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泌尿论文 >

大鼠肾脏二次热缺血安全时限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0 06:09

  本文关键词:大鼠肾脏二次热缺血安全时限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实验一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安全时限的研究目的:建立SD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确定大鼠单次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36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实验组(热缺血组)30只,按照肾脏热缺血时间不同分为5个亚组(热缺血15min,30min,45min,60min, 75min),每组6只。对照组大鼠仅切除右肾暴露左侧肾蒂,实验组大鼠切除右肾,按照不同时间阻断左侧肾蒂血供。测定恢复血供后24小时的血肌酐、血清尿素氮值,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形态改变,综合评估各组肾功能损伤情况。结果:热缺血3Om in、15min组大鼠血清肌酐值、血清尿素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热缺血45min、60min、75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的肾功能损伤,肌酐、尿素氮值持续上升。单次热缺血45min、60min、75min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明显,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管型。单次热缺血30min、15min组仅表现为轻度肾小管和间质肿胀。结论:1.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的安全时限为30min。2.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45mmin,肾功能和组织出现损伤。3.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时间超过45mmin后,肾功能损伤和组织损伤随时间延长而加重。实验二大鼠肾脏二次热缺血安全时限的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肾脏二次热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大鼠肾脏二次缺血再灌注的安全时限。方法:取SD大鼠6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8只,实验组56只。实验组大鼠均给予切除右肾,单次左侧肾蒂热缺血30分钟。再根据第二次热缺血时间长短分为7个亚组(热缺血时间0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每组8只。两次热缺血时间间隔控制在10min。所有大鼠在肾脏持续灌注24h后处死,取静脉血检查肌酐、尿素氮,切下左侧肾脏行HE染色、免疫组化以及SOD、MDA测定。结果:对照组大鼠血清肌酐值、尿素氮值与单次热缺血30min、2次热缺血5min、10min、15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次热缺血20min组的比较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所有实验组评分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评分分值随着热缺血总时间延长而升高。对照组SOD活力值与其余各组相比,与2次热缺血20min、25rmin、30min组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OD活力下降,而与其余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缺血30min组MDA值均比对照组、2次缺血5min组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DA值与2次缺血5min、10min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次缺血15min组MDA值与对照组、单次缺血30min组、2次缺血5min、10min组的MDA值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均高于与之比较的其他组的。比较对照组和其余各组Bcl-2/Bax的比值,除与2次热缺血20min后的3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且比值下降,与其他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30min后,再次热缺血的安全时限为15min。2.二次热缺血超过20min,大鼠肾组织和功能出现明显损害。
【关键词】:肾脏缺血再灌注热缺血时间 肾脏热缺血 MDA SOD Bcl-2/Bax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7.11
【目录】:
  • 英文缩略表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前言11-13
  • 实验一 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安全时限的研究13-29
  • 1 材料13
  • 2 实验方法13-22
  • 3 血液标本采集及左肾脏标本处理22
  • 4 肾组织病理学标本处理22-23
  • 5 统计分析23
  • 6 结果23-27
  • 7 讨论27-28
  • 8 结论28-29
  • 实验二 大鼠肾脏二次热缺血安全时限的研究29-52
  • 1 材料29-30
  • 2 实验方法30-36
  • 3 统计方法36
  • 4 结果36-43
  • 5 讨论43-50
  • 6 结论50-51
  • 7 本研究的不足51-52
  • 参考文献52-57
  • 文献综述57-62
  • 参考文献60-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卿德科,韩本立,董家鸿,郑树国;热缺血供肝耐受冷保存时限的实验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年08期

2 赵卫茂;梁智星;;高钾致死大鼠心脏热缺血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5期

3 戴晨;李素华;刘健;;无心跳供肾模型大鼠的安全热缺血时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05期

4 何晓顺 ,马毅 ,陈规划 ,黄洁夫 ,吴金浪 ,胡瑞德 ,梁英杰;大鼠肝脏热缺血损伤后组织学与超微结构变化的动态观察[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5 邵堂雷,蔡伟耀,杨卫平,张明钧,陈皓,狄忠民,周光文,李宏为;供肝冷热缺血移植后损伤与炎症细胞的关系[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年06期

6 卿德科,韩本立,董家鸿,郑树国;供肝热缺血后对冷保存的耐受时限初步探讨[J];消化外科;2005年03期

7 郡佑之;郭敏;王敬之;刘桂云;;家兔肾脏热缺血的实验研究 组织学、组织化学观察[J];锦州医学院学报;1986年Z1期

8 乔保平,赵明堂,魏金星,陈勇夫,高延昭,于定国;热缺血对兔肾表面微循环的影响[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9 池一凡,孙忠东,许慧,艾登斌,孙立新,于建宪;不同热缺血时限对猪移植心脏的影响[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4年03期

10 马毅;胡瑞德;梁英杰;吴金浪;何晓顺;陈规划;;大鼠无心跳供体热缺血损伤后供肝组织学与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建平;孙立安;林宗明;王国民;;一种新的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技术:缩短热缺血时间并降低技术门槛[A];华东六省一市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泌尿外科、男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原春辉;刘永锋;李桂臣;赵玉沛;;不同热缺血时间对犬胰腺移植物存活率及能量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龙文浩;;上肢离断缺血时间长短再植的临床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3年

4 宋波;李传贵;郑宗钊;黄赤兵;;尿激酶对家兔超长时间热缺血肾脏功能的改善[A];2013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刘树荣;余斌;焦宝平;刘永锋;;热缺血损伤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影响的研究[A];2013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段强林;郑军华;王光春;鄢阳;许云飞;黄建华;;不同热缺血时间对肾部分切除大鼠术侧残留肾组织ICAM-1表达的影响[A];第十六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吕文成;;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附115例报告)[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严佶祺;供肝热缺血时间延长可致肺损伤[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孙燕燕;我国专家认为“复苏”手术不可能实现[N];北京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东凯;缺血后处理和腺苷后处理对热缺血死亡大鼠供体心脏保护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罗凡砚;钠氢离子交换抑制剂(HOE642)在热缺血死亡大鼠尸体心脏移植中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涛;大鼠肾脏二次热缺血安全时限的初步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曹靖;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热缺血时间对术后早期肾功能影响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3 赵卫茂;高钾致死大鼠心脏热缺血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叶少军;热缺血供肝胆道耐受冷保存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宋文卿;热缺血时间对无心跳供体大鼠胰岛获取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6 祝冒善;无心跳供体肺获取流程及热缺血时限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张明;不同热缺血时间对猪胰岛获取及功能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8 郭伟;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分析及手术经验总结[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9 李宏菊;大鼠心脏停搏供肝活性研究及丹参对DCD供肝热缺血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10 王海涛;猪肝移植时无心跳供体耐受热缺血时间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大鼠肾脏二次热缺血安全时限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7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437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4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