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STAT4 rs757486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Meta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30 00:23

  本文选题:系统性红斑狼疮 切入点:STAT 出处:《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年05期


【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STAT4)基因rs757486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两名研究者分别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Scopus、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筛选出相关文献。用合并OR值和95%CI评价STAT4 rs7574865位点SNP与SLE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7篇研究,包含21 902例SLE患者和37 780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如下:等位基因模型(T vs G,OR=1.56,95%CI:1.49~1.63),纯合子模型(TT vs GG,OR=2.32,95%CI:2.08~2.58),杂合子模型(TG vs GG,OR=1.52,95%CI:1.41~1.64),显性遗传模型(TT/TG vs GG,OR=1.67,95%CI:1.55~1.79),隐性遗传模型(TT vs TG/GG,OR=1.83,95%CI:1.65~2.02)。按研究对象所在的地区进行亚组分析后显示,所有亚组中,rs7574865 SNP均与SLE易感性有关。结论 STAT4 rs7574865位点SNP与SLE的易感性有关,T等位基因的存在增加SLE的患病风险。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at the rs7574865 locus of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ranscription activator 4 (STAT4) gene and susceptibility to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by Meta analysis. Web and Wanfang databa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NP and SLE susceptibility at STAT4 rs7574865 locus was evaluated by combining OR value and 95%CI.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including 21,902 patients with SLE and 37,780 controls, are as follows: allelic model T vs gor 1.5695 CI 1.491.63, homozygous model TT vs GGOR2.3295CI2.082.58, heterozygote model TG vs GGOR1.5295CIW 1.411.64, dominant genetic model TT-TG vs GGOR1.6795 CI1.551.791.791.79, recessive genetic model TT vs TGGG 1.89595 CI 1.652.2.00. A subgroup analysis of the region showed that, Rs7574865 SNP was associated with SLE susceptibility in all subgroups. Conclusion SNP at STAT4 rs7574865 site is associated with SLE susceptibility and the presence of T allele increases the risk of SL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科研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
【分类号】:R593.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学恩;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0年16期

2 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年01期

3 尹培达;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J];新医学;2000年01期

4 谢可锋,曹建春;数病并存非真相 一元分析得确证──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误诊经过[J];新医学;2000年09期

5 张强,苏明,朱永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4小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6 李蔚林,李东辉,孙淑萍,孟红珍,刘军,李伟玲;高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08期

7 蒋天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少见表现与误诊[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3期

8 张秋生,崔惠敏,叶任高;老年人系统性红斑狼疮62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9 蔡绥,郑敏,孙国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amm-Horsfall蛋白 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10 兰海梅,刘晓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丁丁;杨正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陈勇;楼燕如;忻霞菲;王庭辉;黄华;周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顾越英;;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冯琴;纪超;杨波;毕志刚;;40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剑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预防和调护[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江必明;王静;;气溶胶生物电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治疗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7 杨金英;李贵安;;系统性红斑狼疮五年随访[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张广中;王萍;蔡念宁;陶毅;孙丽蕴;;40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情况分析[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林冰;吴东海;王丽英;曹慧颍;张政新;刘艳秋;;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分析比较[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孙铀;张凤山;;1995-2005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因素回顾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6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倩;MiR-155通过调控S1pr1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蕊;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浆microRNA表达谱筛查与验证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吴昊;系统性红斑狼疮中MDSC通过产生Arg-1促进Th17细胞分化和疾病进展[D];吉林大学;2016年

4 钱君岩;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队列及生物标志物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5 王紫倩;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长期预后[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6 李敏;A20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模型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7 伍洲炜;常见诱发因素加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8 王红英;超声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陈志强;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10 陈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易感相关基因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烨;TLR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对肾脏损伤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李连连;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汪晓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u樗乇泶锛捌溆隒D4~+CD25~+Foxp3~+Treg细胞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郭颖;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5 王国芬;滋阴降火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评价及其对细胞因子IL-10、IL-18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车国柱;Th1/Th2及Th17/Treg平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前后变化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杨金华;CD19~+CD5~+B细胞、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邸宇姿;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9 冉昕;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海拔及季节因素关系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10 冯莉霞;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发患者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683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683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c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