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BH基因mRNA表达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9 04:23

  本文选题:LBH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参考:《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系统系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免疫、病毒感染、药物、激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中遗传在SLE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以及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Human Haplotype Map,Hap Map)的完成和廉价高效的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的出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对不同的种族人群SLE患者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易感基因和位点。本课题组前期完成了中国汉族人群SLE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了多个SLE易感基因,并建立了1,047例和1,205例健康对照,覆盖全基因组62万个SNPs的基因分型数据库。通过对该数据库中候选SNPs的进一步验证,新发现位于2p23.1的LBH基因与SLE易感性密切相关。为了鉴定出该基因与中国人群SLE易感性真正相关联的SNPs,并且揭示其在SLE发病中的相关作用机制。本实验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析LBH基因m RNA在病例和健康对照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LBH基因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目的探讨LBH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rs7579944和rs906868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集62例SLE患者和69例正常对照的临床资料及血样,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提取m RNA并且逆转录为c DNA,利用ABI 7900型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LBH基因m RNA表达量;应用Sequenom Mass Array技术对所有病例对照SNP rs7579944和rs906868位点进行基因分型;运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LE患者LBH基因m RNA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LBH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SLEDAI和SNP rs7579944和rs906868基因型之间无相关性。结论LBH基因的表达异常提示该基因在SLE的发病机制发生中可能起着某种重要的调节作用。
[Abstract]:Backgroun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s) is an autoimmune disease involving multiple organs and systems of the whole body. It is thought to be related to heredity, immunity, virus infection, drugs, hormones and environment, among which hered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L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mpletion of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and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Genome haplotype Project (HGP) and the emergence of cheap and efficient high-throughput genotyping technique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A has found many new susceptibility genes and loci in SLE patients from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e whole SLE genome association study of Chinese Han population was complet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is study. Several SLE susceptibility genes were found and the genotyping database covering 620000 SNPs was established in 1047 cases and 1205 healthy controls. Through further validation of candidate SNPs in the database, it was found that the LBH gene located in 2p23.1 was closely related to SLE susceptibility.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SNPs associated with the susceptibility of SLE in Chinese population, and to reveal the related mechanism of SNP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LE. In this study,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m RNA of LBH gene in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s, 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role of LBH gen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L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LBH gene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of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rs7579944 and rs906868 at SLEDAI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it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and blood samples of 62 patients with SLE and 69 normal controls were collected. M RNA was extrac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and reverse transcripted to c DNA. The expression of LBH gene m RNA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was detected by high throughput quantitative PCR (ABI 7900). The SNP rs7579944 and rs906868 loci were genotyped by Sequenom Mass Array, and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SPSS20.0 software.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LBH gene m RNA in patients with SLE was lower than that in normal control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m RNA and SLEDAI, SNP rs7579944 and rs906868 genotypes. Conclusion the abnormal expression of LBH gene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LE.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93.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学恩;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0年16期

2 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年01期

3 尹培达;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J];新医学;2000年01期

4 谢可锋,曹建春;数病并存非真相 一元分析得确证──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误诊经过[J];新医学;2000年09期

5 张强,苏明,朱永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4小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6 李蔚林,李东辉,孙淑萍,孟红珍,刘军,李伟玲;高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08期

7 蒋天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少见表现与误诊[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3期

8 张秋生,崔惠敏,叶任高;老年人系统性红斑狼疮62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9 蔡绥,郑敏,孙国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amm-Horsfall蛋白 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10 兰海梅,刘晓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丁丁;杨正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陈勇;楼燕如;忻霞菲;王庭辉;黄华;周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顾越英;;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冯琴;纪超;杨波;毕志刚;;40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剑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预防和调护[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江必明;王静;;气溶胶生物电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治疗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7 杨金英;李贵安;;系统性红斑狼疮五年随访[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张广中;王萍;蔡念宁;陶毅;孙丽蕴;;40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情况分析[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林冰;吴东海;王丽英;曹慧颍;张政新;刘艳秋;;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分析比较[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孙铀;张凤山;;1995-2005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因素回顾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6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倩;MiR-155通过调控S1pr1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蕊;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浆microRNA表达谱筛查与验证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红英;超声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陈志强;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5 陈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易感相关基因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6 王彦博;血必净注射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周康兴;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侯岩峰;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付继承;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相关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彭武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非编码RNA组学鉴定及其表达谱分析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烨;TLR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对肾脏损伤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华梁;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李连连;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汪晓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u樗乇泶锛捌溆隒D4~+CD25~+Foxp3~+Treg细胞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郭颖;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王国芬;滋阴降火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评价及其对细胞因子IL-10、IL-18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武敏;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车国柱;Th1/Th2及Th17/Treg平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前后变化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杨金华;CD19~+CD5~+B细胞、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邸宇姿;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64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864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7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