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锌指蛋白36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3 04:01

  本文选题:系统性红斑狼疮 + TTP基因 ; 参考:《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对机体多器官、多系统产生损害,患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特征包括多种自身抗体产生、补体激活、免疫复合物沉积。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未被完全阐明,大多数观点认为,遗传、环境和内分泌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紊乱,最终导致SLE的发生。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衰变是控制许多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一个关键机制。既往研究指出,多种与炎症有关的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富含AU重复序列(AU-rich element,ARE)。细胞中存在一类蛋白与mRNA有高度亲和性,可以通过与ARE结合从而调节mRNA的稳定性,这类蛋白被称为RNA结合蛋白。锌指蛋白36(Tristetraprolin,TTP)是最常见的一种RNA结合蛋白,又名ZFP36,TIS11,NUP475,GOS24。研究表明,TTP可以与多种靶基因mRNA的ARE结合,调节mRNA的稳定性及蛋白质的表达,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IL-10等。有研究发现TTP可通过阻滞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细胞核移位从而抑制NF-κB的活性。还有研究表明TTP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间的相互作用,能够负向调节NF-κB信号传导通路。上述研究表明TTP不仅能够通过导致mRNA衰变来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而且在炎症信号转导方面也具有潜在的调节作用。辅助性T细胞17(Th17)是新近发现的一种Th细胞亚型,以分泌IL-17为主,因此命名为Th17细胞。除分泌IL-17外,Th17还可分泌IL-21、IL-22等细胞因子。大量研究表明,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参与了SLE的发病。TTP敲除小鼠的骨髓诱导的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induced dendritic cells,BMDCs)中,IL-17、IL-23p19和IL-23表达显著升高;在皮肤和淋巴结中,IL-17、IL-22、IL-23p19的表达显著升高,CD4+IL-17+T细胞和CD4+IL-22+T细胞百分比也显著升高。此外,TTP敲除小鼠表现出严重的炎症性表现,如关节炎、皮炎。该研究提示TTP能促进IL-23p19 mRNA的降解进而调节IL-23的产生,且TTP敲除小鼠表现出的临床和免疫学异常与IL-23/Th17轴有关。人T细胞株HuT102转入TTP后,IL-17表达显著下调,相反,Jurkat细胞株转入TTP-siRNA后,IL-17表达上调。此外,研究发现TTP能够直接结合到IL-17和IL-22 mRNA的ARE位点,破坏mRNA的稳定性,从而介导IL-17和IL-22表达下调。TTP缺陷小鼠出现不完整脱发、关节炎、皮炎、结膜炎,肾小球系膜增厚等症状,同时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单链DNA(Single strain DNA,ssDNA)抗体、抗双链DNA(Double strain DNA,dsDNA)抗体在TTP缺陷小鼠血清中升高。一项针对NZB/W型狼疮鼠来源的肾小球系膜细胞的研究表明,调节TTP的表达可能对IL-6的产生和SLE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具有潜在影响。大量研究表明,TTP在癌症、感染、代谢综合征等炎症性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针对TTP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所起的作用的研究较少。已有文献报道TTP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发病和严重程度相关。它是否也参与SLE的发病尚不清楚。因此,鉴于以上理论基础,本研究拟开展TTP与SLE发病相关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收集SLE患者和正常对照,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方法,分析TTP基因多态性与SLE遗传易感性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SLE患者与正常对照、活动期SLE患者与非活动期SLE患者、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与非肾炎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TTP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分析TTP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度、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的关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SLE患者血浆中TNF-α、IL-6、IL-10、IL-17、IL-21、IL-22和IL-2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PBMC中TTP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血浆TNF-α、IL-6、IL-10、IL-17、IL-21、IL-22和IL-23水平的关联;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LE患者与正常对照、LN患者与非LN患者、活动期SLE患者与非活动期SLE患者的外周血CD4+T细胞中TTP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TTP蛋白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度、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联情况,以期为发现新的生物标记物提供参考,进而为SLE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TTP基因多态性与SLE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比较SLE患者和正常对照之间,LN患者与非LN患者之间TTP基因(rs251864和rs3746083)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间的差异,探讨TTP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SLE遗传易感性关联。并结合临床资料,探讨TTP基因(rs251864和rs3746083)与临床表现间的关系。方法本次研究共收集SLE患者1167例,患者全部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College Rheumatology,ACR)修订的SLE分类标准。1194例正常对照来自两所三甲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以及安徽医科大学在校学生。经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抽取5ml外周静脉血,收集SLE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主要临床特征资料,并提取DNA,采用TaqMan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检验TTP基因rs251864和rs3746083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均达到遗传平衡(P0.05)。(2)TTP基因rs251864位点多态性与SLE的关联性研究rs251864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 vs.A:χ2=1.091,P=0.296)。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G vs.AA:χ2=1.077,P=0.299,OR=1.188,95%CI:0.8580-1.646;AG vs.AA:χ2=0.007,P=0.931,OR=0.992,95%CI:0.833-1.182)。此外,显性模型和隐性模型的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也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GG+GA vs.AA:χ2=0.124,P=0.725,OR=1.030,95%CI:0.873-1.216;GG vs.GA+AA:χ2=1.175,P=0.278,OR=1.192,95%CI:0.868-1.638)。LN患者与非LN患者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rs251864位点与口腔溃疡存在统计学关联(χ2=4.367,P=0.037)。(3)TTP基因rs3746083位点多态性与SLE的关联性研究rs3746083位点T等位基因在病例组中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T vs.C:χ2=3.310,P=0.069,OR=0.749,95%CI:0.548-1.024)。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T vs.CC:χ2=0.013,P=0.908,OR=1.093,95%CI:0.241-4.963;CT vs.CC:χ2=2.761,P=0.097,OR=1.335,95%CI:0.949-1.878)。无论是显性模型还是隐性模型,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分布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TT+TC vs.CC:χ2=2.940,P=0.086,OR=1.337,95%CI:0.959-1.865;TT vs.TC+CC:χ2=0.008,P=0.929,OR=1.071,95%CI:0.234-4.899)。LN患者与非LN患者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rs3746083位点与SLE主要临床特征之间没有关联(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在中国汉族人群中TTP基因rs251864和rs3746083位点多态性与SLE的易感性无关,rs251864位点多态性可能与SLE患者合并口腔溃疡有关。第二部分SLE患者PBMC中TTP基因m RNA表达水平及其与血浆TNF-α、IL-6、IL-10、IL-17、IL-21、IL-22和IL-23细胞因子的关联性研究目的比较SLE患者与正常对照、LN患者与非LN患者、活动期SLE患者与非活动期SLE患者的PBMC中TTP基因m RNA表达水平及与血浆中TNF-α、IL-6、IL-10、IL-17、IL-21、IL-22和IL-23的关联性。方法42例SLE患者来源于研究一。40例正常对照来源于合肥市中心血站健康献血者和安徽医科大学学生。采用现有资料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相关信息,进行SLE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并抽取5 ml外周静脉血,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利用trizol提取PBMC中的RNA。RT-PCR方法检测42例SLE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PBMC中TTP基因m RNA表达水平。ELISA方法检测42例SLE患者血浆中TNF-α、IL-6、IL-10、IL-17、IL-21、IL-22和IL-23的水平。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各组间PBMC中TTP基因m RNA表达水平比较:SLE患者与正常对照PBMC中TTP基因m 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Z=-1.299,P=0.194),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TTP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非活动期SLE患者相比有降低的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Z=-1.693,P=0.090),LN患者PBMC中TTP基因m RNA表达水平低于非LN患者(Z=-2.695,P=0.007)。(2)SLE患者PBMC中TTP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主要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的关系:SLE患者PBMC中TTP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蛋白尿和抗-ds DNA抗体有关(Z=-2.323,P=0.020;Z=-2.299,P=0.022)。(3)SLE患者PBMC中TTP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SLEDAI相关性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PBMC中TTP基因m RNA水平与SLEDAI评分有负相关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rs=-0.293,P=0.060)。(4)SLE患者各组间血浆TNF-α、IL-6、IL-10、IL-17、IL-21、IL-22和IL-23的水平比较:LN患者与非LN患者血浆IL-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2,P=0.039),未发现疾病活动组与非活动组间TNF-α、IL-6、IL-10、IL-17、IL-21、IL-22和IL-23表达水平的差异(P0.05)。(5)SLE患者血浆TNF-α、IL-6、IL-10、IL-17、IL-21、IL-22和IL-23的水平与主要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关联:研究发现在有胸膜炎的SLE患者血浆中TNF-α和IL-17水平显著升高(t=2.346,P=0.024;t=2.102,P=0.042),在白细胞降低的SLE患者血浆中TNF-α、IL-17、IL-21和IL-22水平显著升高(t=2.314,P=0.026;t=2.232,P=0.031;t=3.140,P=0.003;t=2.229,P=0.031),未发现血浆IL-6、IL-10和IL-23水平与SLE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之间存在关联(P0.05)。(6)SLE患者血浆TNF-α、IL-6、IL-10、IL-17、IL-21、IL-22和IL-23的水平与SLEDAI相关性分析:SLE患者血浆中TNF-α、IL-6、IL-10、IL-17、IL-21、IL-22和IL-23水平与SLEDAI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7)SLE患者PBMC中TTP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血浆中TNF-α、IL-6、IL-10、IL-17、IL-21、IL-22和IL-23水平的相关性:SLE患者中TTP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血浆TNF-α水平呈负相关(rs=-0.316,P=0.042),与血浆IL-17水平呈负相关(rs=-0.338,P=0.029),未发现SLE患者TTP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IL-6、IL-10、IL-21、IL-22和IL-23水平的相关性(P0.05)。(8)TTP基因多态性与TTP基因m RNA水平的关系:未发现rs251864、rs3746083与TTP的m RNA表达水平之间的关联(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SLE患者与正常对照PBMC中TTP m 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活动期SLE患者与非活动期SLE患者相比TTP m 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SLE合并LN患者PBMC中TTP基因m RNA表达水平低于非LN患者。SLE患者TTP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蛋白尿和抗ds DNA抗体阳性有关。SLE患者TTP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血浆TNF-α、IL-17水平呈负相关。SLEDAI评分与TTP基因m RNA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未发现TTP基因rs251864、rs3746083位点多态性与m RNA水平的关联。第三部分SLE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TTP表达水平与SLE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比较SLE患者与正常对照、LN患者与非LN患者以及活动期SLE患者与非活动期SLE患者的外周血CD4+T细胞中TTP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联。方法25例SLE患者来自安徽省立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SLE患者均符合1997年ACR修订的SLE分类标准。23例正常对照来自安徽医科大学教职工和学生。经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抽取20ml外周静脉血,收集其一般情况资料和临床实验室资料,并进行SLEDAI评分。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并应用免疫磁珠法进一步分选出CD4+T淋巴细胞,然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磁珠法分选前后CD4+T淋巴细胞的纯度,接着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中TTP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与分选前的纯度相比,应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后的CD4+T淋巴细胞纯度高达95%以上。(1)CD+T细胞中TTP蛋白表达水平比较:SLE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CD4+T细胞中TTP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Z=-1.249,P=0.212),活动期SLE患者与非活动期SLE患者、LN患者与非LN患者相比外周血CD4+T细胞中TTP蛋白表达水平均有降低的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Z=-1.654,P=0.098;Z=-1.689,P=0.091)。(2)CD+T细胞中TTP蛋白表达水平与主要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TTP蛋白表达水平与发热有关(Z=-2.272,P=0.023)。未发现TTP蛋白表达水平与其他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联。(3)CD+T细胞中TTP蛋白表达水平与SLEDAI相关性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PBMC中TTP蛋白表达水平与SLEDAI评分之间无相关性(rs=-0.132,P=0.528)。结论本研究发现SLE患者与正常对照、活动期SLE患者与非活动期SLE患者、LN患者与非LN患者之间外周血CD4+T细胞中TTP蛋白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SLE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TTP蛋白表达水平与发热这一常见临床特征存在关联。SLEDAI评分与TTP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93.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明智,鲍华英;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分析及其预后判断[J];临床荟萃;2000年03期

2 包学恩;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0年16期

3 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年01期

4 尹培达;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J];新医学;2000年01期

5 谢可锋,曹建春;数病并存非真相 一元分析得确证──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误诊经过[J];新医学;2000年09期

6 张强,苏明,朱永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4小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7 李蔚林,李东辉,孙淑萍,孟红珍,刘军,李伟玲;高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08期

8 蒋天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少见表现与误诊[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3期

9 张秋生,崔惠敏,叶任高;老年人系统性红斑狼疮62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10 蔡绥,郑敏,孙国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amm-Horsfall蛋白 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丁丁;杨正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陈勇;楼燕如;忻霞菲;王庭辉;黄华;周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顾越英;;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冯琴;纪超;杨波;毕志刚;;40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剑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预防和调护[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江必明;王静;;气溶胶生物电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治疗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7 杨金英;李贵安;;系统性红斑狼疮五年随访[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张广中;王萍;蔡念宁;陶毅;孙丽蕴;;40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情况分析[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林冰;吴东海;王丽英;曹慧颍;张政新;刘艳秋;;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分析比较[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孙铀;张凤山;;1995-2005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因素回顾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6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倩;MiR-155通过调控S1pr1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蕊;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浆microRNA表达谱筛查与验证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吴昊;系统性红斑狼疮中MDSC通过产生Arg-1促进Th17细胞分化和疾病进展[D];吉林大学;2016年

4 吴言为;青蒿素衍生物SM934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6年

5 钱君岩;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队列及生物标志物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6 王紫倩;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长期预后[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7 李敏;A20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模型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8 伍洲炜;常见诱发因素加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沈浩霖;多模态超声新技术检测糖尿病胃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胃受累[D];福建医科大学;2016年

10 袁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oll样受体9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烨;TLR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对肾脏损伤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华梁;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李连连;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汪晓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u樗乇泶锛捌溆隒D4~+CD25~+Foxp3~+Treg细胞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郭颖;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王国芬;滋阴降火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评价及其对细胞因子IL-10、IL-18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武敏;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车国柱;Th1/Th2及Th17/Treg平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前后变化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杨金华;CD19~+CD5~+B细胞、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邸宇姿;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55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055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2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