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振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机械振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机械振动 临床实验 骨代谢 骨密度 绝经后骨质疏松 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以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观察高频低幅全身机械振动(Whole Body Vibration, WBV)干预下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Bone metabolic markers, BMMs)、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全身脂肪含量、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等指标的影响。1.观察机械振动治疗对血清骨代谢标志物的早期改变,探讨血清骨代谢标志物在其治疗的早期监测价值;2.观察机械振动对骨密度、全身脂肪含量等的改变情况,探讨其改善骨密度和全身脂肪含量的作用机理;3.结合《中国人骨质疏松症专用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探讨机械振动治疗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生存质量的临床价值,为机械振动治疗与药物联合或序贯治疗提供初步临床依据。方法:对符合标准的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年龄49-70岁)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机械振动组(Whole Body Vibratiom group, WBV组)和阿仑膦酸钠组(Alendronate group, ALN组)(同时均有给予基础治疗),治疗20天、3个月后对两组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骨密度、全身脂肪含量、生活量表评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重复测量PINP、β-crosslaps时间与疗法交互效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PINP、 β-crosslaps时间效应有显著性差异,随时间增加而递减;疗法效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PINP均呈下降趋势,WBV组在治疗20天后下降趋势大于ALN组,但治疗3个月后ALN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β-crosslaps均呈下降趋势,ALN组在治疗20天后下降趋势大于WBV组,而后下降较前趋于平稳,WBV组基本维持平稳下降趋势。2.重复测量分析交互效应显示重复测量N端骨钙素(BGP)、甲状旁腺素(PTH)时间与疗法交互效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BGP、PTH时间效应无显著性差异,其中BGP随时间增加而递减;两组BGP、PTH疗法效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BGP均呈下降趋势,ALN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下降趋势大于WBV组,WBV组基本维持平稳下降趋势;两组治疗后PTH变化趋势,WBV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ALN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呈现先下降后轻度上升趋势。3.重复测量血钙、血磷时间与疗法交互效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血钙、血磷时间效应无显著性差异,疗法效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血钙均呈下降趋势,WBV组、ALN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均呈下降趋势,以WBV组更明显;两组治疗后血磷变化趋势,WBV组、ALN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以WBV组下降及上升幅度更为明显。4.重复测量血镁时间与疗法交互效应有显著性差异。进行单独效应比较,两组均数有显著差异,反应两组基线情况不一样;在ALN治疗方法下,3次重复测量的均数比较(F)有显著差异;在WBV治疗方法下,3次重复测量的均数比较(F)无显著差异;两组血镁时间效应有显著性差异,疗法效应无显著性差异。观察两组治疗后血镁变化趋势,WBV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呈上升趋势;ALN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5.重复测量血ALP时间与疗法交互效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血ALP时间效应无显著性差异,疗法效应有显著性差异。观察两组治疗后血ALP变化,WBV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ALN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均呈平稳下降趋势。6.WBV组治疗6个月后L1-L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Ward's三角、左股骨大粗隆BMD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Ward's三角BMD变化率最大(8.37%);ALN组治疗6个月后L1-L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左股骨大粗隆BMD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L1-4 BMD变化率最大(3.17%),而Ward's三角BMD虽有增加,但治疗前后相比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WBV组左股骨(颈、上端、大粗隆)、Ward's三角的变化率均高于ALN组,而ALN组腰椎BMD变化率要高于WBV组。两组之间各部位BMD差值变化相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WBV组治疗后全身脂肪含量(包括左侧股骨、正位脊柱)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LN组治疗前后差异未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6个月治疗后全身脂肪含量、左侧股骨脂肪含量、正位脊柱脂肪含量水平治疗后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8.WBV组疼痛症状、身体机能、社会适应能力、总得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生存质量改善,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精神心理功能评分增加,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LN组疼痛症状、身体机能、总得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生存质量改善,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增加,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精神心理功能评分增加,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WBV组和ALN组疼痛症状、身体机能、社会适应能力、精神心理功能、总得分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绝经后骨质疏松并不是均表现出血清指标高转换状态;机械振动与阿仑膦酸钠均可以引起血清骨代谢标志物短期变化,血清骨代谢标志物可以为根据变化趋势预测疗效及判断骨折风险;2.机械振动可能通过降低骨转换,保存更多的骨重建单位维持骨量,提高腰椎和股骨骨矿含量和骨密度,可以考虑与抗OP药物进行序贯或联合治疗骨质疏松;3.阿仑膦酸钠能明显增加腰椎骨密度;而机械振动对股骨、髋部骨密度提升明显,其中Ward's三角可以作为机械振动治疗指征和疗效判定指标:机械振动尤其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4.机械振动降低全身脂肪含量,改善肌肉骨骼功能,体现中医“治痿独取阳明”、“骨肉相亲”内涵,尤其对于肥胖及血脂异常患者可能更有治疗价值;5.机械振动能全面改善绝经后OP患者生存质量,可作为OP锻炼康复训练手段;6.机械振动治疗体现了中医治疗气(功能)、血(骨代谢)同治的治疗原则。7.需加强骨质疏松患者护理及健康宣教,构建骨质疏松全面诊治体系。
【关键词】:机械振动 临床实验 骨代谢 骨密度 绝经后骨质疏松 生存质量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80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2
- 引言12-14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4-29
- 1.1 骨质疏松流行病学及治疗概况14-15
- 1.2 骨质疏松中医病因及辨证论治15-18
- 1.2.1 骨痿是骨质疏松的中医诊断15
- 1.2.2 脾肾两虚、肝郁血瘀是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15-16
- 1.2.3 骨痿分“脏腑”、“六经”辨证施治16-18
- 1.3 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18-22
- 1.3.1 骨质疏松发病机制18
- 1.3.2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18-22
- 1.4 骨质疏松物理治疗现状22-25
- 1.4.1 光、热、水、声疗法22-23
- 1.4.2 电疗法23
- 1.4.3 力学疗法23-24
- 1.4.4 中医针灸按摩24-25
- 1.4.5 多种药物和物理手段联合治疗25
- 1.5 药物治疗及机械振动对血清学指标改变25-26
- 1.6 机械振动对骨密度改变26-27
- 1.7 Juvent 1000骨质疏松机械振动治疗仪27-29
- 第二章 临床研究29-72
- 2.1 研究目的29
- 2.2 资料与方法29-32
- 2.2.1 临床资料29-30
- 2.2.2 研究方法30-31
- 2.2.3 观察指标31-32
- 2.2.4 数据统计32
- 2.2.5 不良事件和并发症32
- 2.3 结果32-55
- 2.3.1 一般资料分布32-33
- 2.3.2 两组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比较33-46
- 2.3.3 两组骨密度变化比较46-50
- 2.3.4 两组全身脂肪含量变化比较50-52
- 2.3.5 两组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比较52-54
- 2.3.6 两组治疗后疗效评价54-55
- 2.3.7 不良事件报告55
- 2.4 讨论55-72
- 2.4.1 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存在明显个体差异55-56
- 2.4.2 WBV可以降低骨转换,缩短骨转换时间,保存骨重建单位56-62
- 2.4.3 WBV能提高腰椎和股骨骨密度62-64
- 2.4.4 WBV能降低全身脂肪含量,改善肌肉骨骼功能64-66
- 2.4.5 WBV能全面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生存质量,体现骨强度的提高66-68
- 2.4.6 加强骨质疏松患者护理及健康宣教,构建骨质疏松全面诊治体系68-72
- 结语72-74
- 参考文献74-83
- 附录83-94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94-95
- 致谢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勤;;减少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方案[J];国外医学情报;1991年13期
2 ;减少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方案[J];临床荟萃;1992年03期
3 高瑾;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康复进展[J];现代康复;2000年14期
4 龚玲,王明越,胡杰,夏蓓,周佩卿,曹俊卿;壮骨合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及其抗氧化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年06期
5 安慧芳,姚爱琳;雷诺昔酚与绝经后骨质疏松[J];河北医药;2002年03期
6 单春艳,郑少雄,陈莉明,JY Reginster;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相关激素水平的改变[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年03期
7 吴宜勇;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判断和处理[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年05期
8 蒲兰;;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06年02期
9 张华;漆洪波;;瘦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年07期
10 王良岸;杨冬梓;;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防治[J];实用老年医学;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东春;贾志凡;左爱军;郭刚;赵学勤;张镜宇;;绝经后骨质疏松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王瑞欣;曲信滋;;激素替补疗法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A];骨质疏松研究与防治第二卷——第四届全国骨质疏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周尊海;刘杰军;;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关系[A];第一届全国骨矿研究年会会议文集[C];2002年
4 邱文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综合康复治疗与预防[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5 李慧林;未汉民;;绝经后骨质疏松高危因素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骨质疏松诊断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4年
6 徐克惠;;绝经后骨质疏松诊治若干问题[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绝经学术会议暨绝经相关问题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玉东;李大金;朱影;;补肾宁心方及脱氢表雄酮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A];全国中西医结合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集[C];2004年
8 姚汉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观察及护理[A];全国第九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吴宜勇;;绝经后骨质疏松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A];第二次全国绝经相关问题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延;刘淳;刘纹琰;;倍美力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观察[A];全国老年骨质疏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 徐红冰 主任药师;“三管齐下”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科 张浩 章振林;绝经后骨质疏松 遗传背景中外有别[N];健康报;2014年
3 ;骨保合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标本兼顾[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耿文鑫;抗绝经后骨质疏松蛋白疫苗的实验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董荣兟;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科学健身指导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3 王淑丽;复方仙贞汤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平衡能力的影响及其对成骨细胞作用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邹颖刚;更年甘露饮加小剂量雌激素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徐晓娟;绝经后骨质疏松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骨代谢相关因子的临床研究与青娥丸的治疗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杨晓红;miR-705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功能异常的调控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7 黄建睿;滋补肾阴法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转子间骨折术后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杰;机械振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王文杰;从细胞因子网络调节探讨壮骨止痛方抗绝经后骨质疏松机理的初步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孟祥德;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及骨形态发生蛋白、他莫昔芬防治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4 汪玉海;局部植入牛骨形态发生蛋白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张楠;骨代谢生化指标在绝经后骨质疏松诊治中的临床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孙伟珊;补肾健脾化瘀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血液流变学的改变[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张新玉;不同药物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疗效观察和生活质量及药物经济学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8 韩敬凛;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及他莫西芬防治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9 陈志文;阿司匹林治疗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10 张融;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CD14~+单核细胞miR-503的表达与甲基化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91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09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