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祛除低密度粒细胞并纯化T淋巴细胞的简易方法(英文)
本文选题:低密度粒细胞 + 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 ; 参考:《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2017年07期
【摘要】: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低密度粒细胞(LDGs)可以自发而过度地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NETs),而形成的NETs会降低T细胞激活的阈值。采用PBMCs做淋巴细胞研究时,所含的异常增多的LDGs可能会显著影响实验结果。因此需要了解其他自身免疫病中LDGs的比例,并需要一种简便地祛除PBMCs中LDGs的方法。创新点:首次提出LDGs清除的方法,验证了离心后贴壁法清除LDGs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55例皮肌炎(DM)患者、15例多发性肌炎(PM)患者、42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25例SLE患者(阳性对照)和19例健康对照(阴性对照)PBMCs中LDGs的比例。采用提高离心力、离心后贴壁和全血沉淀后再离心这三种方法祛除PBMCs中的LDGs,进一步比较各种方法的LDGs清除率和对PBMCs中T细胞的影响程度。清除T-SPOT.TB阳性患者PBMCs中LDGs后复测T-SPOT.TB,明确LDGs是否对T-SPOT.TB结果有影响。结论:本研究中DM、PM、RA和SLE患者PBMCs中LDGs比例普遍升高(图1)。清除PBMCs中LDGs后,T-SPOT.TB显著降低(图2)。离心后贴壁法不但能最有效地清除LDGs,且对PBMCs中T细胞的比例影响最小(图3~5)。综上所述,PBMCs中LDGs的比例在DM、PM、RA和SLE患者中普遍增高;采用PBMCs做T细胞相关研究时LDGs通过形成NETs对T细胞激活的影响不能忽视;离心后贴壁法可以简单而高效地清除PBMCs中的LDGs。
[Abstract]:Aim: low density granulocyte (LDGs)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from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can spontaneously and excessively form neutrophil net traps, and the resulting NETs can decrease the threshold of T cell activation. When PBMCs is used for lymphocyte study, the abnormal increase of LDGs may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Therefore,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proportion of LDGs in other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a simple method to remove LDGs from PBMCs. Innovation: the method of LDGs removal is put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 which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and reliability of centrifugal adherent method for LDGs removal. Methods: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roportion of LDGs in 55 patients with dermatomyositis, 15 patients with polymyositis and 42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and 25 patients with SLE (positive control) and 19 healthy controls (negative control). The LDGs in PBMCs were removed by three methods: increasing centrifugal force, sticking to the wall after centrifugation and centrifugation after whole blood precipitation. The LDGs clearance rate and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n T cells in PBMCs were compared. After removing LDGs from PBMCs of T-SPOT.TB positive patients, T-SPO T. TB was measured again to determine whether LDGs had an effect on the results of T-SPOT.TB. Conclusion: in this study, the proportion of LDGs in PBMC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SLE and RA (Fig. 1). T-SPOT.TB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LDGs removal in PBMCs (Fig. 2). After centrifugation, adherent method not only effectively scavenged LDGs, but also had the least effect on the proportion of T cells in PBMCs (Fig. 3). In conclusion, the proportion of LDGs in PBMCs was generally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RA and SLE, the effect of LDGs on the activation of T cells by forming NETs could not be ignored when PBMCs was used for T cell related studies, and the adherent method after centrifugation could easily and efficiently remove LDGs from PBMCs.
【作者单位】: Department
【基金】: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s.81560267 and 81401363)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Gansu Province(No.1606RJZA213) the Asia Pacific League of Associations for Rheumatology(APLAR) Research Grant 2015
【分类号】:R593.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华昌;范小平;向学熔;杨明聪;;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的T淋巴细胞免疫因素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0年10期
2 季阳,黄如欣,秦占芬,曹凤,贾桂芳,马京香,何智,金振良,倪平安,张建华;中国6省区献血者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Ⅱ型抗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年04期
3 赵明峰,邵宗鸿;T淋巴细胞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发病关系的研究现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2年11期
4 任自力 ,周平 ,朱晓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虚实证型与T淋巴细胞关系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2年06期
5 段连宁,李江琪,杜江,潘兴华,郭坤元;优势化Ⅱ型T淋巴细胞表达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的初步观察[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4年01期
6 徐洪军,徐永根,严向明,朱锦祥;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对小儿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江苏医药;2004年02期
7 张黎,杨鸣琦,黄增荣,路宏朝;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对荷瘤小鼠T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吴凌云;李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T淋巴细胞异常[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6年06期
9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关于T淋巴细胞发育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学报》[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10 李文杰;唐罗生;;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激活[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优势增殖T淋巴细胞的分析[A];第一届全国难治性淋巴瘤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国家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继续教育集[C];2007年
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优势增殖T淋巴细胞的分析[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陆晓茜;刘霆;孟文彤;朱焕玲;席亚明;刘咏梅;;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胡晓梅;许勇钢;全日城;杨晓红;王洪志;徐述;郭小青;刘池;郑春梅;张姗姗;肖海燕;唐旭东;李柳;刘锋;麻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T淋巴细胞异常与克隆造血[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叶均安;施明华;陈能品;郭勇;;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肉鸡T淋巴细胞免疫效应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张朝霞;王天有;;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淋巴细胞功能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梁秋丽;施焕中;邓静敏;覃雪军;梁象东;;吸入性变应原和口服糖皮质激素对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粒原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一次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裘影影;李晶;殷玉俊;汤郁;尤海燕;;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来氟米特对异基因小鼠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卢俊;柴忆欢;;不同数量级儿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对造血干/祖细胞的扩增能力的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杨永红;李惠芳;朱平;;从一例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发现克隆性增殖T淋巴细胞[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永铭;T淋巴细胞加重动脉粥样硬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宇实;前列腺素E_2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2 郭春辉;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3 于铁成;关于低能冲击波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探讨[D];吉林大学;2004年
4 陈一鸣;T淋巴细胞识别自体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肿瘤抗原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5 王真;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促星形胶质细胞衰老机理及衰老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凋亡抗性[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6 鲜万华;自然杀伤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在肾移植患者免疫状态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0年
7 陈建梅;T淋巴细胞在火器性坐骨神经断裂伤修复中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8 王冬雪;炎性股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研究及T淋巴细胞致病机制的初步探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9 赵明峰;T淋巴细胞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10 钱浩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于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免疫状态变化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秋菊;异烟肼对大鼠T淋巴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2 秦美萍;疏肝滋肾方联合梅花针治疗斑秃临床疗效观察及对CD4~+、CD8~+T淋巴细胞影响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易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不同基因型肝组织内T淋巴细胞表达的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5年
4 刘伟;颅内T淋巴细胞在脑出血后的变化规律及姜黄素的干预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5 冯秀艳;2型糖尿病肥胖和非肥胖患者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6 张静;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焦永军;柔嫩艾美尔球虫T淋巴细胞刺激性抗原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8 王超;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对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9 张延林;新城疫疫苗对鸡T淋巴细胞发育及其免疫功能发生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10 潘旭东;T淋巴细胞衰老与老年人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88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788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