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在湿热环境下以氧化应激为核心的心脏损伤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9 02:48

  本文关键词: 热射病 心脏损伤 氧化应激 血管紧张素Ⅱ 大鼠模型 出处:《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高湿的极端湿热环境下,由于电解质和水分的大量丢失,人体散热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系统功能障碍或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湿热应激损伤性疾病。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11508-89)可将中暑分为以下三级: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重症中暑又分三类: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是致命性的急性疾病。在我国南方地区,湿热是夏季的主流气候,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暑死亡率可能高达10~15%;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极热期间,美国城镇地区中暑发生率为20/10万人,其潜在死亡率约为400%,而在沙特阿拉伯半岛,致死率约50%左右。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大部分研究趋向于认为高温、高湿环境下导致的热射病,主要表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也是热射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而心血管系统被认为是最先受到影响的系统,但针对其损伤及损伤机制的深层次研究较少,并且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该研究将进一步为揭示湿热环境下心脏损伤的病理机制奠定理论基础,为深入研究和临床防治湿热应激相关心脏功能损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1.探讨热射病(heat stroke,HS)大鼠死亡危险因素及心肌损伤情况;2.探究湿热应激致大鼠心肌组织损伤和心功能损害的机制;3.探索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AngⅡ)在热射病(湿热应激)心肌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4.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防治热射病相关心脏功能损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无特定病原体(Specefic pathogen Free,SPF)级 SD(Sprague-Dawle y)大鼠48只,体重278~316g,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饲养1周,环境温度23℃,湿度(50±5)%,12h昼/夜循环,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C组)、热射病组(Heat stroke,HS组)、热射病维生素E处理组(Heat stroke of vi taminE,VitEHS 组)、热射病缬沙坦处理组(Heat stroke of valsartan,ValsartanHS 组),每组12只。2.建立热射病大鼠动物模型:·用模拟热气候动物舱对大鼠进行湿热打击,热打击前将模拟热气候动物舱预热至温度:40℃,湿度:65%。HS诊断标准:肛温达(42.5±0.2)℃同时伴有四肢无力、不能爬行。3.恢复期处理:各组大鼠均称重,记录打击前后体重变化,计算公式:体重变化率(体液丢失率)=体重变化(热打击前体重-最大核心体温时体重)/热打击前体重×l00%;恢复进食、水,在恢复过程中继续给予体温检测,每30分钟记录一次,持续3小时,后改为每6小时记录一次;每12小时记录一次体重;VitEHS组、ValsartanHS组分别给予 VitE100mg/kg/day(溶解为 1ml)、Valsartan16mg/kg/day(溶解为 1ml)灌胃,C组、HS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ml/day灌胃,72小时后终止实验。绘制Kanplan-Meier曲线、计算死亡率。4.组织病理检测:留取心肌组织(心尖部)标本,做石蜡切片,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心肌标本病理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另做心肌组织电镜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5.血清检测:经腹主动脉采血留取血液标本,利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 MB(Creatine Kinase-MB,CK-MB)、超敏 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cTn-Ⅰ)、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Angll 等含量。6.氧化应激检测:留取大鼠心肌组织,置于-70℃超低温冰箱保存,采用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7.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 ±S),两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one-way ANOVA),Kanplan-Meier法作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 χ2检验,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成功构建了大鼠热射病模型,HS组、VitEHS组、ValsartanHS组平均发病时间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体重变化率明显小于HS组、VitEHS组、ValsartanHS组体重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S组、VitEHS组、ValsartanHS组间体重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S组、VitEHS组、ValsartanHS组三组大鼠的72小时Kan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各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数据显示死亡事件主要发生在发病后24小时内。COX回归模型提示发病后低体温和较长湿热打击时间是热射病模型大鼠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但相对较高的体重变化率(体液丢失率)则对热射病模型大鼠的存活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心肌组织HE染色,C组心肌组织结构基本正常,见心肌细胞呈类圆形、胞核居中、胞质均染、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出血;HS组见部分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或模糊不清、部分胞质深染、心肌细胞肥大,细胞间质可见散在出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VitEHS组见心肌细胞排列较HS组整齐,肥大的心肌细胞数量减少,细胞间质仍可见散在出血和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但较HS组减轻;ValsartanHS组与HS组相比细胞排列较整齐,肥大的心肌细胞数量、细胞间质出血点、炎性细胞浸润数量均减少,间质水肿程度减轻,但与VitEHS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4.C组大鼠心肌组织肌节排列整齐、Z线明显,未见肌丝断裂、溶解,线粒体无肿胀、嵴清晰、排列紧密整齐,胞核染色质均匀、未见染色质固缩、边集、无空泡变性;HS组大鼠心肌组织透射电镜显示部分肌微丝疏松、模糊、Z线不明显,线粒体肿胀、嵴变模糊、可见空泡形成,核形不规整、核周间隙增宽、核染色质固缩并出现边聚现象,以上改变在HS组打击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并未改善。VitEHS组较HS组肌节排列整齐、Z线清晰、线粒体肿胀减轻、嵴较清晰、线粒体空泡明显减少、核形较规整、胞核染色质较均匀、偶见核周间略增宽及边聚现象;ValsartanHS组与HS组相比肌节排列较整齐、Z线较清晰、线粒体肿胀减轻、嵴较清晰、未见明显线粒体空泡、核形较规整、胞核染色质较均匀、偶见核周间略增宽及边聚现象;ValsartanHS组与VitEHS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5.C组仅见少数心肌细胞出现凋亡,HS组、VitEHS组、ValsartanHS组心肌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增加,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tEHS组、ValsartanHS组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均比HS组减少,但仍高于C组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tEHS组与ValsartanHS组比较,两组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S组血清Ach含量较C组血清Ach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VitEHS组、ValsartanHS组心肌细胞凋亡数量(AI)少于HS组,但多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tEHS组与ValsartanHS组心肌细胞凋亡数量无明显差异。8.各组心肌组织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含量、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9.HS组、VitEHS组、ValsartanHS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较C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tEHS组、ValsartanHS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均比HS组减少,但仍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tEHS组与ValsartanH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C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ll)含量相对较少,HS组、VitEHS组、ValsartanHS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ll)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lsartanHS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ll)含量比HS组、VitEHS组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组与VitEH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C组心肌组织谷胱甘肽(GSH)、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较多,HS组、VitEHS组、ValsartanHS组则较少,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tEHS组与ValsartanHS组GSH、T-AOC、T-SOD含量均比HS组增多,但仍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tEHS组与ValsartanHS组比较,GSH、T-AOC、T-SOD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组、VitEHS组、ValsartanHS组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较C组明显增加,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tEHS组、ValsartanHS组MDA含量均比HS组减少,但仍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tEHS组与ValsartanH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研究发现热射病模型大鼠死亡时间主要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其死亡主要危险因素可能与恢复期低体温和较长打击时间密切相关,而相对较高的体重变化率(体液丢失率)对热射病模型大鼠的存活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高温、高湿环境可对心肌组织造成损害,但该研究并未发现存在心肌组织坏死情况,其损害可能与Angll、活性氧参与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有关;Angll→活性氧(ROS)→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线粒体损伤→心肌细胞凋亡→心肌损伤,可能是高温、高湿导致热射病心肌组织损伤的信号通路之一,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Ⅱ与其受体AT1结合和清除过多的活性氧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湿热应激所致的心肌组织损伤。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94.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江,李强,付小浩;心脏损伤抢救1例报道[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孙丹桂,冯景民,李志高,丁志杰;心脏损伤抢救成功2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年11期

3 苏才坤;马驰;甄宇洋;刘奕山;鲍菲;邓量;李守智;;穿入性心脏损伤抢救成功5例报告[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年S1期

4 芦乙滨,胡玉萍;心脏损伤52例治疗体会[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01期

5 曹宏旭;;心脏损伤急救探讨(附52例临床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6 黄戈;黄斌;;心脏损伤的外科治疗[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1年06期

7 吴哲凡;林道平;;心脏损伤(附三例报告)[J];广州医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8 胡伟恩;;心脏损伤70例分析[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87年01期

9 赵光敏;李雄;张大器;;心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J];云南医药;1988年03期

10 王德才;高伯炎;吕逢宽;姜立业;柴玉;;4例心脏损伤的救治体会[J];海军医学;199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永存;梁诗颂;肖新华;;穿透性心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6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灾害、中毒专业联合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1999年

2 徐群英;何明;陈和平;刘丹;彭维杰;;维生素C对铁过载小鼠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A];第九届全国心血管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刘达兴;梁贵友;徐刚;牛义民;蔡庆勇;宋永祥;张建;李剑;王峰;陈成;;亚临床型穿透性心脏损伤20例救治分析[A];贵州省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吴玲萍;;心脏损伤修复抢救配合[A];第三届全国急诊创伤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5 马菊;;12例穿透性心脏损伤的手术配合[A];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12年

6 张金花;;心脏损伤围手术期的护理[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7 陈志跃;蒋森;邬弋;陆骁臻;王子鸿;;急症创伤性疾病引发心脏损伤的临床研究[A];2007年浙江省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刘昱;丛贵年;;交通事故致心脏损伤分析[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三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邓桦;王德文;彭瑞云;王水明;高亚兵;陈浩宇;马春全;杨鸿;;高功率脉冲微波辐照对心脏损伤效应及机制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玉宝;;穿透性心脏损伤存活一例[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动物实验显示骨髓干细胞可用于修复心脏损伤[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2 冯卫东;美科学家发现蛋白注入疗法可修复心脏损伤[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毛磊;科学家发现骨髓干细胞可修复心脏损伤[N];光明日报;2003年

4 新华;骨髓干细胞可修复心脏损伤[N];保健时报;2003年

5 毛磊;治疗心脏病 干细胞疗法潜力无限[N];医药经济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雪岩;抗辐灵对HPM辐射致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2 李涛涛;内质网应激调控炎症反应在高血压心脏损伤中的分子机制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3 周珊珊;Nrf2与MT的协同作用在保护慢性间歇性低氧所致心脏损伤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5年

4 王旭芳;哺乳动物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是癌症治疗的药物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江涛;某战区作训人员运动性心脏损伤预警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张棚;~(99m)Tc-MIBI 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评价食管癌放化疗中心脏损伤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3 王珍;甘氨酸拮抗内毒素性心脏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巴尔夏古丽;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心脏损伤的临床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5 都基刚;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对心脏损伤的临床分析[D];延边大学;2008年

6 许建彪;血红素加氧酶-1对胰腺炎相关性腹水诱导的心脏损伤的防治作用[D];昆明医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472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472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a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