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泌尿论文 >

CYP17A1和CYP19基因多态性与河南汉族男性不育的关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5 11:23

  本文关键词:CYP17A1和CYP19基因多态性与河南汉族男性不育的关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男性不育 CYP17A1基因 CYP19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短串联重复序列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如果正常育龄夫妇生活一年以上不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无法生育的情况称为不孕不育,如果是男方因素造成女方无法生育者,称作男性不育。近年来,由于环境逐渐恶化、社会压力增大、心理负担变重等因素的影响,不孕不育在适龄夫妻中的比例越来越高。造成男性不育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睾丸发育不良、精索静脉曲张、不良的生活习惯及遗传因素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精障碍,主要表现为无精或者严重少精。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精子的生成过程受到许多基因的调控,这些基因的缺失、突变或者表达异常都可能改变男性生殖能力,导致精子生成障碍,形成少弱精症或无精子症,致使男性不育。之前大量研究验证了Y染色体长臂远端AZF区域存在微缺失情况会造成雄性精子生成障碍,因此要想分析精子形成过程中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男性生殖能力的相关性,必须先排除Y染色体AZF微缺失对精子生成的影响。性激素在性腺成熟和生殖过程如精子形成和卵子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雌、雄激素的合成及代谢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如细胞色素P450(CYP17、CYP11、CYP19),羟类固醇氢化酶(HSD17)和硫转移酶(SULTs)等一系列酶的参与。CYP17A1编码细胞色素P450-17α酶,具有17α-羟化酶和17,20-裂解酶的双重活性,其突变会造成雄激素和雌激素合成受损。Feigelson等发现rs743572位点多态性与女性体内性激素水平相关,TC/CC携带者孕酮和雌二醇水平较高。2013年,Jung-Hoon Park等研究CYP17基因多态性与韩国人群男性不育的相关性,发现rs743572位点多态性与男性不育不相关,而rs17115149位点多态性与男性不育显著相关。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可催化雄激素不可逆地转化为雌激素,是内源性雌激素合成的关键酶,该酶由位于15号染色体上的CYP19基因编码。CYP19基因的突变,可导致芳香化酶数量、活性改变从而对雌雄激素水平产生调节。2011年Leandros Lazaros等研究发现CYP19(TTTA)n多态性与希腊高加索人群的精子质量有关。目前在国内关于CYP17A1及CYP19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未见报道,故本研究选取CYP17A1基因的rs743572位点和rs17115149位点及CYP19基因STR位点进行研究,拟分析CYP17A1及CYP19基因多态性与河南汉族男性不育是否相关。本研究首先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对男性不育患者组进行了Y染色体AZF区域微缺失的检测,然后分别利用SNa Pshot微测序技术和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技术对排除AZF微缺失后剩余的病例组样本及正常男性对照组样本进行CYP17A1基因的rs743572位点和rs17115149位点与CYP19基因STR位点的多态性分析,通过研究河南汉族人群中这三个位点多态性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男性生殖能力的关联,从而为男性不育的临床检测提供相关理论依据。研究对象病例组:病例组共收集了经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检验科检验的261例2014年3月至2014年10月期间确诊为不育症的患者,患者年龄在21-42岁,平均年龄为29.3±6.0岁。所有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标准进行精液常规分析,并且至少进行两次分析,同时如果患者患有肝肾类疾病、精索静脉曲张、睾丸炎、染色体异常、内分泌疾病、生殖器疾病等病症或者有服用抗肿瘤药物等用药情况均排除在外,所有研究对象都经确诊为无精子或少精子病(精子密度20×106/ml)。入选患者全部都属于河南地区。对照组:对照组随机选取230例同期间体检且已通过正常途径生育至少一个孩子的健康男性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范围为20-47岁,平均年龄为30.2±6.3岁。所有研究对象个体均知情同意。研究方法:运用酚—氯仿方法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多重PCR剔除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患者。通过SNa Pshot技术对CYP17A1基因的rs743572位点和rs17115149位点进行基因分型。PCR扩增CYP19基因,采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基因分型,随机选取各位点不同纯合子基因型个体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验证。统计学处理:检测CYP17A1基因多态性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及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单倍型分析都采用在线软件SHEsis。通过HWE软件检测CYP19基因STR位点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与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的符合程度。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的差异采用t检验,组间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采用c2检验,并通过比数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95%CI)来分析基因突变对男性不育发生的相对危险度,显著性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CYP17A1基因的rs743572位点和rs17115149位点与CYP19基因STR位点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P值依次为0.846和0.154、0.852和0.888、0.774和0.557,均大于0.05),表明样本具有良好的人群代表性。2、CYP17A1基因rs743572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风险分析发现,携带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男性不育的风险增高(P=0.01,OR=1.44,95%CI:1.11-1.86;P=0.00,OR=2.25,95%CI:1.30-3.89)。而CYP17A1基因rs17115149位点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3、对CYP17A1基因rs743572位点和rs17115149位点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A-G和G-G单倍型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携带A-G单倍型个体可增加男性不育发生的风险(P=0.01,OR=1.44,95%CI:1.11-1.86)而携带G-G单倍型个体可降低男性不育发生的风险(P=0.03,OR=0.75,95%CI:0.58-0.97)。4、对CYP19基因进行分割位点分析,结果显示(TAAA)n重复序列"f9和(TAAA)n重复序列9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TAAA)n重复序列"f9的个体男性不育发生的风险升高(P=0.00,OR=1.43,95%CI:1.10-1.85)。结论:1.CYP17A1基因rs743572位点的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可能是河南汉族人群男性不育的遗传危险因子,可增加男性不育发生的风险。2.CYP17A1基因rs743572位点和rs17115149位点的A-G单倍型可能是河南汉族人群男性不育的危险单倍型,而G-G单倍型可能是河南汉族人群男性不育的保护单倍型。结果:3.CYP19基因(TAAA)n重复序列"f9的短等位基因可能是河南汉族人群男性不育的危险因子。
【关键词】:男性不育 CYP17A1基因 CYP19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短串联重复序列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98.2
【目录】:
  • 摘要4-9
  • Abstract9-16
  • 前言16-21
  • 材料和方法21-37
  • 1. 研究对象21-22
  • 2.实验仪器、试剂与耗材22-25
  • 3.实验方法25-36
  • 4.统计学分析36-37
  • 结果37-50
  • 第一部分 CYP17A1基因与河南汉族人群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37-44
  • 1 CYP17A1基因rs743572位点和rs17115149位点各基因分型结果37-38
  • 2 CYP17A1基因多态分布的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38-39
  • 3 CYP17A1基因两位点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基因型分布39-40
  • 4 CYP17A1基因两位点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等位基因分布40-41
  • 5 CYP17A1基因两位点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不同遗传模式下的基因型分布41-42
  • 6 CYP17A1基因rs743572位点和rs17115149位点单倍型分析42-44
  • 第二部分 CYP19基因与河南汉族人群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44-50
  • 1 CYP19基因STR位点基因分型结果44
  • 2 CYP19基因STR位点PCR产物测序结果44-47
  • 3 CYP19基因多态分布的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47-48
  • 4 CYP19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多态性分析48-50
  • 讨论50-56
  • 1 CYP17A1基因rs743572和rs17115149位点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分析50-53
  • 2 CYP19基因STR位点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分析53-56
  •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0
  • 综述60-77
  • 参考文献71-77
  • 缩略词索引表77-78
  • 致谢78-80
  • 个人简历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庆昌,李占荣;男性不育患者四种激素水平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2年05期

2 张若鹏,邵华;中国古代男性不育源流文献考[J];中医文献杂志;2004年01期

3 黄世明;男性不育与锌[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5年03期

4 王益鑫;郑菊芬;;男性不育研究新进展[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6年09期

5 姚文亮;吴飞华;;男性不育发病原因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6年04期

6 陈忠;陈丽君;;男性不育320例原因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07年02期

7 ;澳研究发现男性不育与缺乏光照有关[J];生物学通报;2008年11期

8 罗胜萍;;3700例男性不育病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01期

9 杨晓华;;27例高铅血症男性不育治疗体会[J];生殖与避孕;2009年07期

10 ;男性不育的治疗原则[J];农家之友;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继灿;;男性不育临床工作的几点思考[A];第5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暨男科提高班讲义[C];2007年

2 李宏军;;男性不育的诊治[A];全国第三届不育症暨保留生育功能微创手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宏军;;男性不育诊治新理念[A];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人类精子库管理学组第三届年会全国男性生殖医学和精子库管理新进展第四次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吴伯聪;;男性不育治疗进展[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男性病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5 孙振高;连方;张建伟;刘延荷;王利红;;中药联合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男性不育临床研究[A];第九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汪明德;;男性不育诊治概要[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08年不孕不育与性医学研讨会暨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7 贾孟春;;环境因素和男性不育[A];第四届全国不孕症暨保留生育功能微创手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宏军;;提高男性不育疗效的思路与对策[A];第四届全国不孕症暨保留生育功能微创手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静宇;代小华;曾宪录;宋运淳;;男性不育与联会复合体的关系[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陈文卓;吴培臣;连林蕊;;浅谈男性不育不孕症[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付东红;一项研究为男性不育治疗提供新思路[N];健康报;2013年

2 江西 副主任医师 熊国保 谢立;男性不育是一些疾病的信号[N];家庭医生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李宁;男性不育 并非顽症[N];中国人口报;2009年

4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李宏军;治疗男性不育基本原则[N];健康报;2011年

5 通讯员 南轩言 记者 程守勤;一种蛋白或与男性不育有关[N];健康报;2014年

6 金慰鄂;男性不育与生活环境[N];家庭医生报;2003年

7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 辛才林;感染——男性不育的天敌[N];家庭医生报;2007年

8 陈茂j 夏志俊;浙港科学家联手破解男性不育之谜[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钱铮;日本将研究基因异常与男性不育的关联[N];医药经济报;2007年

10 陈小飞邋冯立中;治疗男性不育 阳春三月最佳[N];健康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兆磊;人乳酸脱氢酶C4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在男性不育发病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白双勇;超重、肥胖对男性生育力影响系列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3 乔善磊;基于代谢组学的不明原因男性不育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4 阿周存;5个男性不育候选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疾病的关联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戴继灿;男性不育证候、用药规律及其肾阳虚型的代谢组学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刘舒媛;男性不育与POLG基因CAG-三核苷酸重复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7 朱清毅;附睾蛋白酶抑制蛋白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8 田卉;miRNA和遗传因素在男性不育发生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9 黄河龙;MicroRNA在男性不育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0 牛志宏;环境和遗传因素导致男性不育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超;男性不育(少弱精子症)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周青;CYP1A1和GST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相关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3 刘耀华;乳酸脱氢酶C4活性检测及其与男性不育的关系[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4 曹慧敏;CYP17A1和CYP19基因多态性与河南汉族男性不育的关联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5 杨青青;吸烟与男性不育患者精子DNA完整性关系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6 李儒楷;丝氨酸蛋白酶差异表达及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晋学飞;染色体核型异常致男性不育的病例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杜日成;染色体结构异常与男性不育、流产死胎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叶楠;男性不育患者精母细胞减数分裂遗传重组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10 陶欣荣;男性不育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5217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5217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c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