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人中心性肥胖及严重中心性肥胖腰围切点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成人中心性肥胖及严重中心性肥胖腰围切点的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我国成人中心性肥胖和严重中心性肥胖的腰围切点值。方法利用中美心肺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1993至1994年的横断面调查资料,纳入其中年龄在35-69岁且资料完整者10265名作为研究对象。以高血压、糖尿病、高总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为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同一个体同时具有2个及以上主要危险因素为危险因素聚集。危险因素聚集较好得反映了个体升高的心血管病综合患病风险,因此作为确定中心性肥胖和严重中心性肥胖腰围切点的主要依据。在男性腰围75-100 cm、女性腰围70-95 cm的范围内,以每个整数厘米值为腰围切点,计算各切点检出各项危险因素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距左上顶点的距离。以检出危险因素聚集时,ROC曲线距离最短的腰围切点值作为诊断中心性肥胖的腰围切点,以特异度≥90%的腰围切点值作为诊断严重中心性肥胖的腰围切点,并计算腰围在最佳切点以上人群的年龄调整OR值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结果男性平均腰围为80.5±9.9 cm,女性为77.8±10.0 cm。男女性危险因素聚集率分别为18.1%(890/4921)和14.5%(776/5344)。随着腰围增大,男女性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高总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现患率及危险因素聚集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5)。预测各项危险因素异常的ROC曲线距离最短的点集中于男性腰围80~84 cm,女性腰围79-81cm。预测危险因素聚集的最佳切点,即诊断中心性肥胖的适宜切点为男性腰围≥84cm、女性腰围≥80 cm,此时对应的ROC曲线距左上顶点距离最短;当男性腰围≥93cm、女性腰围≥91 cm时,预测危险因素聚集的特异度≥90%,误诊率低于10%。如能将男、女性人群的腰围分别控制在85 cm、80 cm以下,可能防止约57~59%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结论本研究的成人中心性肥胖和严重中心性肥胖的腰围切点值与《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推荐的切点值相同或相近。为了方便记忆和使用,本研究支持《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推荐的肥胖相关疾病风险增加和风险显著增加的腰围切点值,即以腰围(男性/女性)≥85/80 cm作为诊断中心性肥胖的切点值,以腰围(男性/女性)≥95/90 cm作为诊断严重中心性肥胖的切点值。
【关键词】:中心性肥胖 腰围 切点 心血管病 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89.2
【目录】:
- 缩略词表4-5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前言8-9
- 1 研究背景9-10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0-13
- 2.1 研究对象10-11
- 2.2 调查方法11-12
- 2.3 质量控制12
- 2.4 诊断标准和相关定义12-13
- 2.5 统计方法13
- 3 结果13-30
- 3.1 研究人群基本特征13-16
- 3.2 预测各项危险因素异常的腰围切点16-26
- 3.3 预测危险因素聚集的腰围切点26-29
- 3.4 以≥85/80 cm(男性/女性)为腰围切点时的年龄调整OR值及PARP值29-30
- 4 讨论30-34
- 4.1 诊断中心性肥胖及严重中心性肥胖的腰围切点30-33
- 4.2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33-34
- 5 小结34
- 6 参考文献34-37
- 文献综述37-51
- 参考文献45-51
- 致谢51-53
- 个人简历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辉;金旭伟;刘向军;石铁跃;王瑞珊;;辽宁省成年人中心性肥胖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1期
2 杨虹;陈娜萦;;成年人中心性肥胖流行特征研究现状[J];应用预防医学;2010年02期
3 鹿子龙;马吉祥;郭晓雷;唐俊利;楚结;苏军英;付振涛;;2007年山东省居民中心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年12期
4 杨云娟;许雯;杨永芳;石青萍;陈杨;成会荣;邵英;肖义泽;;云南省傣族地区35岁及以上居民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年02期
5 李建彬;周刚;范雷;冯石献;高莉;;2012年河南省城乡居民中心性肥胖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4年08期
6 杨素秋;;如何消除中心性肥胖[J];家庭医学;2005年10期
7 曾永红;张景莉;林伟茹;;中心性肥胖与多代谢异常的关系[J];实用预防医学;2008年01期
8 孙英俊;;中心性肥胖与代谢异常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24期
9 蔡乐;舒占坤;陆义春;陶杰;颜芳;叶亚怀;张波;;昆明市农村居民超重和中心性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19期
10 刘侃卓;;电针治疗成年人中心性肥胖的疗效及与性别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惠君;王志宏;于文涛;张兵;翟凤英;;1993~2006年中国九省成人腰围分布的变化及中心性肥胖流行趋势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王惠君;王志宏;于文涛;张兵;翟凤英;;1993~2006年中国九省成人腰围分布的变化及中心性肥胖流行趋势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公共营养分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玉麟;崔铁琦;王心祥;林建平;于绍轶;;沿海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及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红梅;李南方;姚晓光;洪静;罗文利;常建航;;NEDD4L基因rs4149601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中心性肥胖的关联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张敏;汪启迪;李彪;;成人棕色脂肪活性与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及中心性肥胖程度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6 黄楚霖;严励;;广州地区40岁以上人群肥胖情况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杨兆军;杨文英;陈晓平;;中国成年人中心性肥胖的最佳腰围切割点[A];200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十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胡丽;林硕;李晓峰;何胜清;丘雅维;许婧;穆攀伟;任琢琢;曾龙驿;;广州市石牌社区50岁以上人群颈围与中心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洪华荣;荣飚;骆和东;施红;曾妍;王娟;;厦门市思明区社区成年居民体重指数和腰围与高血压关系的调查分析[A];营养与老年代谢病——达能营养中心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卓娅;张萍;孟仙;余毅震;;湖北省6-22岁青少年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的分布特征分析[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一届学校卫生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德荣;防治中心性肥胖中医药有新法[N];中国医药报;2008年
2 孙国根;益气散聚法有望消减中心性肥胖[N];健康报;2008年
3 白京丽;儿茶素对控制中心性肥胖有益[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中心性肥胖有望缓解[N];上海科技报;2008年
5 健康时报驻杭州中医院特约记者 徐尤佳;一生有四个发胖危险期[N];健康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侯旭宏;肥胖患病率变迁及其对中国成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负担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王珊珊;脂肪酸组成及代谢与中心性肥胖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吴红艳;中心性肥胖与代谢性风险因子的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彬;河南省15~74岁居民肥胖流行特征[D];郑州大学;2015年
2 徐莉;新疆汉族成年人群最适体质指数和腰围切点值对超重及中心性肥胖分类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3 崔璨;有氧与核心力量综合训练对中心性肥胖中年女性运动干预处方的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5年
4 王晶晶;吉林省德惠市成人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王姗姗;河北省中老年肥胖参数与患高血压危险关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刘昭璐;中国成年人群不同肥胖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对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7 温潇潇;我国成人中心性肥胖及严重中心性肥胖腰围切点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8 贾俊婷;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9 李欣;吉林省德惠市成人中心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10 汪笛;兰溪市学龄儿童中心性肥胖流行特征及其与血脂血压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01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001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