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发布时间:2017-12-16 05:36

  本文关键词: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2型糖尿病 体位性低血压 住院患者 老年


【摘要】:背景体位发生改变时血压的波动或变异称为体位性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多项调查研究显示:体位性低血压可增加患者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死亡等临床事件的发生,是发生晕厥、跌倒的重要原因之一。体位性低血压是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常见临床表现。糖尿病的患者较其他人群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全球的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加,糖尿病已成为临床上的主要内分泌代谢病,根据国内外综合研究报告,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率在糖尿病人群中为8.2-44.0%,发病率差异较大,可能与研究的目标人群和诊断体位性低血压的标准不同有关。目前在体位性低血压诊断标准上,医疗界的说法尚不一致,比较认可的是美国自主神经科学学会(AAS)和美国神经病学会(AAN)1996年制定的诊断标准:当由卧位变为站立位后,3min内出现收缩压下降≥20mm 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 Hg,同时可伴或不伴头晕等低灌注症状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体位性低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已进行过一些探究,但与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的危险因素探究较少,本研究将对住院2型糖尿病人群中体位性低血压的患病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其机制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引起重视,加强对体位性低血压的监测和防范。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住院2型糖尿病人群中体位性低血压的患病率及其可能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可能的相关发病机制,对临床上可能合并相关危险因素的目标人群,加强体位性血压的监测,尽可能采取相关措施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并提供更加完善的依据以改善其预后。对象与方法1.对象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二病区孙良阁教授组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293名(按照WHO(1999)诊断标准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方法2.1统计样本量估计Logistic回归所需的样本量:估计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样本量比较复杂,文献指出:一般来讲,每个研究因素(自变量)至少需要10例样本。在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我们共有7个研究因素,因此估计至少需要70例样本量。2.2病史收集及体位性血压的测量患者入院后详细记录其相关病史,收集院内或院外检查的生化指标结果(三月内最近一次的糖化血红蛋白,随机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肝肾功,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计算BMI。使用半自动医用血压计(有关电子血压计在临床中的使用准确性和可行性综述见附录)及立位血压(分别于立位时1、3、5min各测量一次血压及脉搏)。所进行的测量期间注意询问并观察患者是否有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出现,如有,则记录出现的症状以及发生于站立后的时间。2.3采纳标准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当从卧位变为站立位后,3min内出现收缩压下降≥20mm 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 Hg,同时伴或不伴头晕、视物模糊等低灌注症状的临床综合征。2.4统计学处理(1)本研究所进行的数据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2)对于无序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于连续性变量,首先使用K-S正态性检验,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使用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使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3)对于等级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对经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4)本研究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次研究对象共293名,总体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25-89岁,平均年龄为56.56±11.508岁。其中男性164名,比率为55.97%,测量出其中共126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比率为43%。2.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组与非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组两组比较分析,其中具有显著统计意义差异的因素有:合并体位低血压组的GFR(肾小球滤过率)较低(93.75±27.135比102.69±25.780),卧位收缩压较高(139.22±20.920比132.28±17.625),卧位舒张压较高[85.50(78.00—94.00)比80.00(74.00—86.00)],合并外周动脉斑块形成较高(86.2%比76.0%)。而两组在年龄、性别、BMI、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胫神经传导速度、糖尿病病程、ACR、左心房收缩径、室间隔厚度、EF值、残余尿量、合并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方面,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3.经单因素分析后,对经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有意义(P0.1)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包括年龄、ACR、GFR、合并外周动脉斑块、合并脑血管病、卧位收缩压、卧位舒张压。结果提示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与卧位舒张压独立正相关,0R值为:1.048(P0.05)。4.本研究对象中老年(年龄≥60岁)2型糖尿病患者共131名,平均年龄为66.63±5.802岁,将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组与非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组,进行相关变量的统计学分析,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共65名(49.62%),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组与非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因素有:糖尿病病程较长(13.09±8.738比10.14±7.683)、卧位收缩压较高(142.98±20.310比136.11±18.434)、卧位舒张压较高(83.80±12.531比78.77±9.955)、低密度脂蛋白较高(2.7174±.77063比2.4397±.65256)。而在年龄、性别、BMI、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胫神经传导速度、糖尿病病程、ACR、GFR、左心室收缩径、室间隔厚度、EF值、残余尿量、合并外周动脉斑块形成、合并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这些因素方面,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为43%,低GFR、卧位收缩压高、卧位舒张压高、合并外周动脉斑块形成、合并脑血管病是其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87.1;R54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萍;青少年一过性体位性低血压是常见现象[J];医学信息;2002年09期

2 张桂晔;张蕾;;体位性低血压及其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年12期

3 于永芬;邓晓玲;;体位性低血压的健康指导[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年16期

4 林美春;;浅谈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16期

5 方丕华;;何谓体位性低血压?[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8年06期

6 王晓波;肖冰;陈宏宇;;对住院病人体位性低血压的调查和护理[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年06期

7 高玲;邹文淑;彭东署;;老年性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年20期

8 罗春艳;徐永能;林文英;李艳;;可多华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1年10期

9 孔祥清;;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治疗[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S1期

10 Robbins AS;林祥春;;老年体位性低血压[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正淑;;老年人高血压病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体会[A];全国第七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张玉银;;美沙酮脱毒期间体位性低血压的观察及护理[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徐炽度;;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翔;刘彦军;陆祖谦;刘建琴;杨小平;许樟荣;;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A];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陈红;;脑血流图在精神药物所致体位性低血压方面的诊断意义[A];湖北民政医学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6 张海霞;;抗精神病药物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7 阿依松古丽;;体位性低血压的自我调养[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谭永霞;戚晓昆;;倾斜床治疗全自主神经病体位性低血压1例[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李秋军;;服用氯氮平所致体位性低血压32例患者的护理体会[A];河南省精神科康复护理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魏艳蓉;;坐位输液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原因分析及预防[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云;长期卧床防体位性低血压[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2 陕西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韩咏霞;警惕老年体位性低血压[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3 张献怀;突然眼黑头晕,警惕体位性低血压[N];中国医药报;2014年

4 杨春;体位性低血压的成因[N];保健时报;2004年

5 林静源;体位性低血压不可忽视[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6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王锦蓉;老人要防体位性低血压[N];健康时报;2009年

7 ;谨防体位性低血压[N];西藏日报;2001年

8 王彬;老年人须防体位性低血压[N];大众卫生报;2009年

9 军文;体位性低血压不需特殊治疗[N];广东科技报;2000年

10 魏开敏;哪些情况可致体位性低血压[N];卫生与生活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芳;NEDD4L与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的关联研究及药物基因组学[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2 卢娜;ACE2基因变异与高血压的荟萃分析及DBH基因变异与体位性低血压的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阳;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D];郑州大学;2016年

2 林仲秋;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现况、药物影响及心血管风险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294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294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9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