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海拔及季节因素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7 05:38

  本文选题:系统性红斑狼疮 切入点:海拔 出处:《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 分析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和不同季节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的临床表现,疾病活动与海拔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1029例入院SLE患者的住院病历,统计分析不同海拔人群及不同季节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结果的分布特征,分析各器官疾病活动度与海拔、季节之间的关系。结果 1.住院病人入院前居住地海拔从553米到3500米不等。高海拔地区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别较中等海拔和低海拔地区小;随着海拔升高,SLE患者住院年龄越小。2.高海拔地区的SLE患者起病到首次就诊时间短于中海拔地区。3.高海拔地区Anti-Sm抗体阳性的患者比率要高于中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的贫血患者比率较中海拔地区高;低海拔地区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比率较中、高海拔地区低;高海拔地区肌酐升高(133μmol/l)的患者比率要比中海拔地区高。4.SLE患者SLEDAI评分与海拔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5.在SLE非活动性患者中,免疫系统、肾脏各活动等级患者比率的变化与海拔变化相关,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成增加趋势。6.在SLE活动性患者中,精神神经损害的不同活动等级患者比率的变化与海拔变化相关,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成增加趋势,而关节不同活动等级的患者比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成下降趋势。7.春夏秋冬四季发病的SLE住院病人中,患者起病年龄和住院年龄在冬季均较其他三季大。8.在SLE非活动性患者中,免疫系统活动等级患者比率春季损害最高,其次为秋季和夏季患者,冬季组的损害最轻。9.在SLE活动性患者中,肾脏系统活动等级患者比率冬季损害最高,其次为夏季和秋季患者,春季组的损害最轻。结论不同海拔地区和不同季节的SLE患者在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分布、实验室特征分布有一定的差异,而不同活动性的患者部分器官的活动度与海拔、季节存在一定的关系。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S) patients in different altitude areas and different seasons in Yunnan Province.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data of 1 029 patients with SLE from January 2002 to December 2012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1. The altitude of the inpatients before admission ranged from 553 meters to 3,500 meters. The onset age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high altitude areas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in the middle and low altitude areas. 2.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the hospitalized age of SLE patients was smaller. 2. The time from onset to first visit of SLE patients in high altitude area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middle altitude area. The positive rate of Anti-Sm antibody in high altitude are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iddle altitude area. The rate of anemia patients in high altitude are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iddle altitude area, and the rate of thrombocytopenia in low altitude area was lower than that in high altitude area.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LEDAI score and elevation in patients with elevated creatinine at high altitude. 5. In inactive patients with SLE, the immune system, The change of the ratio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 of renal activity was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altitude,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the change of the ratio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activity grade of mental nerve damage was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altitude, and the ratio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activity grade of mental nerve damage was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altitude in patients with SLE activity.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the ratio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joint activity decreased with the elevation. 7. In the inpatients with SLE in the four seasons of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and four seasons, The onset age and hospitalization age of the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hree seasons in winter.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SLE inactivity, the rate of immune system activity grade patients was the highest in spring, followed by autumn and summer patients.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SLE activity, the rate of renal system activity grade was the highest in winter, followed by summer and autumn. Conclusion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SLE in different altitude and different seasons, while the activity degree and altitude of some organ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activity are different. There i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sons.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93.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学恩;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0年16期

2 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年01期

3 尹培达;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J];新医学;2000年01期

4 谢可锋,曹建春;数病并存非真相 一元分析得确证──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误诊经过[J];新医学;2000年09期

5 张强,苏明,朱永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4小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6 李蔚林,李东辉,孙淑萍,孟红珍,刘军,李伟玲;高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08期

7 蒋天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少见表现与误诊[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3期

8 张秋生,崔惠敏,叶任高;老年人系统性红斑狼疮62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9 蔡绥,郑敏,孙国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amm-Horsfall蛋白 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10 兰海梅,刘晓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丁丁;杨正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陈勇;楼燕如;忻霞菲;王庭辉;黄华;周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顾越英;;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冯琴;纪超;杨波;毕志刚;;40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剑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预防和调护[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江必明;王静;;气溶胶生物电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治疗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7 杨金英;李贵安;;系统性红斑狼疮五年随访[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张广中;王萍;蔡念宁;陶毅;孙丽蕴;;40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情况分析[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林冰;吴东海;王丽英;曹慧颍;张政新;刘艳秋;;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分析比较[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孙铀;张凤山;;1995-2005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因素回顾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6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倩;MiR-155通过调控S1pr1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王红英;超声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陈志强;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4 陈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易感相关基因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5 王彦博;血必净注射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6 周康兴;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侯岩峰;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付继承;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相关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彭武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非编码RNA组学鉴定及其表达谱分析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10 张细凤;调节免疫中成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烨;TLR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对肾脏损伤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华梁;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李连连;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汪晓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u樗乇泶锛捌溆隒D4~+CD25~+Foxp3~+Treg细胞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郭颖;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王国芬;滋阴降火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评价及其对细胞因子IL-10、IL-18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武敏;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车国柱;Th1/Th2及Th17/Treg平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前后变化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杨金华;CD19~+CD5~+B细胞、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邸宇姿;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78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578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b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