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维生素D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及体脂分布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3-04 17:42

  本文选题: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切入点:25羟维生素D3 出处:《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既往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A-FABP)及维生素D水平与肥胖及肥胖相关性疾病关系密切,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A-FABP及维生素D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及精确体脂分布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的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上海肥胖研究(Shanghai Obesity Study,SHOS)。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A-FABP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水平。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作为评估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参数。生物电阻抗法测定瘦体块、脂肪块及体脂含量(Fat percentage,fat%),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所推荐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测定腹内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和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肝脏超声定性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计算脂肪肝指数(Fatty liver disease,FLI)作为定量评价脂肪肝的指标。NAFLD的判定采用中国肝脏病协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修订版)中的临床诊断标准,糖耐量的判定根据1999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腹型肥胖定义为VFA≥80 cm2。SFA升高定义为SFA位于上四分之一位点者。结果:(1)在2253(男835,女1418)例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的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人群中,女性血清A-FABP水平高于男性(P0.001),且绝经后女性血清A-FABP水平高于绝经前女性(P0.001)。无论男女性,随着血清A-FABP水平升高,C-IMT均呈升高趋势(趋势分析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血清A-FABP水平是C-IMT的独立危险因素(绝经前女性:标准化β=0.077,P=0.044;绝经后女性:标准化β=0.113,P=0.001);且在正常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亚组中,女性血清A-FABP仍与C-IMT独立正相关(绝经前女性:标准化β=0.162,P0.001;绝经后女性:标准化β=0.100,P=0.012)。(2)在2108例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的非糖尿病女性(绝经前女性760,绝经后女性1348)中,单纯VFA升高的人群血清A-FABP水平较单纯SFA升高者高(均P0.05)。以BMI和VFA分组后,在BMI25 kg/m2和BMI≥25 kg/m2的人群中均见到,无论是否绝经,腹型肥胖人群的血清A-FAB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腹型肥胖者(均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脂肪块与血清A-FABP水平独立正相关(均P0.001)。此外,绝经后女性VFA与血清A-FABP独立正相关(标准化β=0.114,P=0.001)。进一步在BMI25 kg/m2和BMI≥25 kg/m2两组人群中分别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见到相似结果(均P0.05)。(3)在1001例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男性中,有颈动脉斑块者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无斑块者[13.80(10.82 17.68)ng/m L比14.74(10.87 19.08)ng/m L,P=0.029],且无论是否存在斑块,C-IMT增厚者血清25(OH)D3水平均较正常C-IMT者降低[无斑块组:13.90(9.99 17.09)ng/m L比14.99(11.17 19.43)ng/m L,P0.01;斑块组:13.24(9.91 16.81)ng/m L比14.45(11.40 18.51)ng/m 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3水平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972(0.946 0.998),P=0.032);且无论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血清25(OH)D3均与C-IMT增厚独立负相关[无斑块组:OR(95%CI):0.944(0.908 0.981),P=0.004;斑块组:OR(95%CI):0.900(0.849 0.955),P=0.001]。(4)在567例男性NGT人群中,BMI≥25 kg/m2组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BMI25 kg/m2组(P=0.029)。血清25(OH)D3水平随着脂肪块及VFA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趋势分析P0.01)。在BMI≥25.0 kg/m2的人群中,fat%≥25%者的血清25(OH)D3水平较低,且在相同的BMI组别中,腹型肥胖人群的血清25(OH)D3水平均较非腹型肥胖者低(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VFA(标准化β=-0.163,P0.001)及TG(标准化β=-0.086,P=0.041)与血清25(OH)D3水平独立负相关。(5)在514例正常体重正常肝酶的男性中,与非NAFLD组比较,NAFLD患者血清25(OH)D3水平降低(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血清25(OH)D3水平与NAFLD独立负相关(OR:0.937,95%CI:0.884 0.993,P=0.028)。此外,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3水平是脂肪肝指数的独立保护性因素(标准化β=-0.023,P=0.040)。结论:女性正常糖耐量人群血清A-FABP水平是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非糖尿病女性血清A-FABP水平与脂肪块独立正相关,且绝经后女性血清A-FABP水平与腹内脂肪面积独立正相关。男性人群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腹内脂肪面积独立负相关。此外,维生素D水平降低是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及NAFLD的危险因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8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平,马达,王万相,郭乃洲;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2 朱澜,吴国求;一步法测定血清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3 姜玉章;;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年23期

4 刘鹏;陆怀秀;殷正丰;;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年31期

5 宋文全;裴士凤;陈力平;黄雅娟;林杰;任孔健;王宇;周娜;;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肌损伤中的临床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2010年03期

6 杨海静;夏艳;陈卫;;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17期

7 陈慧梅;陈惠萍;;脂肪酸结合蛋白3的基础与临床[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1年01期

8 彭家和;董金瑜;张艳;江渝;;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22期

9 冯建忠;李铁军;;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临床应用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年01期

10 王伟娜;华川;;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安晓华;;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谢培怡;李亚平;陈佩儿;张坤仪;任能博;;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床旁快速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A];2009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增刊[C];2009年

3 刘玲玲;;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4 林高贵;曾云祥;赵春;孟凡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董金瑜;刘红;彭家和;张艳;王永超;李良鹏;王强;何超;江渝;;法尼酯X受体下调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表达[A];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潘莉雅;王新颖;黎介寿;;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周密;包玉倩;陆志刚;李华婷;王晔;高美芳;魏盟;贾伟平;;血清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邓荣春;陈会;孙敬;;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邹汉军;沈建华;蒋华良;;脂肪酸结合蛋白如何结合解离脂肪酸?一个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张雅敏;门贺伟;杨龙;;血清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诊断[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郝亚平;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维生素D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及体脂分布的关系[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孟祥志;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早期心肌梗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肖扬;脂肪酸结合蛋白与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D];中南大学;2010年

4 刘杰;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价值的系统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5 金昕晔;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疫苗预防高脂喂养小鼠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一鸣;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介导脂肪酸通过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引起人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凋亡[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马岩岩;慢性心力衰竭儿童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溶性ST2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5年

3 盛南;全氟烷基化合物与人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相互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李亚楠;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5 李君君;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急性脑梗死病情转归及预后评估的相关性[D];承德医学院;2016年

6 宋巍;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亲脂性药物的相互作用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郑伟;L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慢性肾脏病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婷;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儿科疾病的临床应用新进展[D];蚌埠医学院;2015年

9 王琼;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心肌梗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张元凤;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血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青岛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66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566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0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