仍能稳定存留于大鼠膀胱内。随着时间的推移,mMWCNTs-EPI的量和mMWCNTs-EPI覆盖膀胱尿路上皮的面积逐渐减少。膀胱灌注96 h后,mMWCNTs-EPI在大鼠膀胱内仍有少量残余。mMWCNTs-EPI的体外抗肿瘤效应CCK-8结果显示,模拟排尿规律,在第2、4、6、8、10、12、24 h更换培养基的条件下,mMWCNTs-EIPI缓释系统对5637和T24膀胱肿瘤细胞细胞活力的影响均大于单纯应用EPI。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在第2、4、6、8、10、12、24 h更换培养基的条件下,单纯应用EPI组和mMWCNTs-EPI组5637细胞和T24细胞的凋亡率高于对照组和mMWCNTs组。与单纯应用EPI组相比,mMWCNTs-EPI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EdU染色结果显示,在第2、4、6、8、10、12、24h更换培养基的条件下,与单纯应用EPI组相比,mMWCNTs-EPI组5637细胞和T24细胞的EdU标记细胞比率均明显降低。统计分析显示,mMWCNTs-EPI组细胞增殖率显著低于单纯应用EP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WCNTs-EPI的体内抗肿瘤效应本课题通过向大鼠膀胱肿瘤模型分别膀胱灌注PBS、mMWCNTs、EPI和mMWCNTs-EPI,研究不同处理对膀肮肿瘤的抑制作用。无论评价标准是每只大鼠的总肿瘤体积还是每个肿瘤的体积,PBS灌注组和mMWCNTs灌注组对膀胱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均没有显著差异。mMWCNTs-EPI灌注组对肿瘤的抑制效果优于单纯灌注EPI组。PBS组和mMWCNTs组均出现1例单侧肾积水;PBS灌注组出现1例双侧肾积水。肾积水是肿瘤浸润膀胱输尿管口或累及输尿管所致。mMWCNTs-EPI促进细胞凋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PBS灌注组和mMWCNTs灌注组的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量降低,而Bc1-2的表达量升高;相比于PBS灌注组,EPI灌注组和mMWCNTs-EPI灌注组的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量升高,而Bc1-2的表达量降低。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亦显示,mMWCNTs-EPI灌注组的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量高于EPI灌注组,而Bc1-2的表达量低于EPI灌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提示mMWCNTs-EPI灌注组相比于单纯灌注EPI组,具有更强的诱导膀胱肿瘤线粒体依赖性细胞凋亡的作用。mMWCNTs-EPI抑制细胞增殖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对照组Ki67阳性细胞比率很低,而在PBS组和mMWCNTs组,Ki67阳性细胞比率明显升高。采用单纯EPI或mMWCNTs-EPI缓释系统膀胱灌注治疗后,Ki67阳性细胞比率明显降低,且mMWCNTs-EPI灌注组对Ki67表达的抑制作用强于EPI组。本研究结果提示mMWCNTs-EPI灌注组相比于单纯灌注EPI组,具有更强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实验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安全的基于磁性多壁碳纳米管的膀胱灌注载药系统。此系统负载化疗药物EPI后,形成的mMWCNTs-EPI载药系统能够缓释EPI。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mMWCNTs-EPI缓释系统有效延长了EPI在膀胱内的滞留时间。mMWCNTs-EPI缓释系统增强了EPI的细胞毒性,促进了膀胱肿瘤线粒体依赖性细胞凋亡,抑制了膀胱肿瘤细胞增殖。mMWCNTs-EPI缓释系统可以利用磁性缓释和化疗的协同作用,增强膀胱肿瘤的治疗效果。
【图文】: 图1-1羧基化的小分子碳纳米管(MWCNTs-COOH)的制备逡逑
d逦丨丨邋l?逡逑cd逡逑¥邋,,邋_)逡逑|逦|(220)i邋(400)逦(511)!逡逑v'邋W邋W邋1}IJ逡逑10邋15邋20邋25邋30邋35邋40邋45邋50邋55邋60邋65邋70逡逑20邋(degree)逡逑图邋1-6邋mMWCNTs邋的邋XRD邋结果逡逑Ts在20邋=邋26.02°处的衍射峰为碳纳米管石墨片层的(002)Ts在20邋=邋30.16。,35.58。,43.22。,53.70。,57.22。和62.87。的方Fe304的(220),邋(311),邋(400),邋(422),邋(511)和(440)晶面特征峰。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3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帅;张赞;杨巍;樊青春;李孝忠;;铥激光在膀胱肿瘤治疗中的心得体会[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年03期
2 成燕;;浅谈膀胱肿瘤患者的疾病获益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26期
3 李坤;高伦祥;;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开放手术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对比[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年32期
4 郎斌;;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7年05期
5 朱存乐;李传洪;王峰;张宝鹏;罗锋;王晋龙;;西藏地区膀胱肿瘤单中心回顾性临床分析[J];西藏医药;2017年06期
6 祝子清;何露;伍庄;吕艳;吴顺理;郑新民;;经尿道等离子“V”型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的临床研究(附29例报告)[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8年03期
7 高永亮;;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表浅膀胱肿瘤70例报告[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年05期
8 钟晔;刘健;;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对膀胱肿瘤的治疗价值评估[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年22期
9 陈志雄;潘翔男;刘永昌;;经尿道双极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年04期
10 马占通;;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84例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晓峰;;膀胱肿瘤微创、精准和靶向外科诊疗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策略[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暨2016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 肖家全;张琦;刘锋;祁小龙;章越龙;毛夏娃;章伟;毛祖杰;张大宏;;窄光膀胱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膀胱肿瘤(附3例报告)[A];2009年浙江省男科、泌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王锡斌;邹阳阳;;超声引导对膀胱肿瘤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魏强;郑硕;李响;李虹;杨宇如;王佳;曾浩;韩平;王坤杰;石明;卢一平;范天勇;陈宗福;;近十一年华西医院泌尿外科膀胱肿瘤住院病人的构成情况[A];第十六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丁小波;粱朝朝;蒋云仙;叶元平;刘明;邢江n\;张贤生;郝宗耀;周俊;樊松;邰盛;王克孝;;膀胱肿瘤数据库的建立、意义与资料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余升;;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电切治疗浅表膀胱肿瘤15例[A];2013年贵州省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7 汤富刚;吕江红;寿金朵;徐海珊;杨倩;唐海林;潘美;林莎;方凡;赵博文;;腔内超声对膀胱肿瘤诊断价值的研究[A];2005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余贤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A];贵州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黄晓飞;吴晓风;潘克宁;;10例膀胱肿瘤的诊治分析[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胡晓华;张子扬;彭煜;;膀胱肿瘤的手术方式探讨[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代廷荣;无痛血尿要防肿瘤[N];中国石油报;2003年
2 张超群 范晓莉;建立膀胱肿瘤免疫治疗动物模型[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张纾难;中医临床禁忌系列讲座:淋证[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4 程树元;血尿,人体发出的警告[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安徽省怀宁县医院医疗服务中心 黄芳;尿潴留的简易外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孙震鹏;膀胱肿瘤术后灌注前别喝水[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7 孙健邋胡琼珍;腹腔镜下成功根治小儿膀胱肿瘤[N];健康报;2008年
8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泌尿外科 陈明 (主任医师) 吴叶青;膀胱肿瘤需要做哪些检查[N];家庭医生报;2008年
9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刘东邋邹争春;可抑制膀胱肿瘤复发[N];健康时报;2007年
10 北京同仁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刘跃新;膀胱肿瘤早诊新技术[N];健康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小军;PD-1阻断联合SA-GM-CSF膜锚定膀胱肿瘤干细胞疫苗治疗转移性膀胱癌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2 张庆松;miR-3619-5p通过作用于β-catenin和CDK2并且激活p21~(WAF1/CIP1)基因抑制膀胱肿瘤[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3 索宁;磁性碳纳米管载药系统缓释表柔比星在膀胱肿瘤灌注中的疗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4 郑凯;Angiostatin对膀胱肿瘤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5 郑连文;BCL-2反义寡核苷酸治疗膀胱肿瘤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杨登科;结核杆菌Ag85B/IL-2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对膀胱肿瘤免疫治疗效应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7 罗军;NF-κB在膀胱肿瘤细胞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8 刘海涛;分泌IL-2和IFN-α2a的基因重组卡介苗构建和抗膀胱肿瘤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胡向农;未甲基化CpG寡核苷酸诱导人PBMC抗膀胱肿瘤细胞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郭启振;Survivin在膀胱肿瘤早期诊断,预后判断以及细胞凋亡方面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辉;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给予膀胱肿瘤二次电切的临床疗效评估[D];吉林大学;2019年
2 丁友鹏;经尿道双极等离子针状电极膀胱肿瘤精准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郭伟;薯蓣皂苷元对膀胱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4 谢汉平;经尿道激光剜除术与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孙先超;吸烟通过激活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促进膀胱癌干细胞干性及上皮—间质转化[D];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
6 张涛;双硫仑抑制膀胱肿瘤细胞ALDH1A1的表达并增强其顺铂敏感性[D];兰州大学;2019年
7 孔小川;M1型巨噬细胞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逆转M2型巨噬细胞诱导的膀胱肿瘤上皮间质转化[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8 刘坤;超声对膀胱肿瘤诊断价值的评估[D];大连医科大学;2018年
9 王亚辉;膀胱肿瘤病灶内miR-21的表达量变化及其与癌细胞侵袭、血管新生的潜在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10 王登殿;姜黄素通过下调Shh信号通路抑制膀胱肿瘤干细胞活性[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
2626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